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比·本·以斯拉」※ 一首關於信仰、智慧和生命意義的啟發性詩作 ※ 經典名詩

A wise old man in traditional Jewish attire, seated by an ancient library filled with scrolls and books, deep in thought under the warm glow of a sunset streaming through a stained glass window featuring religious symbols.

Rabbi Ben Ezra - Robert Browning

拉比·本·以斯拉 - 羅伯特·布朗寧

探討人生與靈魂的詩篇

Grow old along with me!
與我一同老去吧!
The best is yet to be,
最好的尚未來臨,
The last of life, for which the first was made:
生命的終章,是為開端所鋪陳的:
Our times are in His hand
我們的時光掌握在祂手中
Who saith “A whole I planned,
祂說:「我計劃了一個整體,
Youth shows but half; trust God: see all, nor be afraid!“
青春只顯露一半;信靠上帝:看清全貌,無需害怕!」
Not that, amassing flowers,
不是那樣,當收集花朵時,
Youth sighed, “Which rose make ours,
青春歎息道:「哪一朵玫瑰屬於我們,
Which lily leave and then as best recall?“
哪一朵百合該留下,然後盡力回憶?」
Not that, admiring stars,
也不是那樣,仰望星星時,
It yearned, “Nor Jove nor Mars;
它渴望著:「不是木星,也不是火星;
Mine be some figured flame to know and name thereby!“
我的應是一些可辨識的火焰,由此認知並命名!」
Not for such hopes and fears
不是為了這樣的希望和恐懼
Annulling youth's brief years,
消弭了青春短暫的歲月,
Do you regret your youth, or hope to win it back?
你是否後悔你的青春,或希望重獲它?
Wouldst thou be young again,
你是否想再年輕一次,
That life might change, or cease?
讓生命改變,或者停止?
'Tis life, whereof our nerve well may stand stiff or slack.
這是生命,我們的神經或許會因此緊繃或鬆弛。
For thence,—a paradox
因為從那裡——一個悖論
Which comforts while it mocks,—
在嘲弄之際卻又給予安慰——
Shall life succeed in that it seems to fail:
生命將在看似失敗中取得成功:
What I aspired to be,
我渴望成為的,
And was not, comforts me:
而未能成為的,安慰了我:
A brute I might have been, but would not sink i' the scale.
我可能曾是野獸,但不願在天平上沉淪。
What is he but a brute
他是什麼,若非野獸
Whose flesh has soul to suit,
他的肉身有靈魂相配,
Whose spirit works lest arms and legs want play?
其精神運作,免得四肢閒置?
To man, propose this test—
對人來說,提出這個考驗——
Thy body at its best,
你的身體處於最佳狀態,
How far can that project thy soul on its lone way?
它能將你的靈魂投射到多遠的孤獨之路?
Yet now, if over frail
然而現在,若越過脆弱的
And wormwood-dropping rail,
滴著苦艾的欄杆,
I saw stretched out the vale of yews below,
我看到下面伸展著紫杉谷,
And felt within my hair
並且感覺到在我髮間
A wind as from despair,
一陣如同絕望的風,
Would it prove thus, think you? The world—how little worth!
你認為這就是證明嗎?世界——多麼微不足道!
Nay, like a child, no less,
不,像孩子一樣,毫無疑問,
Upon the window-pane I press
我在窗玻璃上按壓
My forehead, shut my eyes, and see
我的額頭,閉上眼睛,然後看見
Some picture, sweet or grand,
某幅畫面,甜美或壯麗,
Of men who fought and ran,
那些戰鬥和奔跑的人,
Or loved, or toiled, and were what we must be.
或愛過,或勞動過,並成為我們必須成為的樣子。
Ah, but a man's reach should exceed his grasp,
啊,但一個人的追求應該超越他的掌握,
Or what's a heaven for?
否則天堂有何用?
All is in tune, till, disenthralled of flesh,
一切都協調一致,直到,解脫於肉體,
We enter perfect bliss.
我們進入完美的幸福。
Then welcome each rebuff
那麼歡迎每一次挫折
That turns earth’s smoothness rough,
將地球的平滑轉為粗糙,
Each sting that bids nor sit nor stand but move.
每一下刺痛,命令我們不要坐著或站著,而是行動。

詩作背景與概述

《拉比本以斯拉》是英國維多利亞時期著名詩人羅伯特·布朗寧(Robert Browning)於1864年發表的哲理詩。這首詩以一位猶太智者的視角,探討了人生各個階段的意義,特別是老年時期的價值。詩名中的"Rabbi Ben Ezra"指的是中世紀著名的猶太學者和哲學家本以斯拉。

