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ughing Song - William Blake
歡笑之歌(Laughing Song) - 威廉・布萊克
Laughing Song - William Blake
歡笑之歌(Laughing Song) - 威廉・布萊克
《歡笑之歌》(Laughing Song)收錄於威廉・布萊克《純真之歌》(Songs of Innocence)。詩中處處蘊含亮麗的自然意象:林木、河流、山丘與草地皆在「笑聲」裡共鳴,猶如天地萬物與人同樂。這首詩語調輕快簡潔,洋溢著恣意的童真氣息。透過孩子的名字(瑪麗、蘇珊、艾米莉)與「彩色鳥兒、櫻桃與堅果」等細節,布萊克營造出一幅充滿愉悅、甜美的田園生活圖景。
在這個「歡笑」主題裡,詩人用「綠色」反覆強調春之活力與自然生機,並將笑聲透過「空氣」「山丘」「河流」「草地」與「鳥兒」不斷擴散,讓讀者彷彿置身於純淨的天地之間。詩末邀請「我們來生活,來歡樂,一同歌唱」,象徵布萊克對社群分享與真摯樂趣的嚮往。對照《經驗之歌》常見的嚴肅、批判語調,此詩更接近「純真」視角下對生命、自然的積極擁抱。
• 來自《純真之歌》,詩中提及林木、山丘、河流、草地,皆為『笑聲』主題彈奏。
• 孩童的名字與彩鳥場景突顯童趣,邀請讀者進入天真、甜蜜的想像。
• 反覆強調「笑」與「快樂」,象徵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烏托邦情境。
• 語言簡單流暢,帶給人明朗愉悅的讀感,強化「純真」主題。
• 對照《經驗之歌》中較陰鬱的作品,詩人此時流露的是對「無憂童年」與「樂觀生趣」的禮讚。
詩裡花兒、綠葉與孩子的笑聲,就像在上演一場純真派對,令人嚮往又倍感放鬆。
線上工作成為趨勢後,不少人抱怨缺乏面對面互動,若能如詩中般呼朋引伴,在綠蔭裡大笑,或許就能紓解隔離感。
跟布雷克的〈London〉相比,一邊是灰暗與壓迫,這邊卻是陽光燦爛的笑聲,就像在提醒我們要在陰影中保持一絲明亮希望。
在布雷克的《Songs of Innocence》系列中,〈Laughing Song〉可說是最具陽光氣質的一首,比起〈The Chimney Sweeper〉的社會批判,這裡完全是另一種爽朗畫風。
布雷克以「笑」來串連大地萬物,宛如大自然和人類的合唱,跟他在〈The Blossom〉描繪的溫暖童趣有異曲同工之妙。
讀到詩中輕鬆的調子,就想到近日很多公司鼓勵員工在辦公室裡多休息、多互動,好像也是在創造這種「笑聲」氛圍,舒壓之餘增添活力。
即使它短短數行,卻像小火花般點燃讀者心裡的童心,讓人明白「笑」並不僅是表情,更是一種能量、一種回歸自然的慶典。
若對照他在〈The Tyger〉裡的火焰般狂烈,這首則是帶著溫暖的日光,兩者雖有落差卻都屬於布雷克對生命力的不同詮釋。
就像有人說的,這首讀起來像一段「活在當下」的指南,讓我們懂得放鬆心房、和自然一起笑。
最近不少國家開始重視心理健康,倡導運動療癒或戶外課程,和詩裡的開懷笑聲正是絕佳呼應:以歡笑驅散陰霾。
跟〈The Garden of Love〉裡宗教與墓碑的陰鬱意象相比,這裡完全沒有壓抑,徹底展現布雷克對「天真」與「笑聲」的熱烈擁抱。
整首詩語氣簡潔,但氛圍卻洋溢開闊,讓人彷彿置身籃子裡滿是鮮花、蝴蝶和孩童笑聲的快樂場景。
聽到最近有學校推廣「戶外學習日」,讓孩子回到大自然裡跑跳,感覺就跟詩中歡笑的意境很契合,都是想找回最初的快樂。
有時想起〈The Lamb〉的溫柔與童心,這裡則更像一場盛會,孩子與大人一起在樹蔭下感受大自然的呼吸。
光看題目就感受到熱鬧氣氛,〈Laughing Song〉真的洋溢著笑聲與春天般的歡愉。
每天看新聞充滿戰爭與災難,也需要像詩中這般不加修飾的歡聲,才提醒自己世界依舊有純粹美好。
最近疫情漸緩,許多人終於能到戶外舉辦音樂會或野餐派對,讀著詩裡的笑聲,就更能體會那種與自然相依的愉悅。
每次讀到那些歌唱歡笑的句子,就如同替心靈注入維他命C,立刻能拋開負面情緒,盡情輕鬆。
那種「樹林裡的孩子大聲笑著」的畫面,讓我在喧囂都市裡也彷彿聽見自然的清脆聲響。
和他在〈Nurse's Song (Innocence)〉裡的孩子嬉戲場景很相似,兩首皆洋溢著童真,但〈Laughing Song〉更著重群體歡樂,像是大自然為背景的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