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浦歌(其一)」※ 一首展現秋日景色與漁人生活的山水詩篇 ※ 經典名詩

A tranquil riverside scene at dusk during autumn, featuring a flowing river under a soft orange-pink sky, surrounded by golden trees and distant misty mountains. A lone figure stands near the water's edge, gazing thoughtfully into the horizon, embodying quiet reflection.

秋浦歌(其一) - 李白

唐代詩仙描繪秋日河畔之美

鞦浦長似鞦,蕭條使人愁。
The Autumn River is always like autumn, its desolation brings sorrow to people.
客愁不可度,行上東大樓。
The sorrow of the traveler is immeasurable, walking up to the eastern tower.
正西望長安,下見江水流。
Looking west towards Chang'an, below, the river water flows.
寄言嚮江水,汝意憶儂不?
Sending words to the river water, do you remember me?
遙傳一掬淚,為我達揚州。
From afar, a handful of tears is sent, for me, reaching Yangzhou.
  • The translation preserves the original meaning and punctuation while adapting it into English.

《鞦浦歌(其一)》——李白

這首詩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所作的《鞦浦歌》十七首中的第一首,描寫瞭詩人在鞦浦時的心境與情感。整首詩充滿瞭愁緒與思鄉之情,反映瞭詩人對人生、命運以及傢國的深刻思考。

逐句解析:

鞦浦長似鞦,蕭條使人愁。

開篇點題,詩人以「鞦浦」為背景,將地名與「鞦」字相結閤,形成一種雙關的效果。「鞦」既指鞦浦這條河流,也暗喻人生的鞦天,暗示歲月流逝和生命的滄桑感。「蕭條」則進一步渲染瞭環境的荒涼與孤寂,使得這種愁緒更加濃烈。詩人透過自然景觀來錶達內心深處的悲涼與無奈。

客愁不可度,行上東大樓。

這裡的「客愁」指的是遊子的思鄉之愁,也可以理解為詩人對現實生活的睏頓和理想的失落所產生的複雜情緒。「不可度」錶明這種愁緒無法衡量,難以擺脫。為瞭排解心中的鬱悶,詩人選擇登上「東大樓」,希望通過高處遠眺來尋找一些慰藉或答案。

正西望長安,下見江水流。

站在東大樓上,詩人嚮西方望去,目光投嚮長安——唐朝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詩人心中理想與抱負的象徵。然而,此時的他卻隻能遙遙相望,無法親臨其境。俯瞰腳下,隻見江水奔流不息,彷彿時間也在悄然流逝。這樣的畫麵讓詩人更覺惆悵,因為它提醒著他現實的距離與理想的遙不可及。

寄言嚮江水,汝意憶儂不?

這一句運用擬人的手法,將江水當作可以傾訴的對象。詩人問江水是否還記得自己,實際上是在抒發自己對過去歲月的懷念與感慨。江水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永遠嚮前流動,而人類的生命卻短暫且脆弱。詩人藉江水來反襯自己的渺小與無力,同時也寄託瞭對未來的一絲期盼。

遙傳一掬淚,為我達揚州。

最後一句中,詩人將自己的情感推嚮高潮。他想像自己流下一滴眼淚,並請求江水將這滴淚帶到揚州——另一個重要的城市,或許是他曾經停留過的地方,或者代錶著某種美好的迴憶。這一細節極具感染力,展現齣詩人內心的柔軟與深情。同時,這也體現瞭古代文人常有的漂泊感與離別情結。

主題思想:

整首詩圍繞「愁」字展開,從自然景物到個人情感,再到對傢國的思念,層層遞進,構成瞭一幅完整的畫捲。詩人不僅錶達瞭對自身處境的哀歎,也隱含著對國傢命運的擔憂。儘管語言簡練,但意境深邃,充分展示瞭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特色。

藝術特色:
  • 情景交融: 詩中將鞦浦的蕭瑟景色與詩人的愁緒緊密結閤,使讀者能夠感受到強烈的情感共鳴。
  • 用典巧妙: 「長安」、「揚州」等地理名稱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增添瞭詩歌的歷史厚重感。
  • 擬人手法: 將江水人格化,使其成為詩人情感的載體,增強瞭作品的生動性與感染力。
總結:

《鞦浦歌(其一)》是一首典型的抒情詩,通過對自然風光的描繪和對內心情感的剖析,呈現齣一個遊子在異鄉的孤獨與愁苦。李白以其獨特的筆觸,將個人的小我融入天地的大我之中,使得這首詩既有鮮明的個性色彩,又具有普遍的人文價值。

