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ick Rose - William Blake
病玫瑰 - 威廉・布萊克
The Sick Rose - William Blake
病玫瑰 - 威廉・布萊克
《病玫瑰》是威廉・布萊克《經驗之歌》中的短詩,以「玫瑰」與「蛀蟲」兩個對比意象,揭露了愛或美麗之中隱藏的暗害。詩中一句「O Rose thou art sick」立刻傳遞出激烈的反差:原該象徵熱烈與芬芳的玫瑰,此時卻病恙纏身;而蛀蟲看似無形,卻悄悄地、卻又強力地侵蝕著玫瑰的核心。
這首詩短小卻震撼,布萊克不僅指涉了愛情或慾望中暗藏的毒性,也蘊含著人性深處的陰暗面—即便最美好的事物,也可能因看不見的腐蝕而毀滅。「夜裡飛舞」與「風暴呼嘯」顯示這蛀蟲的行動在陰鬱環境下,無聲無息卻又難以阻擋,呼應詩人對愛或慾望龐大毀滅力的擔憂。
同時,《病玫瑰》也能被解讀為社會與宗教背景下的批判隱喻:表面高尚或純潔的象徵(玫瑰)背後,可能潛伏著看不見的傷害或墮落(蛀蟲),象徵布萊克對社會體制與人性善惡的質疑。正如他在其他詩作裡呈現的「純真與經驗」二元性,此詩也以微小篇幅展現出「美好與悲哀」的交織。
• 短詩中蘊藏強烈象徵:玫瑰象徵美與愛,蛀蟲象徵暗害或慾望。
• 詩句直指「看不見的病」,暗喻愛情或靈魂中藏匿的毀滅力量。
• 布萊克再現了他「純真與經驗」的二元思維,美好外表下往往隱著腐蝕。
• 詩歌節奏簡潔有力,以對比意象刻畫「美與痛」的衝突。
• 提醒人們警覺隱密的傷害,不論是情感、社會或人性的層面。
現代社交媒體常常美圖過度修飾,卻可能暗藏網路霸凌或負面情緒,就像玫瑰外表再美,也可能被看不見的蟲噬咬。
詩裡的暗示彷彿強調:哪怕你是如此嬌豔的玫瑰,也難逃某種隱藏的惡,這或許是對人性或社會環境的隱喻。
與〈The Lamb〉的純淨天真相較,〈The Sick Rose〉明顯更具神祕與暗示性,宛如一個壞消息在夜裡悄然蔓延。
最近新聞報導某些花海因環境污染逐漸凋零,好像這首詩的情境在現實裡也真實上演。
只看「The Sick Rose」幾行,就能感覺到一股神祕的陰暗力量在悄悄啃蝕著玫瑰。
感覺像在夜裡聽到輕聲低語:美與蛀蟲其實同時存在,也許每個人心中都埋著這樣一條蟲。
讀著佈雷克用如此少的字句,就完整勾勒出腐蝕與痛苦,怪異又帶點淒美。
跟他著名的〈The Tyger〉相比,這裡的“病”與“蛀蟲”象徵更內斂,卻同樣強調人性或自然中隱藏的危機。
跟他在〈Auguries of Innocence〉的片段相比,那邊寫善惡交織的寓言感更鮮明,這裡反而濃縮到“病蟲”和“玫瑰”之間的靜默交戰。
相比他在《Songs of Innocence and of Experience》裡其他作品的多場景描繪,此詩用短短幾句就揭示“腐蝕中之美”的弔詭,讓人更加感受到布雷克筆下暗藏的深度與不安。
若再對照佈雷克的〈London〉裡對社會陰暗面的控訴,這首更像是對個體內在腐敗的凝視,將焦點放到微觀的“蛀蝕”。
它讓我想到網路詐騙的狀況:表面看似美好,但內裡正被隱形威脅蠶食,最後必定留下難以恢復的傷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