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一闕頌(DEJECTION: AN ODE)」※ 內心煎熬中何處尋靈光:一曲渴望失落火焰的浪漫獨白 ※ 經典名詩

Dejection: An Ode

Dejection: An Ode - Samuel Taylor Coleridge

憂鬱:一闕頌(Dejection: An Ode) - 薩繆爾・泰勒・柯勒律治 (Samuel Taylor Coleridge)

靈感流逝與憂鬱交織:對心靈火焰的深沈渴慕

Late, late yestreen I saw the new MoonWith the old Moon in her arms;
就在昨夜深時,我看見新月懷抱著舊月幽影;
And I fear, I fear, my Master dear!We shall have a deadly storm.
不禁心生畏懼啊,親愛的長者!恐怕我們將有一場猛烈風暴。
I see a cloud-borne meteorRanging from East to West…
我看見隨雲而生的流星自東向西掠過……
A grief without a pang, void, dark, and drear,A stifled, drowsy, unimpassioned grief,Which finds no natural outlet, no relief,In word, or sigh, or tear—
這種憂傷卻無有痛苦,如虛空、黑暗、陰鬱,悶壓、昏沉,並不熾烈的悲愁,無處宣洩,無言語、嘆息或淚水可舒緩——

《憂鬱:一闕頌》(Dejection: An Ode)是薩繆爾・泰勒・柯勒律治在浪漫主義後期的重要詩作,寫於1802年左右。詩人深陷憂鬱情緒:無法體驗往昔的靈感,感知力彷彿被封印,渴望「詩意火焰」卻苦於心靈空虛。整首詩承襲「長篇頌歌」形式,充溢著痛苦掙扎與對「創造力」的熱切渴求。

華茲華斯在《失落的愛》(“Immortality Ode”)提及的「童年神聖之光消逝」主題也能在此詩看出某種呼應:柯勒律治自覺靈魂火焰逐漸衰微,連夜空景象和自然奇觀都無法再激發他強烈共鳴,遂爆發焦慮感。然而,詩人不僅僅停留在自憐,而是透過「夜風、流星、皎月」等意象展露對大自然潛藏能量的嚮往:他希望這些星月光輝能再度喚起內心對美與創造的感通力。

這首詩亦直抒浪漫主義核心:創意並非源於外在景物,而是取決於心靈是否保有「熱情」與「感動」。即使外界的風雨不斷,若內在之火衰微,那麼奇景再多也不過是蒼白無感。最後,柯勒律治把自己愁思落在「願另一位友人能保有活力與靈感」的祝福,於哀而不傷的調子中收束,表示他對他人和世界仍有一份關愛,帶出浪漫詩人對友情、情感的重視。

重點

• 詩人深陷憂鬱,感嘆靈感與熱情的退卻,導致自然美景再無共鳴。
• 引入夜空、流星、新月等意象作背景,襯托詩人內心空虛焦慮。
• 全詩探尋「創造力失落與心靈火焰」的浪漫主題:外在刺激不足以挽救心靈之暗淡。
• 帶有浪漫主義頌歌特質:思想跳躍、語言華麗,並融貫深切情感。
• 最終詩人將祝福轉贈友人,隱含浪漫詩人對友情與同儕互勉的珍視。

