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春天(TO SPRING)」※ 讚頌大地甦醒:詩人對春之降臨的熱切期盼 ※ 經典名詩

To Spring

To Spring - William Blake

致春天(To Spring) - 威廉・布萊克

迎向新生:對春之降臨的熱切呼喚

O thou with dewy locks, who lookest downThro' the clear windows of the morning, turnThine Angel eyes upon our western isle,Which in full choir hails thy approach, O Spring!
喔,你那沾滿露珠髮絲的神祇,俯視晨曦透明窗欞,請回眸以天使般的目光望向我們西方之島,在這裡萬眾齊聲迎候你的到來——啊,春天!
The hills tell each other, and the listening valleys hear;All our longing hearts leap forth to greet theeOn thy secret bed, a cloudy canopyReclines thee softly, mantled in morning light.
丘陵相互傳訊,聆聽的山谷傾耳而聞;我們無數渴望的心全然躍動,迎接你的降臨。在那神祕的床榻——雲霧為帳,你安然臥眠,披上晨光的輕紗。

《致春天(To Spring)》出自威廉・布萊克早期的《詩意素描》(Poetical Sketches)。詩中,布萊克以擬人手法將春天塑造成一位擁有「露珠般髮絲」的神聖存在,輕柔地從雲霧中降臨,呼應大地萬物的覺醒。詩人乞求春之神惠顧「西方之島」,期待萬物在晨光照耀下恢復生機。藉由呼喊「春天」降臨,布萊克傳遞了對冬日陰鬱的擺脫與對新生、希望的深切渴望。

詩行裡隨處可見自然意象,如「山丘互相傳訊、山谷諦聽」,強化春天來到時萬物彼此共鳴的氛圍:所有生命似乎都分享著一種默契,迎接溫暖時節的回歸。這既展現布萊克對自然萬物的敏感感知,也流露出他在早期作品中濃烈的浪漫精神與理想主義。對他而言,春天不只是氣候轉暖,更是心靈與大地同步甦醒,象徵創造力與愛的再度噴發。

重點

• 詩人以擬人化方式歌頌春神降臨,凸顯對冬日陰暗的擺脫及對新生的盼望。
• 山丘、山谷、晨光、雲霧等意象,營造萬物互通回響、共同喜悅的自然圖景。
• 布萊克早期作品富含浪漫色彩與理想主義,彰顯對生命本質的熱烈讚頌。
• 「露珠髮絲」「雲霧帷幕」等細節,強化了春之神秘、柔和與神聖氣質。
• 詩中隱含創造力復甦的象徵:春天驅散陰鬱,滋養大地與心靈,推動靈感與愛的萌芽。

