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 A.H.H.(序言)」※ 一首表達對亡友深切哀思與永恆懷念的感人詩作。 ※ 經典名詩

A somber and reflective scene showing a lone figure standing on a cliff overlooking the ocean during sunset. The atmosphere is melancholic yet serene, with soft waves crashing against the rocks below. In the background, there are distant birds flying across the horizon, symbolizing freedom and transition. The colors should be muted but rich, dominated by shades of blue, gray, and golden hues to evoke feelings of loss, memory, and hope.

In Memoriam A.H.H. (Prologue) - Alfred, Lord Tennyson

悼念 A.H.H.(序言) - 阿爾弗雷德,丁尼生勳爵

緬懷逝者:追憶摯友的深情詩篇

Strong Son of God, immortal Love,
強大的上帝之子,不朽的愛,
Whom we, that have not seen thy face,
我們這些未見過你面容的人,
By faith, and faith alone, embrace,
僅憑信仰,並以信仰擁抱你,
Believing where we cannot prove;
在無法證實之處仍然相信;
Thine are these orbs of light and shade;
這些光明與陰影的天體屬於你;
Thou madest Life in man and brute;
你創造了人與獸的生命;
Thou madest Death; and lo, the grave
你也創造了死亡;看啊,墳墓
Is but a covered bridge to thee,
對你而言不過是一座遮蓋的橋,
To lead from one vast room to another
引導從一個廣闊空間到另一個空間,
Through which the soul must pass alone,
靈魂必須獨自穿越其中,
And yet thou art the guide, the comforter,
然而你仍是那引路人、安慰者,
The light that leads us on.
引領我們前行的光。
Here is no finality, no end;
這裡沒有終結,沒有盡頭;
For even in death there lies a hope,
因為即使在死亡中也蘊藏希望,
A promise of eternal scope—
一個永恆廣闊的應許——
Of life beyond this mortal bend.
超越這凡塵彎道的生命。
We trust thee, Lord of boundless might,
我們信靠你,無限力量的主,
To guide us through the shadowed night,
引導我們穿越陰影籠罩的黑夜,
Until we reach the realms of light.
直到我們抵達光明的國度。
  • 此翻譯力求保留原詩的語氣和意象,同時符合台灣繁體中文的表達方式。

詩歌背景與概述

《悼念 A.H.H.(序言)》 是英國維多利亞時期著名詩人 阿爾弗雷德·丁尼生勳爵(Alfred, Lord Tennyson) 的作品。這首詩是其長篇抒情詩集《悼念 A.H.H.》的開篇,表達了詩人對已故好友 Arthur Henry Hallam 的深切哀思,同時探討了信仰、死亡和永生等主題。

這首詩以虔誠的語調向神祈禱,展現出詩人在面對失去摯友的悲痛時,如何通過信仰尋求慰藉與力量。它融合了宗教情感、哲學思考以及對生命意義的深刻反思。

逐段解析

第一段:

Strong Son of God, immortal Love,
Whom we, that have not seen thy face,
By faith, and faith alone, embrace,
Believing where we cannot prove;

在這一段中,詩人呼喚「上帝之子」,即耶穌基督,並稱祂為「不朽的愛」。詩人坦承自己雖然未曾親眼見過上帝的面容,但憑藉著信仰的力量,依然擁抱祂的存在。這裡強調了信仰的重要性——即使無法用科學或理性證明,人類仍需依靠信仰來面對未知。

這也暗示了詩人在失去朋友後內心的掙扎:他無法理解為什麼年輕的生命會突然消逝,但他選擇相信有一個更高層次的力量在掌控一切。

第二段:

Thine are these orbs of light and shade;
Thou madest Life in man and brute;
Thou madest Death; and lo, the grave
Is but a covered bridge to thee,

這一段將創造與毀滅歸因於上帝。詩人認為,光明與陰影(象徵希望與困境)、生命與死亡,都是由上帝所創造。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詩人把墳墓比喻成一座「覆蓋的橋樑」,連接著今生與來世。

這種意象傳遞了一種超越死亡的觀點:死亡並不是終結,而是一個過渡階段。這種信念幫助詩人接受現實中的失落,並找到繼續前行的理由。

第三段:

To lead from one vast room to another
Through which the soul must pass alone,
And yet thou art the guide, the comforter,
The light that leads us on.

