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納弗里湖島」※ 探索心靈平靜與自然和諧的生活願景 ※ 經典名詩

A peaceful, misty lake surrounded by lush greenery and trees with soft morning sunlight filtering through the branches. In the middle of the lake, a small island with a rustic cabin is visible, covered in wildflowers and grass. The atmosphere is serene and tranquil, evoking a sense of escape from the chaos of modern life.

The Lake Isle of Innisfree - W.B. Yeats

茵納弗里湖島 - 威廉·巴特勒·葉慈

遠離塵囂的寧靜小島

I will arise and go now, and go to Innisfree,
我將起身離去,此刻前往因尼斯弗里,
And a small cabin build there, of clay and wattles made;
並在那裡建造一座小屋,用泥土與枝條編成;
Nine bean-rows will I have there, a hive for the honey-bee,
我將擁有九行豆苗,還有一個蜜蜂的蜂巢,
And live alone in the bee-loud glade.
獨自生活在蜜蜂喧囂的林間空地。
And I shall have some peace there, for peace comes dropping slow,
我在那裡會得到一些平靜,因為平靜緩緩降臨,
Dropping from the veils of the morning to where the cricket sings;
從晨曦的薄紗滴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
There midnight’s all a glimmer, and noon a purple glow,
午夜時分閃爍著微光,而正午則泛著紫輝,
And evening full of the linnet’s wings.
黃昏充滿了紅雀振翅的聲音。
I will arise and go now, for always night and day
我將起身離去,因為無論晝夜
I hear lake water lapping with low sounds by the shore;
我聽見湖水輕拍岸邊的低語聲;
While I stand on the roadway, or on the pavements grey,
當我站在道路上,或灰暗的人行道上,
I hear it in the deep heart’s core.
我在內心深處聽到它的呼喚。
  • 翻譯力求保留原詩意境與句式,部分詞彙如“glade”和“linnet”根據上下文選取最貼近的意象表達。

詩名與背景

《茵尼斯弗利島》(The Lake Isle of Innisfree) 是愛爾蘭著名詩人 威廉·巴特勒·葉慈 (W.B. Yeats) 的作品,創作於1890年。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的嚮往和對內心平靜的追求。葉慈在年輕時深受浪漫主義影響,這首詩也展現了他對理想化自然生活的渴望。

詩文解析

全詩共三節,每節四行,結構簡潔而富有音樂性。

第一段:回歸自然的理想

詩的第一句「I will arise and go now, and go to Innisfree」以決心的語氣開篇,表明詩人想要立刻行動,前往茵尼斯弗利島。這個島嶼位於愛爾蘭的斯萊戈郡,是葉慈童年時期常去的地方,象徵著純粹的自然與自由。

  • 「And a small cabin build there, of clay and wattles made」: 詩人想像自己在島上建造一座簡單的小屋,用泥土和枝條搭建,表現出對樸素生活的嚮往。
  • 「Nine bean-rows will I have there, a hive for the honey-bee」: 詩人具體描繪了他的田園生活——種植九排豆子並養蜂,這些細節增添了詩歌的真實感。
  • 「And live alone in the bee-loud glade」: 最後一句強調詩人希望獨自生活在充滿蜜蜂嗡嗡聲的林間空地,暗示一種遠離塵囂、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生活。
第二段:尋找內心的平靜

第二段進一步描述詩人在島上的生活,以及這種生活帶來的精神滿足。

  • 「And I shall have some peace there, for peace comes dropping slow」: 詩人相信,在那裡他能找到內心的平靜,而這種平靜是慢慢滲透而來的,需要時間和耐心。
  • 「Dropping from the veils of the morning to where the cricket sings」: 這裡的意象非常優美,早晨的薄霧緩緩降下,直到蟋蟀鳴叫的地方,呈現出大自然的寧靜。
  • 「There midnight’s all a glimmer, and noon a purple glow」: 詩人用色彩描繪了不同時間的景象:午夜閃爍著微光,正午則籠罩著紫色的光輝,這些畫面營造出一種神秘而美麗的氛圍。
  • 「And evening full of the linnet’s wings」: 黃雀(linnet)的翅膀點綴了傍晚的天空,這一動態的描寫使整個場景更加生動。
第三段:內心深處的呼喚

最後一段揭示了詩人為什麼如此渴望回到茵尼斯弗利島。

  • 「I will arise and go now, for always night and day」: 再次重申他的決心,這次更強調無論白天還是黑夜,他都感受到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
  • 「I hear lake water lapping with low sounds by the shore」: 湖水拍打岸邊的低沉聲音成為詩人心靈深處的召喚,這是自然對他的吸引。
  • 「While I stand on the roadway, or on the pavements grey」: 無論是在城市的道路上或灰色的人行道上,詩人都能聽到這種聲音,說明即使身處喧囂的城市,他的心靈仍然被自然牽引。
  • 「I hear it in the deep heart’s core」: 最後一句總結了整首詩的情感核心,湖水的聲音不僅僅是外在的自然之音,更是來自他內心最深處的渴望。
主題與意義

這首詩的核心主題是對自然的嚮往和對內心平靜的追求。葉慈通過描繪一個理想的田園生活,表達了對現代城市生活的厭倦和對純粹自然的懷念。同時,這首詩也反映了浪漫主義文學中常見的「回歸自然」的理念。

詩中的意象豐富且生動,例如蜜蜂、豆子、薄霧、蟋蟀、黃雀等,這些元素共同構建了一個美麗而安詳的世界。此外,詩人使用了大量的聽覺意象(如蜜蜂的嗡嗡聲、湖水的拍打聲),讓讀者彷彿置身其中,感受到自然的魅力。

結語

《茵尼斯弗利島》 不僅是一首描繪自然美景的詩,更是一首關於靈魂尋求解脫與平靜的詩篇。它提醒我們,即使在繁忙的現代生活中,也不要忘記聆聽內心深處的聲音,追尋屬於自己的那片寧靜之地。

重點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逃離城市喧囂、回歸自然懷抱的渴望,體現了內心平靜的重要性以及簡單生活的美好,啟發讀者尋找屬於自己的心靈避風港。

意見評論
    分享
    喔!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
    提供語言版本
    推薦影片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