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漢字典[BAN]: 制止的權限

ban

ban

noun (countable)
UK/bæn/US/bæn/

an official prohibition or restriction, often imposed by a government or other authority

同義詞典
同義詞
反義詞
verb (transitive)
UK/bæn/US/bæn/

to officially prohibit or forbid something

同義詞典
同義詞
反義詞

使用方式

權威機構禁止某行為或物品的措施。

在使用「ban」時,重點在於透過某種權威或法律手段,正式禁止特定行為、產品或觀念。舉例來說,若某國家宣布禁用塑膠吸管,這種禁令往往出自政府部門的法令頒布,並且透過執法機關加以落實。另一方面,在組織或社群範圍內,可能會有某些「條款」或「規定」來限制成員的發文或互動方式。只要該限制具備強制力或懲罰機制,便能符合「ban」的概念。在口語或書面表達上,如果想強調全面且嚴厲的禁止,可以直接使用「ban」並搭配副詞,如「completely ban」或「totally ban」,以凸顯範圍廣泛與強度。若是提及部分限制,則可搭配「partial ban」來表示限制並非全然,而是僅止於特定場合或條件。此時,與受眾解釋為何要「ban」某事物(例如對環境的正面效益或對大眾健康的考量),能讓這樣的措施更具說服力。此外,在談及執行層面時,通常需要指出相關的懲處或處罰規範。例如,若有人違反特定法令,則須承擔罰款、停權甚至更嚴重的法律責任。透過闡明違規後的影響,可使「ban」的威力更有實質效果,也能提升人們對該禁令的重視程度。對於政府單位或大型組織,發布禁令前最好進行風險評估與意見收集,確保該「ban」能合理照顧多方需求並維護公共利益。

替代選項

若你想在不同語境下替代或補充「ban」,可以依據措辭深淺與重點而選用其他詞彙。第一種替換方式是「prohibit」,經常用於正式文件或法律條文上,強調明令禁止的法律權威。第二種是「forbid」,偏向帶有警告或訓誡之意,常見於規定或守則,尤其是教育或公司管理領域。第三種是「bar」,用語較為直接,常見於口語及某些指令式的文本,表示不允許某人或某物進入特定範圍,像「bar someone from entering」即明確昭示此人被拒之門外。若討論的是技術層面或部分限制,你也可考慮使用「restrict」或「limit」。這些詞並不意味著完全禁止,而是採行一種階段性或選擇性的限制方式。對於在網路平台或社群媒體上,有時也會使用「block」或「suspend」等動詞來描述封鎖或暫停使用權限的行為,以強調執行者可以單方面停止違規帳號的活動。透過這些替代用語,你能在正式或非正式的情境中,選擇最符合情況的說法,既能凸顯措施的重要性,也能釐清禁令與限制的範疇與力度。

寫作

在正式或學術寫作中,若你需要使用「ban」一詞來表達某個禁令或限制政策,建議先闡明相關法規或制度背景,讓讀者清楚瞭解此措施的由來與合理性。你可以引用數據或研究顯示,若未施行該禁令,可能造成的社會成本、環境衝擊或健康風險;也可列出其潛在益處,如降低犯罪率、保護生態或促進公平競爭,強調施行「ban」的正面影響。撰寫過程中,應當注重文字的精確度與中立性,尤其在論文或政策報告裡,不能只寫「ban」而不點出執行機制與適用範圍。例如,你可以在文中明確說明:「此禁令(ban)適用於公共場所及餐廳,違反者將處以罰款。」如此一來,讀者能了解具體限制範圍與受罰形式,進而判斷是否符合社會公義及實際可行性。此外,若論及國際層面的「ban」,也可探討不同國家在文化背景、法律結構或執行力度上的差異,以凸顯該議題的複雜性。在結論部分,除了總結「ban」的成效與侷限,也可提出改善建議或替代方案,避免讓人覺得施行禁令即是一勞永逸。因為再嚴格的「ban」都需要充分的宣導、教育與配套措施。透過具體數據支持與邏輯分明的架構,整篇寫作不僅能有效傳遞論點,也能對「ban」的討論添加更多深度與說服力。

日常對話

在日常生活和非正式場合中,人們常會以「ban」形容某些特定行為被禁止,尤其在網路或群組討論時。比方說,一個遊戲社群裡,若有人違反規範,就可能被管理員「ban」帳號一段時間。這種說法既直接又帶點口語化,讓人一聽就明白對方失去了權限。除了數位世界以外,也能用在朋友間聊天,如:「This park bans smoking.」表示在公園裡抽菸是違規行為。在更輕鬆的情況下,有些人也會用「ban」來開玩笑,比方說若有人在群組裡連續貼大量重複訊息,旁人就可能半嗔半開心地說:「We should ban him from posting memes!」當然,多半只是好笑的玩鬧而非正式行動。這種非正式場合的「ban」不見得包含真正的懲罰,更像是一種小型社交共識,提醒大家保持適度與禮貌。從這些日常互動中,我們可以看到「ban」的靈活運用,既能反映社群規範,也能強調某些共同約定。若朋友問起如何防止負面行為蔓延,你也可能脫口而出:「Just ban it!」這種短短幾個字就傳達了「禁止」該行為的意圖。雖然簡潔,但當需要實際執行時,就得進一步考慮要如何落實、誰來執法、應用範圍多大等問題。日常口語中,「ban」更多時候只是種迅速表達立場或建議的詞語,真正的決策還是得依賴更周延的思考與規劃。

詞源

「Ban」一詞可追溯到古日耳曼語與中古英語,其早期含義常帶有「命令」或「召集」的層面,也涵蓋了「驅逐」與「放逐」等概念。隨著法律和王權在歐洲發展,這個詞逐漸演變成代表統治者所發布的正式禁令。過去歐洲中世紀的封建社會,領主或王國君主可透過「ban」來強制臣民或領地居民遵守特定命令,不論是參加戰役、繳納稅款,還是禁止某些文化或宗教活動。進入現代後,國家與政府機構的權力逐步走向制度化,規範人民的方式也漸趨完善,「ban」便成為常見的法律或行政用語,不論是環保、治安或公共衛生領域,都可見其蹤跡。當代社群媒體與網路世界裡,「ban」除了象徵政府或企業層面的權力外,也出現在使用者管理與數位平台規範之中。透過暫停或封鎖帳號,管理者即可維持社群秩序與使用者體驗,延續了「ban」古老而又多變的功能。因此,從中世紀的命令到現代法令、數位社群管理,「ban」反映了人類社會對界線與規範的不斷思考與實踐。無論是形式上或內容上,禁令之所以存在,往往代表著一種衝突與平衡:一方面要維護秩序與安全,另一方面也需考量個人自由與多元聲音。這種折衷和對立,是「ban」演變史最值得玩味之處。

分享
喔!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
提供語言版本
推薦影片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