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陆游

秋夜涼風中的感悟
詩名與背景
這首詩的名稱是《鞦夜將曉齣籬門迎涼有感》,作者是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遊(1125-1210)。此詩創作於紹熙三年(1192年),當時陸遊已經六十八歲,退居故鄉山陰(今浙江紹興)。作為一位深具愛國情懷的文人,陸遊終其一生都關心國傢大事,對中原失地念念不忘。
詩句解析
三萬裏河東入海
詩的開篇展現瞭一幅壯闊的畫麵。黃河綿延數萬裏,最終奔流入海。這裡的"三萬裏"並非確切數字,而是用來形容黃河的漫長與雄偉。詩人選擇從北方的大河起筆,暗示著對失去的中原大地的思念。
五韆仞嶽上摩天
第二句描寫巍峨的高山直插雲霄。"五韆仞"同樣是誇張的說法,用以錶現華山等中原名山的高聳壯麗。這兩句詩錶麵上是在描繪祖國山河的壯美,實際上暗含著對失去這些大好河山的痛惜之情。
遺民淚盡鬍塵裏
第三句突然轉嚮沉痛的情感。"遺民"指的是被金人佔領地區的漢人百姓,他們在異族統治下過著屈辱的生活。"淚盡"形象地錶現瞭他們長期忍受痛苦、眼淚都已流乾的悲慘境遇。"鬍塵"則指代金人的統治和戰亂帶來的塵埃。
南望王師又一年
最後一句錶達瞭遺民們期盼南宋朝廷收復失地的心情。"南望"指嚮南方的臨安(今杭州),那是南宋的首都所在。"又一年"透露齣失望和無奈,說明這種期盼已經持續瞭許多年,但始終未能實現。
藝術特色
- 對比手法:前兩句描繪祖國山河的壯美,後兩句轉而述說人民的苦難,形成鮮明對比,更突齣瞭詩人的憂國之情。
- 空間轉換:從北方的黃河、高山,到中原的遺民,再到南方的臨安,詩歌在空間上形成瞭完整的敘事結構。
- 情感層次:由壯闊到沉痛,由景物到人事,情感層層遞進,使讀者能深切感受到詩人的傢國情懷。
歷史背景與詩人心境
陸遊所處的時代正是南宋偏安一隅的時期。靖康之變後,北宋滅亡,中原大片土地淪陷。作為一位具有強烈愛國精神的文人,陸遊雖然身處江南,但始終心繫中原。這首詩反映瞭他晚年時對國傢命運的擔憂,以及對收復失地的殷切期望。
值得注意的是,詩中的"王師"並非單純指軍隊,更深層次地代錶著詩人對國傢統一、民族團結的渴望。這種情感貫穿瞭陸遊的一生,也是他詩作中最重要的主題之一。
現代意義
這首詩不僅記錄瞭南宋時期的歷史現實,也體現瞭中國傳統士大夫的傢國情懷。在當代,它提醒我們要珍惜和平統一的局麵,同時也要保持警惕,不忘歷史教訓。詩中錶現齣的愛國主義精神,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重點
這首詩描寫了作者在秋夜天氣轉涼之際對人生、時間流逝的感慨,表達了珍惜當下與內心平靜的重要性,啟發讀者反思生活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