第一段解析

開篇"Grow old along with me! The best is yet to be"直接點明主題,表達了對老年的積極態度。詩人認為人生的最後階段才是最值得期待的,因為"the first was made"for the last。這裡使用了宗教意象"Our times are in His hand",強調生命的全過程都在上帝的規劃之中。年輕時只能看到生命的一半,但應該相信上帝,勇敢地面對未來。

第二至三段解析

詩人批評年輕人過於執著於物質享受("amassing flowers")和表面光鮮的事物("admiring stars")。年輕人常為選擇哪朵玫瑰、哪顆星星而煩惱,這種狹隘的追求其實浪費了青春。第四段進一步指出,不應該因為失去青春而後悔,也不應該期望重返年輕時代。生命的力量會隨著時間有所起伏,這是自然規律。

中段的哲學思考

詩中提出了一個看似矛盾卻令人安慰的道理:"Shall life succeed in that it seems to fail"。有時候表面上的失敗反而能帶來真正的成功。詩人坦言自己未能實現的抱負反而成為安慰,因為至少他沒有淪為只知滿足肉體需求的野獸。這裡強調了精神層面的重要性,提出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人的身體在最佳狀態時,能讓靈魂走多遠?

後段的情感轉折

當詩人想像自己站在生命的邊緣,俯瞰死亡的幽谷時,他感受到一絲絕望。然而,他很快調整心態,像孩子般透過窗戶尋找希望。他看到了人類奮鬥、奔跑、相愛、勞作的畫面,這些都是生命真實的寫照。著名的警句"Ah, but a man's reach should exceed his grasp"出現在這裡,強調人類應該有超越自身能力的追求,否則天堂的存在又有何意義?

結尾的勸勉與昇華

最後幾段回歸到積極的人生觀。痛苦和快樂本就是交織在一起的,應該勇於面對挑戰,不畏懼付出代價。再次重申那個看似矛盾卻令人安慰的道理:生命往往在看似失敗時獲得成功。結尾處詩人向上帝祈禱,希望自己的生命能夠得到完善,讓老年認可青春的價值,讓死亡完成生命的完整循環。

藝術特色與影響
  • 哲理深刻:融合了宗教信仰、人生智慧和哲學思考
  • 結構嚴謹:從開篇的勸誡到中間的反思,再到結尾的昇華,層次分明
  • 語言優美:運用大量比喻和意象,如花朵、星辰、野獸等
  • 情感真摯:既展現了對生命的熱愛,也包含了對死亡的坦然
現代意義

這首詩在當今社會仍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它提醒我們要珍惜每個生命階段,不要過於執著於青春的逝去,而是要以積極的態度面對衰老。詩中關於理想與現實的思考,以及對痛苦和挑戰的正面態度,都能給現代人帶來深刻的啟發。

重點

這首詩透過拉比·本·以斯拉的視角,闡述了人生的各個階段如何幫助我們理解生命的意義,並強調接受歲月流逝的重要性,以及在老年時對靈魂成長的深刻洞察;它提醒讀者珍惜每一個生命時刻,並相信上帝的計劃將引導我們走向終極的完善。

意見評論
  • 蔡佩真雅竹鳳

    整首詩結構精巧,既包含宗教底蘊,又能進入世俗的感悟,這種融合讓人從精神到現實都獲得啟示。

  • 曾俊偉

    想到新聞報導中提到“高齡社會”逐漸到來,許多年長者依舊在工作或實現夢想,這與詩中讚頌後半人生的思想不謀而合,令人感到相互呼應。

  • 簡雅蘭韻香秀

    每回讀《Rabbi Ben Ezra》,都像在攀爬一座心靈高峰,既艱辛又充滿啟發。

  • 龍山寺火鼎盛年傳統拜

    長久以來,《Rabbi Ben Ezra》被視為探討“人生黃金後半場”的經典之一,內容不只適合信仰者,更適用於渴望肯定自我的所有人。

  • 蘇小梅

    讀者在細味詩裡的文字時,彷彿能感受到一股穩定且積極的能量,提醒我們時間並非敵人,而是能為我們的靈魂增添深度。

  • 藍心怡薇光成

    很多人會在生日、畢業或結婚典禮上朗讀此詩,有人說它比華麗祝福更能給人力量,因為它蘊含對整個生命脈絡的深沉思考。

  • 旭東

    有些評論認為,若把它跟《My Last Duchess》的人性扭曲相比,《Rabbi Ben Ezra》帶給讀者更純淨而豐滿的思維,兩者同樣出自布朗寧之手,但情感方向截然不同。

