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週四(經驗)」※ 質疑神聖榮耀與兒童困苦之落差:愛何在? ※ 經典名詩

Holy Thursday (Experience)

Holy Thursday (Experience) - William Blake

聖週四(經驗) - 威廉・布萊克

富饒國度裡的貧童悲歌:自詡神聖卻失憐憫的省思

Is this a holy thing to see
在這富足肥沃之地,
In a rich and fruitful land,
這般景象真能稱得上神聖嗎?
Babes reduced to misery,
看那孩童陷於淒苦,
Fed with cold and usurous hand?
僅得冷酷、貪婪之手餵養?
Is that trembling cry a song?
那顫抖的哭聲可算得上歌唱?
Can it be a song of joy?
又能唱出絲毫歡愉嗎?
And so many children poor?
還有如此之多的貧苦孩童?
It is a land of poverty!
這究竟是貧瘠之地吧!
And their sun does never shine,
他們的太陽永遠不曾閃耀,
And their fields are bleak & bare,
田地蕭瑟而光禿,
And their ways are fill'd with thorns:
道路長滿荊棘:
It is eternal winter there.
那裡正是永恆的寒冬。
For where-e'er the sun does shine,
然而只要陽光普照之處,
And where-e'er the rain does fall,
只要雨露得以滋潤之地,
Babe can never hunger there,
孩子就不會挨餓,
Nor poverty the mind appall.
貧苦也無法令心靈驚懾。

《聖週四(經驗)》收錄於威廉・布萊克的《經驗之歌》,與《純真之歌》裡的〈聖週四(純真)〉構成強烈對照。若前者透過五彩繽紛、莊嚴儀式歌頌孩子們進入教堂的盛大景象,後者〈聖週四(經驗)〉則揭開了另一面殘酷的現實:在看似富饒的城市裡,貧苦兒童卻被冷眼對待,連所謂「慈善節日」也不過是一場自詡神聖的虛偽表演。

全詩的語調顯得質疑、哀慟:布萊克將「富庶土地」與「兒童悲苦」相互對照,直接戳破這項「神聖」活動背後的空洞。那些居於高位的掌權者或虔誠者,號稱要援助窮苦孩子,卻讓他們依舊置身於沒有溫暖、不見陽光的「永恆寒冬」。

值得注意的是,詩末一句提及「陽光普照、雨露滋潤之地,孩子不會挨餓」,象徵若社會真能給予共享的資源與關愛,童貧與飢餓並非必然。這種譴責兼呼喚的語氣,既是布萊克對社會不平等現象的敏銳捕捉,也是他對「經驗世界」權威冷漠與虛偽宗教的直接抗議,呼應他詩集中一貫的批判精神。

重點

• 與〈聖週四(純真)〉對照,強調同一場節慶背後的痛楚與虛偽。
• 布萊克在詩中質疑「富饒土地卻有貧苦童年」的矛盾,揭示假善行。
• 孩童處於「沒有太陽、沒有收成」的永恆冬天,象徵社會制度失敗。
• 最後呼應:陽光雨露若真正普及,孩子何來飢寒?使讀者反思體制責任。
• 整詩語調哀婉而尖銳,表面慈善活動卻掩蓋真實苦難,控訴宗教偽善與社會不公。

意見評論
  • 新北市淡水老街陽景漫

    布雷克巧用對比手法,把原本該溫暖的宗教儀式寫成了呈現貧困與絕望的凝視,讓讀者反思所謂“神聖”究竟何在。

  • 慧君

    透過「cold and usurous hand」這句話,你能看見童年並未得到憐憫,反而陷於冰冷金錢世界的剝削。

  • 徐怡真

    如果對比他在〈The Chimney Sweeper (Experience)〉的直接悲涼,這首則在宗教儀式的框架下,添了一層荒謬感,更深刻詮釋社會與宗教的矛盾。

  • 胡佩慈

    看來兩百多年過去,社會形式改變,童工或孤兒的問題仍在變相存在,我們或許都該被這首詩狠狠撞擊一下。

  • 阮靜宜

    如果被布雷克看到當今某些“華而不實”的慈善晚會,他大概會寫出更尖銳的詩句,嚴厲點破虛偽與真實落差。

  • 惠琳

    合上書頁後,仍能感受到那股冷意籠罩在眼前,彷彿提醒我們:真正的慈悲是走出虛偽名義,真的去幫助那些孤苦無依的孩子。

  • 雅芳

    結構雖簡單,卻直搗讀者的良知:你會開始質疑,這些被標榜“神聖”的活動,究竟是在拯救孩子,還是繼續讓他們受苦?