意見評論
  • 呂依彤

    與他在〈The Tyger〉的火烈猛獸形象相比,這裡呈現的春天就像一幅水彩畫,柔和卻也暗示無限生機。

  • 章炳維柔惠欣

    詩末雖無明顯結語,但全篇徜徉在對大地甦醒的情緒裡,讀完會感到輕盈舒暢,彷彿自身也獲得新生。

  • 江妍欣

    他用簡潔句子捕捉到春天裡的風與花香,好像推開窗就能和萬物同呼吸。

  • 東台灣東谷壯山河光限

    每次翻到這首,都覺得一種全新的盼望湧上心頭,好像只要誠心呼喚,春天就會把一切變得生機勃勃。

  • 春眠不覺曉處聞啼鳥聲

    有人跟〈The Garden of Love〉做過對比,後者花園帶來壓抑,這裡則是歡迎春天解放一切鎖鏈,愛與自由都得到呼吸。

  • 吳宗憲

    想起近來辦公室裡大家都在嚷著想去郊外踏青,看完詩就更想拋下公文,直接到鄉間感受春的氣息。

  • 沈庭威紫育華

    如果拿來對照布雷克的〈London〉,那邊是黑暗城市、社會壓抑,這裡則是一片希望的田野,像從黑白電影躍入彩色世界。

  • 魏明慧

    若再和〈Ah! Sun-Flower〉中那種對光的呼喚相比,〈To Spring〉裡的呼喚更顯溫柔,如同邀請,而非強烈渴盼。但兩者都顯示作者對希望的堅持。

  • 屏東海館帶魚群彩紛奇

    想到世界各地極端天候現象,許多地方春日變得不再明顯,詩中的純粹春光似乎成了我們的懷念與期盼。

  • 鐘羽馨

    詩中那種期待復甦的氛圍,讓我仿佛看到枯木返青、新芽破土的生動景象。

  • 簡琳語

    關於布雷克的浪漫精神,這裡再度展現:他不只是批判體制,也能用一顆細膩心靈去捕捉季節交替的詩意。

  • 曾雅妮高爾夫球場揮杆

    有人說,如果將它與〈The Lamb〉的純真相比,兩者同樣輕柔,但這裡更擴及整個自然層面,有著廣闊的空間感。

  • 人生得意盡歡使金樽空

    他將春天擬人化,如同神祇或精靈,讀來一點也不突兀,反而增添整首詩的浪漫氣質。

  • 簡雅蘭韻香秀

    有人會想:在環境破壞加劇時,是否還能擁有此詩裡的無瑕春光?或許正是我們當代人該努力的方向。

  • 廖晨熙

    詩裡沒有直說太多景物細節,卻留給讀者想像:草原、細雨、微風,還有春神踏露而來的足跡。

  • 周怡婷嘉惠彤

    翻閱布雷克其他批判性作品後,再回到此詩,就像找到一處世外桃源:他也有溫暖的筆調,寄託對美好季節與人心的信賴。

  • 賴明俊

    整首詩洋溢著期待感,不似悲嘆冬寒,更像提前慶祝春之凱旋。讓我想拋下都市煩憂,去大地擁抱那股嫩綠色的涼風。

  • 怡如

    在幾句恬靜文字背後,實際上蘊含著對冬日禁錮的厭倦,也呼應人生中停滯不前時對新開始的渴望。

  • 魯憶馨綺心柔

    有人將它和他在〈Holy Thursday (Innocence)〉作比較,兩者皆有一種恬靜且充滿期待的氛圍,但〈To Spring〉更純粹寫給自然,以季節為主角。

  • 潘信諾

    全詩語調輕盈,像在呼喚春神醒來,也帶點歸心似箭的急切感。

  • 阮靜宜

    想到近日氣候異常,春日時而冷颼颼,時而高溫,反倒更想擁抱布雷克筆下那個溫暖又明快的春天。

  • 胡宇威演技氣到粉絲愛

    比起〈The Sick Rose〉裡的腐蝕與悲涼,這裡的生意盎然仿佛療癒了先前所有不安,將希望織進每句話。

  • 綠島日溫泉海獄潛水去

    初讀以為是讚美春天的散文詩,但字裡卻帶著一絲急切,像在盼望冬天趕快退場,迎接重生。

  • 戴文元花若明

    如今新聞裡時常探討生態危機,這首詩卻讓我重溫人類對大自然的崇拜與喜愛,也許越來越珍貴。

  • 洪志偉

    結語沒有強勢宣告,但春之神仿佛已經聽見我們的請求——從哪個山頭或河谷緩緩降臨,用綠意與花香重塑世界。

  • 國華

    讀到〈To Spring〉時,彷彿一場柔和清風拂過,讓人心神一下子輕盈起來。

  • 吳宗憲

    他的筆觸簡練,卻能傳達對世界甦醒的熱切渴望。就像母親在催促沉睡的孩子趕緊起床,看見晨光。

  • 曹俊彥惠靖君

    就如同布雷克常強調的浪漫主義精神:自然是人類靈魂的重要根基,我們越貼近它,越能感受深刻的自由。

  • 潘孟暉

    有時我會想起同屬布雷克的〈Laughing Song〉裡的歡愉,兩首都在渲染大地復甦與人心的雀躍,但〈To Spring〉更帶著對季節交替的崇敬。

  • 方子柔

    看到最近登山客爆滿,各大景點人潮洶湧,可想而知,大家都在用行動回應春天的到來,心裡渴盼跟布雷克筆下的春神來個碰面。

  • 許京翔柔希玲

    那種喚醒之調,也提醒我們:每段困頓都會過去,新的景色總會到來,像春日一樣無可阻擋。

  • 陳力偉

    詩中沒有大量形容詞,但整體飄著清爽氣息,如同樹梢上一抹新綠,安靜卻力道十足。

  • 美美

    字裡有種呼喚之感,像是布雷克在冥想中喊著:“春神啊,請你降臨!”整個意象好似一曲溫柔又神聖的樂章。

  • 宜君

    字裡彷彿能聽見雪融化時細微的水流聲,也能嗅到泥土散發的淡淡清香,讓人彷彿置身原野。

  • 曾柏毅麗雪芬

    讀罷能感受到布雷克與大自然的對話,他對季節充滿尊重,也相信春日能帶給人心和萬物一場更新。

  • 許庭薇

    這就是〈To Spring〉的魅力:在簡短字行間,釋放出讓人立刻神清氣爽的力量,也叫人重拾對未來的向往。

  • 鍾依庭瑞巧蘭

    短短幾行,就像一則溫柔的呼喊:問候春天是否願意來臨,也讓人心生期待。

分享
喔!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
提供語言版本
推薦影片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