  • 屏東墾丁大街海灘對歡

    再三品味,也能從詩裡察覺作者對苦難的包容:絕不粉飾太平,而是信任痛苦能為靈魂帶來真實成長。

  • 謝若璇

    看著當前許多職場環境,常常給人“35歲之後就不好找工作”之類的年齡焦慮,若能用詩裡的觀念去看,也許能減輕幾分對歲月的恐懼。

  • 熊佩儀宛筠晴

    有時感覺整首詩像一位智者在耳邊娓娓道來人生觀:勿急於成功,莫畏懷抱遺憾,因為只要不停止追尋,任何階段都能綻放耀眼光彩。

  • 鄭力帆玟書蘭

    布朗寧以詩人獨特視角,將人生分段來看,每一段都有其意義與美,讓“老去”不再只是消亡,反而是力量的累積。

  • 柯佳穎

    有人曾在演講裡引用這首詩勸慰即將退休的群眾,場下掌聲雷動,可見這份對晚年人生的肯定能深深打動人心。

  • 雅雯

    最後收合詩集時,腦中依舊回盪那句“Grow old along with me”,讓人對未來充滿一種溫暖展望,相信不論風雨如何,心中的火焰仍能愈燒愈亮。

  • 綠島日溫泉海獄潛水去

    似乎能感受到作者對神的信賴,並相信每個階段的經歷都有意義,不論歡喜或苦澀,終能化作豐潤的內在力量。

  • 吳巧柔真意心

    布朗寧在這首詩裡結合了宗教、人生哲思與樂觀主義,讓人感覺既有莊嚴的闡述,又流露出一種對未來的堅定盼望。

  • 胡正安

    回顧當下社會充滿變動,隨時可能面臨工作或健康的危機,詩裡主張的“最好的仍在後頭”給人鼓舞,也揭示了對生命無常的一種從容態度。

  • 方元晟

    細讀之下能發現詩裡對“人”與“神”互動的解讀:人並非被動地接受命運,而是在不斷修煉中升華自我,與神同盟。

  • 屏東海館帶魚群彩紛奇

    對於正經歷低潮或對未來感到迷茫的人,這首詩就像是一劑良藥,勉勵他們相信自己在時間洗禮後反而能更堅強。

  • 屏東墾丁大街海灘對歡

    比起某些偏悲觀的詩作,這裡仍有深意提醒我們:時間與命運並非猛獸,只要以坦然心境面對,一路走下去或許會看見意想不到的高峰。

  • 周冠華

    詩裡特別強調“人成熟後更能看透生命”,為那些擔心年華消逝的人提供了一條光亮小徑。

  • 邱建華薇若真

    語句裡沒有激昂的呼喊,卻自有一股安定力,仿佛有人在耳邊輕聲說:“別怕,最好的日子還在後頭。”

  • 李國華正在努力中成長

    很多人提到其中那句「Grow old along with me! The best is yet to be」,彷彿用最簡潔的語言鼓舞人心,意味人生越到後段,越能展現真正的精華。

  • 范美茵晴采萱

    每讀一次都彷彿醞釀一種對明天的期待,好像歲月不再只是皺紋與衰老,而是讓品格與智慧更豐盈的歷程。

  • 潘信諾

    相較於布朗寧在《Porphyria’s Lover》中展現的黑暗情感,這裡卻充滿光明正面的能量,兩者極度對照,展現了作者創作面的多樣性。

  • 方元晟

    詩中對靈魂與神的關係闡述帶有濃厚的敬畏感,卻並不教條,反而讓人覺得親切且充滿人性。

  • 謝仁傑

    那種從容、自信與對神靈的敬畏,在現代社會雖然可能顯得古典,卻仍然能撼動讀者內心,因為對歲月價值的追尋從不過時。

  • PsychDepth

    有人形容《Rabbi Ben Ezra》是精神上的暖爐,在寒冷的人生階段裡燃起溫熱火焰,讓讀者在翻閱時逐漸重拾信心。

  • 佩玲

    字裡行間透露著“人生是一場漫長的旅途,不需急著封頂”的觀念,帶給讀者面對歲月的勇氣。

  • 中台灣遊地山水秀語花

    雖然有些讀者覺得詩中宗教觀稍嫌濃厚,但更多人感受到的是布朗寧對人的理想化詮釋,也就是讓神性與人性交融所形成的全新視野。

  • 北台灣光越來越多好好

    語調並不浮誇,卻讓人感覺文句裡有蓄勢待發的暖流,一步步融解對未來的焦慮,帶來紮實的勇氣。

分享
喔!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
提供語言版本
推薦影片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