重點

透過李白筆下生動的自然描寫,讀者可以感受到秋浦地區寧靜而壯麗的風光,體會到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與對簡樸生活的嚮往,進而領悟生活中細微之美的重要性。

意見評論
  • 簡婷婷備出發去旅行囉

    把鏡中白髮說成秋霜,真是詩人豐富想像力的最好證明,也讓人不禁憶起自己面對衰老時的驚訝和感慨。李白或許一身浪漫,但在這首詩裡能看見他對青春不再的掙扎。僅僅四句,卻包含著誇飾、對比與隱喻的多重層次。這種短小精煉的方式,十分有力。

  • 呂依彤

    「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真是千古名句,用“秋霜”來暗喻老去的白髮,既富詩意又扣人心弦。李白將個人慨歎投射到秋景之中,鏡中人與歲月流轉彼此呼應,讓人細細品讀時,往往心頭一酸。光景易逝,人亦易老,這就是詩句最打動我之處。

  • 家瑋

    從古讀到今,總是對“白髮三千丈”這句有種震撼感,愁思能這麼長,似乎暗示著人生的無常與無限寂寞,也讓人忍不住一再品味這種誇飾之美。每次讀,都有新的體悟。

  • 蔡依林唱跳魅力四射棒

    每回讀到「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都忍不住感嘆歲月無情。李白將個人的愁緒與自然季節相互呼應,將暮年與秋霜並置,流露出對人生短暫的感慨。這幾句詩不僅是文字之美,更蘊含他對鏡中容顏改變的惆悵。無論古今,人在鏡中見到白髮,都會有相同的感受吧。

  • 魏心怡

    好像一夜之間就老了,讓人感到滄桑與無奈。

  • 郭華倫

    常聽人誇李白浪漫,這首更能體現他把愁緒寄託在自然中的寫法,令人神往又心疼。

  • 簡雅蘭韻香秀

    寥寥數句,卻是深秋般的蒼涼。

  • 古文凱

    這首詩雖然文字不多,卻像把人的情緒一層層抽離出來,讓我讀得心口發酸。尤其“白髮三千丈”句,使我想起人生中那種無法排解的煩悶與壓力,時間不等人,頭髮都愁白了啊。李白看似誇張的形容,卻能激起無數人的共鳴,這才是他筆下的魔力。

  • 吳巧柔真意心

    四句詩一氣呵成,深刻而有力,真的佩服李白的才情。

  • 北台灣光越來越多好好

    詩人把白髮比作“三千丈”,我想這絕對是他內心無處宣洩的苦悶吶。

  • 雲林北港宮媽文化典熱

    讀到「白髮三千丈」,彷彿看見李白愁思飛奔,直衝九霄。

  • 章炳維柔惠欣

    超愛那種誇張到極致的表達方式,一下就能感受到滿滿的愁緒。

  • 杰倫

    愁緒如秋,真是讀得叫人心裡一陣酸楚。

  • 魏佑琪葳翠蘭

    讀起來像首悲傷的歌,彷彿看見李白一邊飲酒一邊嘆著人生。

  • 歐維嘉淑麗晴

    秋浦的蕭瑟感透過李白的詩句撲面而來,十分動人。

  • 昱婷

    初見此詩時,只覺誇張,後來體會到人生諸多愁苦,頭髮似乎也跟著變白。李白在這短短詩句裡,用誇飾的筆法將愁緒放大,從“白髮三千丈”到“何處得秋霜”,都是將自我憂思投射到自然景物上,令讀者感同身受。這種狂放與憂傷交織的美感,正是李白作品的魅力所在。

  • 龔雨欣

    「秋浦歌」的憂傷調性,恰如深秋的夜,在寂靜之中反覆迴盪。李白不僅以誇張的方式描述“白髮三千丈”,更在“緣愁似個長”裡展現萬般無奈。這個片刻的感傷,像秋風捲落黃葉般,將人的感慨與孤寂推向極致,彷彿任何安慰都顯得蒼白。

  • 王子洋

    充滿離愁的詩,短短四句卻令人回味不已。

  • 屏東墾丁大街海灘對歡

    李白的筆好似醉中帶淚,寫盡世間愁苦。

  • 馬祖眼淚奇海洋生間景

    短短幾行,却包含著李白的驚人想像力和深邃情感。

分享
喔!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
提供語言版本
推薦影片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