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孩的悲戚」※ 初生脆弱與現世險惡的撞擊 ※ 經典名詩

Infant Sorrow

Infant Sorrow - William Blake

嬰孩的悲戚 - 威廉・布萊克

初生震痛:冒險世界裡的啼哭與掙扎

My mother groan'd! my father wept.
母親低聲呻吟,父親淚眼婆娑。
Into the dangerous world I leapt:
我就這樣跳入險惡的人間;
Helpless, naked, piping loud;
渾身赤裸,脆弱無助,發出嘹亮啼哭,
Like a fiend hid in a cloud.
有如雲層遮蔽下的惡魔般神秘。
Struggling in my father's hands,
在父親的臂彎中奮力掙扎,
Striving against my swaddling bands;
同樣抵抗束縛的襁褓;
Bound and weary I thought best
我遍體束縛又身心疲憊,終覺或許
To sulk upon my mother's breast.
只有在母親的胸懷裡沈鬱隱忍才是上策。

《嬰孩的悲戚》(Infant Sorrow)出自威廉・布萊克的《經驗之歌》(Songs of Experience),與《純真之歌》裡的〈嬰孩的喜悅(Infant Joy)〉形成對比。若說〈嬰孩的喜悅〉展現初生生命的歡愉與祝福,那麼這首詩則將焦點放在初臨人世的「驚懼、掙扎與哀泣」。

詩中可見母親的呻吟與父親的啜泣,昭示了孩子降世時家庭的苦難或負擔,暗示了社會現實的壓力。孩子對於這個「險惡世界」的初始感受,是「無助、赤裸、高聲啼哭」,彷彿自己就像潛藏雲間的「惡魔」般,帶有未知力量卻又掙扎在被束縛的處境裡。最後,孩子只能於母親胸懷之中無聲沈鬱,象徵被迫接受現實、暫時停止抗衡。

與〈嬰孩的喜悅〉相比,〈嬰孩的悲戚〉較顯陰鬱與對人生苦難的提示。這與布萊克「純真與經驗」系列一貫的二元結構相呼應:生命既可能充滿天真洋溢,也可能遭逢衝擊與悲愴。詩的整體氛圍反映了現實社會對新生兒或家庭而言,未必總是喜慶,也可能暗含沉重壓力與焦慮。

重點

• 與〈嬰孩的喜悅〉對照:前者頌揚新生幸福,後者揭示初生痛苦。
• 母親呻吟、父親啜泣,衝破「新生=喜悅」的典型印象,暗示家庭壓力。
• 孩子初降世便感受到壓迫,象徵社會環境的束縛與人性的衝突。
• 詩句短小卻悲愴凝重,呈現布萊克對「嬰兒與世界」之對立的深度省思。
• 凸顯「純真與經驗」的二元對立:同樣是出生,但可能自帶不安與悲哀。

意見評論
  • 高佩蓉子筠柔

    其實很多時候家庭的負面氛圍都會影響新生兒的成長,看到新聞中父母吵架或經濟困境,孩子或許正像詩裡般陷入無聲的淚光。

  • 慧君

    也許每個人出生時都帶點惶恐,只是有人能用愛包裹,而有些人卻如詩中般陷在愁苦裡,沒有後盾只能無聲哭泣。

  • 曾經滄海為水除卻巫山

    對照他在〈The Chimney Sweeper (Experience)〉描寫童工的悲苦,〈Infant Sorrow〉相對更聚焦在最原初的無助,兩者都展現布雷克深切的人道關懷。

