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narrow Fellow in the Grass - Emily Dickinson
草叢中的狹長生物 - 艾蜜莉·狄金森
A narrow Fellow in the Grass - Emily Dickinson
草叢中的狹長生物 - 艾蜜莉·狄金森
這首詩的名稱是《A narrow Fellow in the Grass》,由美國著名女詩人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創作。這是一首描寫自然與人類情感交織的詩,以蛇作為核心意象,探討人與自然之間的微妙關係。
詩的第一段開頭寫道:
A narrow Fellow in the Grass
Occasionally rides –
You may have met Him – did you not
His notice sudden is –
這裡的“narrow Fellow”指的是蛇,詩人用擬人化的手法將蛇形容成一位細瘦的紳士,偶爾在草叢中穿梭。“rides”一詞暗示蛇的滑行如同騎馬般優雅而神秘。第三句提到讀者可能也曾遇見過牠,但強調這種相遇往往是突然且出乎意料的。這段文字既生動又帶有懸疑感,為後續的情節鋪墊。
接下來的段落進一步描繪蛇的動作:
The Grass divides as with a Comb –
A spotted Shaft is seen –
And then it closes at your Feet
And opens further on –
詩人將蛇穿過草叢的景象比喻為梳子劃過草地,形象地表現了蛇身體滑動時對周圍環境的影響。“spotted Shaft”指蛇身上的斑點,給人一種視覺上的鮮明印象。最後兩句則描繪了蛇迅速消失的過程:草叢在腳邊合攏,而在更遠的地方重新打開,彷彿蛇只是短暫地造訪,然後又悄然離去。這樣的描述讓蛇顯得更加神秘莫測。
第三段繼續深入描寫蛇的習性:
He likes a Boggy Acre –
A Floor too cool for Corn –
Yet when a Boy, and Barefoot –
I more than once at Noon
詩人在這裡指出蛇喜歡潮濕、泥濘的土地,這些地方對於農作物來說太過寒冷,卻是蛇的理想棲息地。接著,她回憶起自己童年時期赤腳奔跑的日子,曾多次在中午時分與蛇不期而遇。這種個人經歷的引入使詩歌更具親切感和真實性。
第四段具體描述了一次與蛇的邂逅:
Have passed, I thought, a Whip-lash
Unbraiding in the Sun –
When, stooping to secure it,
It wrinkled, and was gone –
詩人將蛇比作一條在陽光下解開的鞭梢(Whip-lash),這一比喻不僅展現了蛇的外形特徵,也突出了其靈活與迅捷。當她彎腰想要抓住它時,蛇卻瞬間皺縮並消失不見。這一幕充滿戲劇性,同時也反映了蛇的不可捉摸。
第五段轉向詩人對自然界的整體感受:
Several of Nature's People
I know, and they know me –
I feel for them a transport
Of cordiality –
詩人表示,她熟悉自然界中的許多生物,並且與它們建立了某種默契和友誼。“transport of cordiality”表達了她對這些生物的熱情與喜愛。然而,這種感情並不包括蛇。
最後一段揭示了詩人對蛇的恐懼:
But never met this Fellow,
Attended, or alone –
Without a tighter Breathing
And Zero at the Bone –
儘管詩人對其他生物懷有深厚的情感,但每次遇到蛇時,無論是單獨還是有人陪伴,她都會感到呼吸急促、寒意襲骨(Zero at the Bone)。這種恐懼是本能的,無法控制的,也成為全詩的高潮部分。
這首詩通過對蛇的描寫,探討了人與自然之間的複雜關係。一方面,詩人對自然界充滿好奇與熱愛;另一方面,她對某些特定生物(如蛇)抱有深深的恐懼。這種矛盾的心理反映了人類面對未知事物時的普遍反應:既渴望接近,又害怕受傷。
《A narrow Fellow in the Grass》是一首兼具美感與哲思的詩作,透過對蛇的細膩描繪,詩人成功捕捉了人類對自然的敬畏與恐懼。這首詩提醒我們,在欣賞自然之美的同時,也要尊重那些令人不安的存在,因為它們同樣是大自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這首詩以生動的意象描繪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短暫邂逅,特別是對蛇這一象徵性生物的觀察,表達了驚奇、敬畏與隱藏的恐懼;它提醒我們即使看似平凡的瞬間也可能蘊含深刻的情感與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