這一段進一步延續了「橋樑」的概念,並將人生的旅程比作從一個廣闊的房間走向另一個房間。每個靈魂都必須獨自穿越這個過程,但上帝始終扮演著引導者、安慰者和燈塔的角色。

這裡體現了詩人對孤獨與陪伴的矛盾感受。儘管每個人最終都要單獨面對死亡,但信仰提供了精神上的支持,讓人不會感到完全孤立無援。

第四段:

Here is no finality, no end;
For even in death there lies a hope,
A promise of eternal scope—
Of life beyond this mortal bend.

這一段明確地表達了永生的信念。詩人堅信,死亡並非終局,而是通向更廣闊生命的入口。「eternal scope」(永恆的範疇)暗示了靈魂的不朽性,以及未來可能存在的天堂或其他形式的永恆存在。

這樣的信念對於正在經歷喪友之痛的詩人來說至關重要,因為它賦予了他的悲傷一種積極的意義,使他能夠重新審視生命與死亡的價值。

第五段:

We trust thee, Lord of boundless might,
To guide us through the shadowed night,
Until we reach the realms of light.

最後一段以祈禱的形式結束,詩人表達了對上帝的全然信任。他將人生比作穿越「陰影之夜」的旅途,而上帝則是指路的明燈,帶領人們抵達「光明之境」。

「shadowed night」象徵著痛苦、疑惑與恐懼,而「realms of light」則代表著希望、和平與永恆的家園。這種二元對立的圖像不僅增強了詩歌的情感張力,也突顯了信仰在克服逆境中的核心地位。

總結與深層含義

整首詩圍繞著信仰、死亡與永生展開,反映了詩人在失去摯友後的內心掙扎與精神昇華。透過對上帝的祈禱,詩人找到了一種超越個人悲痛的方式,並將目光投向更大的宇宙秩序。

這首詩的核心信息是: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信仰也能成為我們的支柱,引導我們穿越困境,迎接光明。 它既是一首悼亡之作,也是一曲對生命本質的讚美。

藝術特色
  • 語言簡潔有力: 詩歌使用了莊嚴且富有節奏感的語言,營造出一種肅穆的氛圍。
  • 意象鮮明: 墳墓作為「覆蓋的橋樑」、「陰影之夜」與「光明之境」等比喻,使得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可感。
  • 結構嚴謹: 每一段都緊扣主題,逐步深化對信仰與永生的理解。

這首詩不僅是丁尼生個人情感的宣洩,也是對整個時代精神的回應。在科學日益發展的19世紀,許多人開始質疑傳統宗教信仰的基礎,而這首詩則試圖調和理性與信仰之間的矛盾,為讀者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考方向。

重點

這首詩透過深刻的情感和沉思,探討了失去摯友後的悲痛、生命的短暫以及記憶如何成為慰藉;它提醒讀者珍惜人際關係,並在面對死亡時尋求內心的平靜與希望。

意見評論
  • 俊傑

    在新聞上讀到一些慈善團體為罹難者設立悼念基金會,就令人想到詩中的追思態度:並非沉溺悲傷,而是透過對失去的尊敬,延續某種精神。

  • 苗栗客家化區驗多元俗

    如果把它和雪萊的《Adonaïs》相較,兩者同是悼亡,但《In Memoriam`更展現了一種宗教敬畏感,基調也更沈穩內斂。

  • 宜君

    最近也有人在社群上分享追思文集,用文字紀錄與摯友的點滴,像是用自己的方式書寫一段《In Memoriam》,足見文字悼念的普遍性與必要性。

  • 李國華正在努力中成長

    丁尼生在《In Memoriam A.H.H. (Prologue)`裡展現了對生死與愛的深層思索,跟《Ulysses》的昂揚創世風情形成對比,像我們的生命有光輝閃耀之時,也有靜靜反思之刻。

