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國弦」※ 山水笛聲與子規啼影的交融意境 ※ 經典名詩

Shu Kingdom Melody

蜀国弦 - 李贺

子規夜啼與笛聲交織的淒美幻境

蜀國曾聞子規鳥,
In the land of Shu, I once heard the cuckoo’s plaintive call,
巴山吹笛何人小?
Yet in Bashan, who is that so slight, playing a flute afar?
春江落月坐船頭,
At springtide’s river beneath a waning moon, I sit at the prow,
滅燭看花花不老。
Extinguishing my lamp to view the blossoms, which never seem to fade.

《蜀國弦》以僅僅四句便勾勒出蜀地獨特的山水情懷與春夜氛圍。李賀在詩中巧妙運用了子規(杜鵑鳥)和笛聲這兩大聽覺意象:第一句「蜀國曾聞子規鳥」暗示蜀地多山、多雨,子規啼聲淒婉,多和思鄉、離別之情相連。第二句「巴山吹笛何人小?」則將想像焦點轉向遠處的笛聲與無名吹笛人,將夜靜山幽的意象拉進了詩人的感官世界。

第三句「春江落月坐船頭」進一步點出了場景:詩人夜坐小舟之上,時令在春末,月色垂落江面,構成一幅寂靜而帶有微愁的畫面。最後一句「滅燭看花花不老」最富詩意,詩人將燈火吹熄,欲在黑夜中欣賞花影,一面強調春花依舊盛放不凋,一面也呼應整篇詩歌弔詭而帶著朦朧的氛圍。

此詩中蘊含著李賀獨特的“瑰麗幽絕”風格:他常藉由自然意象、奇幻細節與神話聯想來表達對時空和人生的詩意沉思。雖然全詩言簡意賅,但「子規啼、笛聲遠、落月、看花」等元素層層堆疊,構成了一種超脫現實、隱隱帶著感傷的浪漫格局。對後世讀者而言,《蜀國弦》既展現了唐詩“情景交融、意象相疊”的精巧,也折射出李賀如同夢境般的創作手法,將音、形、光、色與情緒高度融合,營造出令人無法忽視的美感張力。

重點

一、強烈聽覺意象:子規啼與笛聲突顯夜的幽深與惆悵。
二、巧妙場景轉換:春江、落月、船頭,交織出詩中人孤寂思緒。
三、結尾以滅燭視花,展現詩人對春意不老、生命無盡的浪漫想像。
四、充分體現李賀擅長透過簡練詩語,營造神秘而瑰麗的氛圍。