意見評論
  • 解承恩

    比起他在〈Kubla Khan〉展現的夢境般奇幻,這裡更是貼近現實的憂鬱與思緒的糾纏,彷彿一首淺唱的夜曲。

  • 周立翔

    整篇讀罷像與作者一同深夜長談,雖遭蒼涼籠罩,卻仍懷些微韌性與期盼,無怪乎浪漫派詩作能如此動人心弦。

  • 趙偉銘

    文字像是黑夜裡絮語,帶有私密與虛弱氛圍,我們也能從中發現詩人希望找到某條自救之路,但不知方向何在。

  • 郭承宇玟志鳳

    若跟同樣屬浪漫派的拜倫某些作品相比,拜倫常透出熱烈叛逆,柯勒律治在此詩則更顯內斂,彷彿深陷心靈淵底無法自拔。

  • 鍾子凌

    語句中透露的“想像喪失”痛楚,現代不少創作者或藝術家也體驗過,當靈感斷流,便有種深層失落,需要長期自我修復。

  • 簡琳語

    作者不避艱難地呈現憂鬱狀態,提醒我們或許該正視內在情感的起伏,也顯示浪漫派對“自我剖析”的深度自覺。

  • 卓建平

    詩中的「去感受、去激昂的能力」逐漸消失一事,像極了現代人常說的「倦怠」,好像被現實環境吸乾了喜怒哀樂。

  • 舉頭望明月頭思故鄉在

    詩裡他又盼望能用過去的熱情去擁抱世界,但現實卻讓他只能對星空輕嘆,有如現代人面對房貸、物價飆漲,只能望著外頭卻無能為力。

  • 盧靜惠雨映白

    讀《Dejection: An Ode》像深夜裡獨坐,感受一場自我與陰鬱的對話,時而低迴,時而激越。

  • 周立翔

    有人把它跟華茲華斯的〈Intimations of Immortality〉相提並論,兩首皆探討心靈困境,不同之處在於華茲華斯傾向懷想童真,柯勒律治則更直接面對憂鬱本身,二者都展現浪漫派對“內在情緒”的深度挖掘。

  • 藍心怡薇光成

    柯勒律治在此詩細膩地捕捉到憂鬱的陰影如何擴散,且暗示唯有愛與心靈之火或能緩解,看來不管古今,人類都離不開這種懊惱反覆的掙扎。

  • 盧靜惠雨映白

    所謂的“靈感枯竭”也能投射到當今創作者常提的創作瓶頸,詩裡顯示出柯勒律治對此感到深深的失落與不安。

  • 欣怡

    有些人認為此詩是柯勒律治面對個人情感與生活困局的自白,也彷彿在對歷經疫情折磨的世人說:“我懂你們的難過與無力。”

  • 陳嘉怡若櫻花

    柯勒律治在字裡注入疲倦、焦慮與小小的渴盼,夜幕之下,他宛如孤舟尋不到歸岸,真切展現浪漫派對個人情感的極致描繪。

  • 曾雅茹涵秋陽

    整首詩像在鋪陳一場內心風暴,呼應詩中引用風勢與陰鬱天象,讓讀者也跟著心緒翻湧。

  • 曾雅茹涵秋陽

    想到現代也有專家建議用藝術與自然舒壓,如詩中企盼大自然療癒,但當心靈封閉,似也難再接收它的光彩。

  • 烏來瀑溫泉原住民風讚

    那樣的灰暗調子提醒我們,浪漫派詩人不只是讚美自然,有時他們也得面對內心的陰影與壓力,宛如我們在高壓工作中失去熱情一樣。

  • 小明

    他在夜晚聽風聲,卻無法再像以前那樣被自然美景激動,讓人悲嘆:當心靈失去感知熱情時,連最美的景緻也成灰暗。

  • 鐘品妍

    偶爾也見到新聞裡說有藝人或創作者得了憂鬱症,在這首詩裡就真實呈現詩人在困頓時想拚命抓住想像力,卻發現力不從心的苦痛。

  • 萬小蘭雅庭珍

    比起〈Frost at Midnight〉的寧靜親子期盼,這裡顯得更暗沉動盪,像徹夜難眠的糾結,流動在憂鬱深處。

  • 王大明

    詩中反覆出現夜空與風暴意象,宛若人心的風雷交錯,剖開了浪漫派詩人顆顆敏感心靈的切面。

  • 曾柏均青蘭秋

    觀今日許多人忙於工作、缺乏靈感,連假日也提不起勁旅行或欣賞風景,就如詩裡所說的“失卻感受大自然的能力”,令人不勝唏噓。

  • 邱建華薇若真

    讀到末段那絲絲自我激勵,更覺得詩人最終還想衝破黑暗,猶如我們經歷時代動盪後仍期待曙光,於苦痛中醞釀一股微亮希望。

  • 賴明俊

    一開始便能感覺到柯勒律治把心靈折射到夜空之中,好像透過景象揭示內心的焦慮與孤獨。

分享
喔!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
提供語言版本
推薦影片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