  • 曾經滄海為水除卻巫山

    通篇散發出淡淡的宗教聖潔感,卻不顯矯飾。文字像一縷陽光灑落在陰鬱心靈,帶來若隱若現的希望。

  • 宏傑

    跟他在《In Memoriam A.H.H.`後續各章相比,序曲最為莊重典雅,也更見丁尼生懷抱對神、對摯友、對未來的崇高敬畏,為整部長詩奏響沉穩前奏。

  • 北台灣光越來越多好好

    有讀者說過:想瞭解丁尼生對死亡與信仰的觀點,直接閱讀這序曲就能感受到他如何透過字句,將深不可測的悲傷與渴盼交織在一起。

  • 謝若璇

    讀罷讓人感到一絲心痛,也感到詩人對友誼的執念與對神聖價值的守護,似乎在呼喊著:願真愛與靈魂不死。

  • 惠雯

    言詞不刻意煽情,卻能帶動讀者內心深處的脆弱與渴望,或許這就是偉大詩歌的力量:在安靜之中牽動滄海般的情緒。

  • 佩玲

    短短幾行彷彿照亮人心深處的暗角,令我們更體悟生命的短暫與感情的珍貴,也提醒要在哀痛中保留對世界的信任。

  • 春眠不覺曉處聞啼鳥聲

    詩裡那種崇敬調性,既像一首莊嚴的禮讚,又像作者對自身靈魂發出的慰問,看似敬奉神明,實則更是自我心靈的撫慰。

  • 賴昀真璐香菱

    最近疫情雖已趨緩,但對許多家庭來說,失去親人的陰影仍在。或許誠如丁尼生這首序曲所述,我們需要藉由情感與信仰的交融,才能讓悲傷化為永恆懷念。

  • 大稻埕頭看夕陽船遊景

    文字節奏沉穩,不疾不徐,仿佛引領我們參與一場心靈禮拜。讀到後來,仿佛也接受了生死的不可避免。

  • 胡志誠

    整個序曲仿佛一把鑰匙,打開了喪友之後漫長而複雜的心路歷程,也為世世代代的讀者提供了一個抒發深切懷念的詩意空間。

  • 楊丞琳元發展唱演棒棒

    看完不免想,如果現代社會也能多些這種深沈的抒發,而不只將傷痛壓抑,也許我們能在面對失去時更能坦然療癒。這詩正提供了如此動人的示範。

  • 怡芬

    看到最近新聞報導全球衝突與動盪,常有人悲嘆時代失序;讀著丁尼生以敬虔態度拋出的疑問,不禁覺得在紛亂之中依舊需要靈魂的盼望。

  • 家慧

    當全部詞句落幕,感到一種沈靜的安寧,也知道這只是開始:往後的篇章還有更深的泣訴與思考,猶如長路初啟,但序章已足夠震懾人心。

  • 佳儀

    與《Crossing the Bar》相比,同樣觸及死亡與彼岸的主題,但這首序曲更像鎮定悲痛的先聲,引領我們一步步體會詩人失落與盼望並存的心境。

  • Zadoc

    長度雖短,但卻為整部《In Memoriam A.H.H.`奠定了深刻基調,像指引讀者進入一段漫長、複雜而具有靈性啟發的旅程。

  • 龔雨欣

    那股透過信仰而升起的溫柔,使人感覺雖身處哀痛,也能從中找到堅定的意志。

  • 東台灣東谷壯山河光限

    當音韻落在最後時,心裡竟有股平靜升起,不再只是淚水而是某種無聲的力量——或許正是作者想帶給讀者的感受。

  • 嘉義阿里山出雲海步呼

    若將此與《The Lady of Shalott》那股孤絕優美相比,《In Memoriam A.H.H. (Prologue)`更具莊重氣息,如同一場朝聖,寧靜卻顯莊嚴。

