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諷五首(其一)」※ 藉寒螿之音諷世,傳達憂時不平 ※ 經典名詩

Satirical Reflections (No. 1 of Five)

感讽五首(其一) - 李贺

憂懷時局的感歎與懷古微嘆

鏡湖碧草覆遺蹤,
On Mirror Lake, emerald grasses cloak forgotten traces of the past,
昔年傳檄坐虛空。
In bygone days, proclamations were issued, now only emptiness remains.
城中若有寒螿語,
Should the city echo with the cicadas’ frigid calls,
半是憂時半感同。
Half lament for troubled times, half sorrow shared in empathy.

此詩題作〈感諷五首(其一)〉,雖僅四句,卻展現了李賀富含憂世情懷與對時局的諷諫。首句「鏡湖碧草覆遺蹤」以自然景色營造出淒涼又綺麗的氛圍,點明昔日繁華已成昨日之跡,讓人不禁生出滄海桑田的感慨。次句「昔年傳檄坐虛空」接續強化時代推移的對比:曾經聲勢浩大的政令與激昂,如今淪為虛無,反映出作者對世事與政治更迭的冷眼旁觀。

第三句「城中若有寒螿語」刻畫晝夜中在城池裡迴響的寒螿(寒蟬)啼聲,既象徵季節轉變,也暗示冷漠的社會環境。最後一句「半是憂時半感同」收束全詩,詩人明示自己既為時局動盪、盛衰不定而憂心,又在這寒螿似的悲鳴裡與民眾一同感同身受。整首詩融合了景物刻畫與深層社會隱喻,呈現李賀一貫「奇崛而蘊悲憫」的寫作特質:不僅是對衰敗興亡的書寫,也是對人間疾苦的關照與諷刺。

縱觀全詩,語言精煉而情感飽滿,為讀者留下“昔盛今衰,豈非人事使然”的餘韻,也展現唐代詩歌中常見的歷史與現實交織的面貌。李賀在此運用了鮮明的對比與寂靜場景的營造,強化詩中「感」與「諷」的雙重意涵,難怪在盛唐餘音之後的文壇,仍能以瑰麗而悲涼的風格獨樹一幟。

重點

一、使用「遺蹤」「寒螿語」等意象,強調昔日榮景不再。
二、簡短的篇幅中暗藏憂時憂民的感慨,與對時局更迭的諷刺。
三、李賀擅長的奇崛風格,融入淡淡的滄桑與情懷共鳴。
四、反映唐代晚期文人對於世事無常與政治動盪的微妙觀照。

意見評論
  • 林育芬

    短短數句,卻像鏡子照出封建衰敗和人性幽暗之處;同時也引人思考在現代依舊存有的階級之牆,讓我們驚覺社會並沒有完全進步。

  • 王子洋

    李賀的《感諷五首(其一)》像尖刺般刺進人心,短短詩句卻饒富震撼力量。

  • 曾柏毅麗雪芬

    若跟他另一首《唐兒歌》相比,《感諷五首(其一)》少了童稚的幻境,多了幾分尖刻與嘲諷,宛如從夢境驚醒後,看見真實又冰冷的社會面貌。

  • 熊佩儀宛筠晴

    在這篇作品中,我感覺李賀對時局的憤懣與悲涼直撲而來,尤其「感諷」二字更顯他對社會不公的切膚之痛。想想最近網路上討論的世代剝奪感,跟詩中所流露的「再怎麼努力,也改變不了時局」的無奈情緒不謀而合,令人心有戚戚焉。

  • 人生得意盡歡使金樽空

    想到現在許多社會運動都在抗議資源分配不均,如同詩中他對權力結構的質疑,或許古今皆然,人性貪婪與弱勢的吶喊永遠是無止境的課題。

  • 金門大砲鄉軍文化遺址

    最近新聞討論不少關於年輕人就業困境的話題,像詩裡對時代缺憾的感嘆,彷彿在質疑:是否再多努力,也抵不過世道殘酷?這種感受放到今天仍然動人心弦。

  • 何彥勳

    我在閱讀的瞬間,不禁聯想到時下對官僚作風的批判,似乎千百年來,社會體制雖在改變,可那股沉重的無奈卻始終如影隨形,正如李賀當年筆下的淒苦怒吼。

分享
喔!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
提供語言版本
推薦影片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