agency

noun (countable)
the capacity or ability of individuals or groups to act independently, make their own free choices, and exert power or influence within a given context (often used in psychology, sociology, or philosophy)
代理機構、機構;代表他人或為他人提供服務的公司或組織,也可指政府部門;在社會學與哲學領域亦表示個人能動性,意指個體主動決策並影響事件發展的能力。
範例句子
She found a modeling contract through a reputable talent agency.
她透過一家信譽良好的經紀公司找到了一份模特兒合約。
He is working for a marketing agency that specializes in digital campaigns.
他在一家專門從事數位行銷活動的行銷代理機構工作。
The government established a new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to address the rising pollution levels in major cities.
政府成立了一個新的環境保護機構,以應對主要城市日益升高的污染問題。
The travel agency took care of all the details for our vacation, from flights to accommodation.
那家旅行社幫我們處理了度假旅行的所有細節,從機票到住宿都一手包辦。
If you have any legal issues, you might consider consulting a specialized agency that provides free legal advice.
如果遇到任何法律問題,你可以考慮諮詢一家提供免費法律諮詢的專業機構。
Many people overlook their own agency in creating positive change, believing that larger forces are always in control.
許多人忽視了自己在促成正面改變時所具備的能動性,認為大型力量才是主導一切的關鍵。
Undercover agents sometimes work for intelligence agencies, gathering sensitive information to protect national security.
臥底探員有時受僱於情報機構,負責收集敏感情報,以維護國家安全。
The advertising agency proposed a new campaign strategy designed to boost sales and improve brand awareness among millennials.
這家廣告代理商提出了一項新的宣傳策略,旨在提高銷售並加深千禧世代對品牌的認知。
同義詞典
同義詞
反義詞
使用方式
指在行動或決策中擁有自我掌控與主導權的概念。「agency」在英語中帶有「自主行動」或「主導決策」的涵義,並非僅指代組織或代理機構而已。當我們談到個人或團隊的「agency」,意味著他們在行動過程中握有意志與主動權,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命運或他人安排。舉例而言,一個擁有高度「agency」的員工,通常能積極提出建議、規劃工作目標並尋找可行方法,不需等待上司一步步指示。他會隨時調整策略來解決問題,也對自身結果負責。這樣的態度不僅帶給個體更多自由度,同時也提高了成就感與自我效能。在社會層面,「agency」也能解釋為社群或社會成員能主動反應或推動改變的能力。像在公民運動或社會改革中,群眾若具備高度「agency」,便能透過集體行動、參與公共議題等方式,影響政治決策與社會風氣。反之,若缺乏「agency」,往往只能陷入被動處境,成為既有權力體系下的受控者,難以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向。總而言之,「agency」體現了人們如何透過自主意識與行動力,跳脫外在限制並開創新局,於不同層面(個人、組織、社群)皆能見到它的影響與重要性。
替代選項
在替代或補充「agency」的語彙時,可依情境與重點選用:1. 「autonomy」:著重個體或組織在行動與決策上擁有不受外力干預的獨立性。2. 「empowerment」:強調將權力、資源或機會授予個人或群體,促使他們展現主動性。3. 「capacity」或「capability」:指具備執行某任務或應對挑戰的能力與潛力,更偏向技能層面。4. 「initiative」:指在行動中率先發起、推動或採取突破性步驟的態度與行動力。若想談「個人或組織如何掌控自身命運」,可用「self-determination」,凸顯自我決策與不受外界支配的含義;而在企業經營與管理學領域,常以「ownership」表示對任務或成果負責,暗示員工具備主動擁抱職責的精神。
寫作
在書面或專業文本中探討「agency」時,宜先闡述其核心涵義——以行動力與自主權為基礎的主導地位。若要論及個人層次,可分析心理層面與社會背景,解釋「agency」如何影響個體在工作與生活中的表現。舉例來說:如果有人感到自己的意志無法發揮,則容易出現無力感或厭世情緒;反之,當人們意識到自己可以透過努力或策略改變現狀,便更易感受到動力與意義。若想深化論述,可以將「agency」與社會結構相互對比,指出即使人們擁有意志與才華,也可能受限於階級、資源、制度等外在因素。然而,在具備「agency」的情況下,個人或團體可設法突破種種限制,例如組成合作網絡、運用談判技巧、爭取法律或政策改變等,最終扭轉不利處境。最後,可在結尾呼應「agency」帶來的啟示:擁有自主意識並付諸行動往往是塑造個人成功與組織繁榮的關鍵,也為社會進步帶來持續動能。
日常對話
在日常生活裡,我們常在不經意間展現或缺乏「agency」。假設你有一位朋友總是隨波逐流,只能被動配合他人行程,從不提出自己的意見,你可能觀察到他在團體中的地位不明顯,且他本身也較少獲得成就感或充實感;這便是缺乏「agency」的典型例子。若鼓勵他嘗試主動安排聚會、分享自己想參加的活動,並組織大家行動,他也許會逐漸發現「原來我可以選擇方向,不一定要迎合其他人」,從而提升自信與自我滿足。在工作場合,你或許也遇過對專案毫無興趣的同事,他們僅做被交付的工作,從不提問或建議。這種情況下,因缺乏「agency」,他們通常得不到額外的學習機會或上級賞識。反之,若有人願意多探詢細節、思考更好的解決方案,主動找出能改善流程之處,就展現了「agency」,可能因此在職涯上獲得晉升或成為專案領導者。日常裡培養「agency」的方式也不難:從詢問想法、勇於提案,到下班後充實自己或培養第二專長,都是實踐「agency」的具體作法。
詞源
「agency」源自於拉丁語「agere」(意指「行動、推進」),透過中世紀法語演變為現代英語。最初,「agency」偏向指「代理行為」或「代辦」的功能,主要運用在商業與法律領域,如經紀人代理、政府機構辦事等。隨著近代社會理論與心理學的崛起,「agency」逐漸延伸到更廣義的層面,指向個人或群體在行動與決策上的能動性與自主權。在二十世紀,學者開始將「agency」套用到政治、社會運動與文化研究,談及邊緣社群如何憑藉自主能動力扭轉既有壓迫結構。後續引入人類學、組織管理與教育等領域時,「agency」也被視為人們透過學習、協作與創新行為,彰顯自身影響力與改變環境的可能性。由此可見,「agency」在歷史演進中,經驗證了人類一直試圖在外在條件之內尋找突破點的精神:無論環境多麼嚴苛,只要擁有行動與決策的主體意識,就能積極改變自身處境,開創更為多元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