  • 綠島日溫泉海獄潛水去

    如果不仔細看,還以為是描寫宗教盛典,但讀到最後才驚覺,它是一封對社會虛偽的控訴書。

  • 簡柏翰筱玲羽

    詩裡沒有用華麗詞藻,卻直擊人心,因為那一幕幕饑寒交迫的孩童形象實在無法輕易忽視。

  • 黃怡君

    字裡行間滲透深厚的悲憫之情,也把指責的矛頭對準社會制度,促使我們反思每個人是否也在這場“儀式”中保持沉默。

  • 蔣宜靜芳詩蘭

    讀到那句「Is this a holy thing to see?」不禁脊背發涼,整個“神聖”場面竟成了揭露冷漠的舞台。

  • 雲林北港宮媽文化典熱

    文字雖不多,卻在每句中灌注對社會貧富差距的質疑,格外直白又震撼人心。

  • 志龍

    近日政府推出兒童福利政策,但實際落實度卻備受質疑,每每看到這些新聞,再重讀詩中那些悲苦場面,更覺得歷史似在輪迴。

  • 忠毅

    想到有些現代募款活動也喜歡讓孩子上台賣力演出,可是活動結束後,他們的生活是否實際得到改善,這裡就呼應了布雷克的質疑。

  • 賴昀真璐香菱

    失去天真版的華麗包裝後,經驗版直接展現出寒冷與飢餓真相,像一劑強力解藥,逼大家看清現實。

  • 方怡華

    回想〈London〉所描繪的城市苦難,這裡依舊是同一座陰鬱城鎮,只是孩子成了悲苦的焦點,更顯淒涼。

  • 謝君柔詩蘭香

    與那些歌頌人性光明面的詩作不同,布雷克在此深挖社會陰暗,似乎想用最直接的方式,提醒人們不要再對弱勢視而不見。

  • 何煥仁

    短短幾行便可輕易看出布雷克對當權者與教會結合的強烈不滿,讀來讓人既心痛又惱怒。

  • 曾柏均青蘭秋

    在〈Holy Thursday (Experience)〉裡,你能感受到布雷克將原本的感恩儀式完全顛覆,直指社會底層的悲涼真相。

  • 柯語嫣

    想到最近社群媒體上各種公益活動被質疑流於表面,與詩中無奈的孩子們如出一轍,原來幾百年來人的偽善本質並未改變。

  • 曾柏毅麗雪芬

    它成功用“神聖”與“飢餓”並列,讓原本安穩的宗教形象變得極度荒謬,像一面鏡子照出人心的殘酷缺口。

  • 歐陽雪

    跟〈Holy Thursday (Innocence)〉相比,這一版本把矛頭直接對準那些只顧虛飾的教堂儀式,毫不留情地剝去天真的外衣。

  • 廖可欣

    詩裡強調那些孩子如同“無助的小小可憐者”,卻被冠上神聖名目,而實際處境卻未見改善,真是黑色諷刺。

  • 簡柏翰筱玲羽

    很多人講到浪漫主義就想到自然與感性,但布雷克從城市、教會入手,把最醜陋的一面攤開,讓浪漫主義也能成為社會批判的工具。

  • 謝旭庭

    作者用極具畫面感的描述,帶領讀者進入一個裝飾華麗卻暗藏苦楚的世界,好似燈火通明的舞台上,痛苦卻在背後蔓延。

  • 阿國林

    有些地方傳出疫情補助金遭濫用,像極了詩裡表面做慈善、實則冷漠的官僚制度,讓弱勢不斷遭受忽視。

分享
喔!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
提供語言版本
推薦影片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