  • 洪志偉

    最近網上出現許多年輕父母在討論高昂育兒成本,詩中的孩子似乎也隱喻著那種早早背負的時代壓力。

  • 俊豪

    和布雷克在〈Infant Joy〉裡頌揚純粹幸福相比,〈Infant Sorrow〉展示了出生時的掙扎與不安,宛如光與暗的對立面。

  • 張家豪要努力向前衝嗎

    短短幾句,卻蘊含壓迫與脆弱,好像新生並不全然美好,而是帶著痛苦的初始呼吸。

  • 台南孔廟蹟建築史文傳

    詩裡那句“Into the dangerous world I leapt”宛如給人下了一場定論:世界並不因孩子的誕生而溫柔,反而充滿暗礁。

  • 旭東

    常常看到新聞講新生兒人口下滑,或許也是因為現代人害怕把孩子帶進一個充滿不確定和痛苦的世界,讀此詩時就格外感同身受。

  • 旭東

    看似簡單的描述,卻射入最真實的人生驚惶,讓人想起日常裡那些默默扛著沉重壓力的孩子,他們其實也在低聲嘆息。

  • 方怡華

    初讀〈Infant Sorrow〉,就像闖入一個剛出生的世界,卻同時感受到孩子靈魂上的負重。

  • 潘信諾

    若仔細體會,會發現布雷克想表達的不只是個體無助,還是對整個社會的質疑:為何連新生都像場掙扎?

  • 張家豪要努力向前衝嗎

    短短幾行就勾勒出外在環境與孩子心靈的對撞,布雷克用一種冷靜又刺痛的語氣去捕捉這種矛盾。

  • 周以倫

    有人把它拿來對比〈The Tyger〉裡猛烈的能量,那裡像野性的颶風,這裡則是一個孱弱的初生,卻同樣帶著生命的衝擊力。

  • 曾柏毅麗雪芬

    看到不少人分享自己童年的艱辛經歷,忽然就想到詩中傳達的訊息:很多痛苦其實從小就開始,並伴隨人成長。

  • 新北市淡水老街陽景漫

    整體來說,詩句中的“哭”與“掙扎”好像在震撼我們:出生並非天堂的開始,而是一段未知的考驗。

  • 淑芬

    字裡行間可感受到嬰兒被迫面對大人的世界,失去保護的柔軟,更讓人想起都市裡獨自打拚的新手爸媽,他們同樣束手無策。

  • 歐陽雪

    那一句“Struggling in my father's hands”太具象了,瞬間把讀者帶到一個陰鬱的房間裡,看著孩子扭動哭喊,卻無能解救。

  • 建宏

    疫情期間,不少家庭經濟壓力陡增,似乎也讓嬰兒一出生就面對更複雜的現實處境,讀此詩時更能體會布雷克筆下的惆悵。

  • 曾俊偉

    那股暗沈的氛圍圍繞著新生兒的啼哭,仿佛社會結構與父母期待都變成無形的枷鎖,令嬰兒在初始就已背負負擔。

  • 怡萱

    在浪漫主義詩中,布雷克的作品經常直視社會陰暗面,這首詩更用嬰兒的視角告訴我們:無辜並不意味安全。

  • 龍山寺火鼎盛年傳統拜

    布雷克雖未交代完整情境,但僅靠幾個字就能傳遞那種“我無能為力”的嘆息,給人強烈的心理衝擊。

  • 曾雅妮高爾夫球場揮杆

    看到國際新聞報導某些地區戰火不斷,有些嬰兒就在炮聲裡出生,這種“出生即苦難”的現實場景宛如詩中揭示的悲涼。

  • 怡芬

    若把它和他在〈Infant Joy〉相比,就如同一幅對照畫:一邊是喜悅誕生,一邊卻是沉重宿命,讓人思考生命並非只有甜蜜。

  • 王子洋

    有時候看新聞報導,人們總覺得新生命是喜悅,但那些處於貧困或動盪家庭的孩子,或許也像詩中的嬰兒,啼哭中攜帶無法言喻的哀愁。

  • 簡柏翰筱玲羽

    相較於他在〈London〉裡探討城市苦難,這首則鎖定家庭場景,但依舊揭露人性與社會壓迫,有種深度相通。

  • 廖晨熙

    文字雖然簡潔,但從“sorrow”就能窺見孩子的命運基調:這並非溫暖搖籃曲,而是苦難的序章。

分享
喔!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
提供語言版本
推薦影片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