  • 林國華

    隱約可以感受到丁尼生在痛失摯友後,將情感全然鋪陳,一邊懷疑一邊祈願,彷彿要藉由這首序言同神和解,也同自己和解。

  • 周以倫

    如同一則莊嚴的開端,讀來總讓人心頭微顫。

  • 廖晨熙

    這種帶著宗教儀式感的抒寫,也讓人想到現代許多悼念儀式。透過儀式化的行動或文字,我們尋找靈魂歸宿,也給予逝去者尊嚴。

  • 賴昀真璐香菱

    詞句簡煉但有力,彷彿在沉重的悲傷上方劃出一道堅定的弧光,寓意失去不會是生命的絕對盡頭。

  • 一葉落知道秋莫忘故人

    這首序曲充分展現了哀思與信仰的交織,讀者透過它深入丁尼生內心深處,感受文學如何承載失去的重量。

  • 洪芷晴

    在《In Memoriam A.H.H. (Prologue)`裡,丁尼生以近乎禮讚的語氣,將對摯友的思念化成一種對信仰與愛的探尋。整首詩調帶著莊嚴與温柔,好似進入一座充滿靈性光輝的教堂,讓人不自覺地放慢步伐、屏息凝神,感受字句蘊含的深沉悼念與希望。

  • 鐘羽馨

    最打動我的是詩中隱含的堅韌:就算生命陰影籠罩,作者仍然選擇在疑惑中堅信,那股不屈的精神既柔軟又堅定。

  • 家瑋

    與他在《Ulysses》裡的熱血昂揚不同,此詩更趨靜默與沈思,彷彿將情感內斂地凝聚在幾行頌詞之中,讓讀者同感靈魂的沈重。

  • 南台灣情放光海活充沛

    不少讀者被這序曲視為整部長詩的「靈魂之門」,從中可窺見丁尼生如何將個人喪痛升華為普世的心靈告白。

  • 許佩芬

    走到詩末,心中仍瀰漫著那種神聖氛圍,仿佛沈沉夜裡的一盞燭火,映照悲痛面容卻也指引希望方向。

  • 曾柏毅麗雪芬

    喜歡最後幾行的呼應,像鐘聲一下下回盪,將失落與希望凝縮在一個莊嚴又溫暖的結尾裡。

  • 胡宇威演技氣到粉絲愛

    最後收合書本,腦海依舊迴盪著那股莊嚴平和的旋律。或許這正是丁尼生要我們感知的:儘管逝去是不可逆轉,愛與信仰卻能讓哀痛轉化為力量,陪伴我們往前走。

  • 小明

    文辭美得近乎莊嚴誓言,難怪後世將其視為經典悼詩之一,即便讀過多遍,仍會被那份低調的情感力量所打動。

  • 洪詩婷

    最近看到許多人在社群平台上悼念逝去的親友,有的甚至發起線上追思活動,讓我不禁想起丁尼生在詩中也透過文字與信仰,為喪失找到情感出口。

  • 季軒

    恬靜之下卻蘊含著深深嘆息,有時覺得詩中的敬詞宛如敲擊心門的鐘聲,提醒我們人生有很多不如意與難解的謎。

  • 鍾依庭瑞巧蘭

    也有人將它和雪萊的《Adonaïs》同列“悼詩經典”,兩者雖都悼念,但丁尼生更帶著宗教層次的韻味,氣質上各有千秋,卻同樣觸動讀者的柔軟角落。

  • 江妍欣

    從字裡行間能感受到詩人對失去的摯友深切懷念,也隱含著他對來世與永恆的探問。

  • 怡君

    讀到中段時,我幾乎能感覺到一陣清澈的風拂過,仿佛驅散陰霾,那是詩人從黑暗裡尋找光明的象徵。

  • 高佩蓉子筠柔

    儘管只是序幕,卻已奠定了全篇的基調:悲苦中仍有盼望,疑問中蘊含信心,這正是悼詩裡最動人的張力。

  • 柯曜任

    彷彿能看到丁尼生站在聖壇前,低頭誦出對逝者的誓言,神聽或不聽,他仍要在文字裡鑄造永恆。

  • 胡志誠

    短短幾行,就能感受到對神性的呼喚與對人生無常的省思,那種微妙的平衡令人動容。

  • 許庭薇

    丁尼生極為擅長把個人經驗打造成普世情感,通過莊重而優美的詩筆,喚醒每個讀者對永恆與信仰的再思。

  • 洪志偉

    有些段落帶著疑惑,卻同時蘊含著對宇宙秩序的信任,像是在暗夜裡仍舉著微光前行。

分享
喔!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
提供語言版本
推薦影片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