意見評論
  • 郭華倫

    擁有獨特詩風的李賀,常把神話、歷史和現實糅合成一體,〈蜀國弦〉尤其突顯了這點:人與山水不再是分離的,而是共存於同一段幻象之中。

  • 徐建豪立志新

    我想,詩裡不僅描述蜀地的盛衰,也折射出李賀對人生與歲月的感嘆:有些榮耀終將逝去,留下的只是一曲悠遠的弦音。

  • 吳巧柔真意心

    那些斷垣殘壁與殘存繁華之間的落差,透過李賀的筆更加突出,使得詩中多了些蒼涼的寂寥感。

  • 郭建豪

    雖無刀光劍影,但在平靜背後隱藏著暗潮洶湧,彷彿蜀地的嘆息仍在深谷裡迴盪。

  • 郭承宇玟志鳳

    有時候讀到深夜,腦中常浮現蜀道蜿蜒的畫面,仿佛我也化身成詩裡的旅人,尋找失落的國度。

  • 王子洋

    短短數句,就勾勒出峻嶺、深林、古渡的縹緲之境,彷彿所有傳說都可在此匯聚。

  • 忠毅

    我也喜歡對比李白的〈蜀道難〉,李白寫的是登山的驚險與雄奇,李賀則著重在靈異與美感,兩人筆下的蜀地雖同地區,卻有截然不同的藝術風格。

  • 曾雅妮高爾夫球場揮杆

    雖然沒有太多激烈的詞藻,卻能產生沉重的壓迫感,如同走進古墓般,呼吸都變得緊繃。

  • 怡萱

    整首詩讀來就如同簫聲與琴弦交織,帶著蜀道的蒼涼與幻影,讓人逐漸迷失在深山雲霧中。

  • 徐建豪立志新

    讀完後,腦海裡總會浮現灰暗山林與古琴的畫面,宛如一場淡淡的悲劇慢慢落幕。

  • 阿國林

    筆觸鋒利卻不顯粗糙,好似在深夜裏聆聽琴聲,慢慢勾勒出蜀地的輪廓,又逐漸模糊。

  • 謝文樂

    有人說,李賀詩像是一面魔鏡,能照出自己內心的陰影。〈蜀國弦〉更顯示了他對亡國與靈魂的詮釋,讓讀者思索盛衰之間的交疊。

  • 阮欣柔

    字裡行間流露出李賀強烈的想像力,他能將虛幻與真實巧妙糅合,激起讀者對神祕時空的嚮往。

  • 汪青柔麗雅雯

    從字裡就能嗅到一種陰鬱的寂靜,好像隨時可能響起琴弦,破開夜色的沉默。

  • 北投溫泉泡湯除疲癒心

    我常將〈蜀國弦〉和李賀的〈李憑箜篌引〉並列閱讀,前者帶有蜀地神話氣息,後者則以奇幻音樂為主軸,兩詩都展現他獨特的「詩鬼」風格,但情緒基調各有不同。

  • 馮思婷采雲虹

    有人形容李賀的文字像黑夜裡的流星,稍縱即逝卻光華耀眼。〈蜀國弦〉正是如此,一旦進入詩中情境,便難以自拔。

  • 歐維嘉淑麗晴

    那種浮動的影像,像極了夜裡幽光在山壁閃爍,既神秘又令人心悸。

  • 方元晟

    李賀向來以奇幻筆觸著稱,在〈蜀國弦〉裡更是將神祕與哀婉緊緊交織,讀來心頭總是一陣悸動。

  • 方子柔

    整首詩像幽深的迴廊,一步步將人帶往歷史的陰影裡,無法自拔。

  • 台中國劇代建藝術髓驚

    一開始就能感受到濃濃的蜀地氛圍,好似連空氣裡都瀰漫著霧一般的神秘感。

  • 高以翔永活在我們心中

    一曲〈蜀國弦〉,像穿透時空的聲響,讓讀者跟著它飄往古蜀文明的迷離過往。

  • 鄭力帆玟書蘭

    就在平淡筆觸之下,卻隱隱燃燒一把怪異的火,這就是李賀作品一貫的底色:陰柔裡帶著一絲慘烈。

  • 李雅雯思敏安

    最近有文創團隊推出沉浸式戲劇,結合古樂和實景投影,讓我想到〈蜀國弦〉所營造的幽冥氛圍,若能改編成現代舞台,相信一定會相當震撼。

  • 何彥勳

    氛圍詭譎而靜默,似乎暗示蜀國已入黃泉,唯有琴弦聲還在遺世獨立地哀鳴。

  • 南台灣情放光海活充沛

    不經意中透露出對蜀地盛衰的感慨,讓人感到詩人想用悲婉的調子奏出蜀國的餘韻。

  • 沈庭威紫育華

    整首詩如同一場古老祭典,藉由弦樂召喚出蜀地的前世今生,既瑰麗又帶著微微的淒涼。

  • 崔佳恩琳雅綠

    不僅是蜀地景物,更像在暗示人心的曲折崎嶇,整首詩都籠罩著蒼涼魅惑的氛圍。

  • 馮思婷采雲虹

    對比李賀的〈雁門太守行〉,那邊寫邊塞與戰事較為激昂,這裡則在深山霧繚中打造出靜謐的神祕感,兩首都展現他對意境營造的高超能力。

  • 志龍

    相較於杜甫大量寫實的蜀中風光,李賀的〈蜀國弦〉宛如一則神話,讓人彷彿跟隨精靈走進迷霧。

分享
喔!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
提供語言版本
推薦影片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