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 一首描繪戰亂中春天景色及詩人內心情感掙扎的經典之作 ※ 經典名詩

A serene yet melancholic spring landscape with blooming flowers, ruined buildings, and a distant view of a war-torn city under a slightly cloudy sky. A lonely poet stands amidst the scene, gazing into the horizon with a mix of hope and sorrow.

春望 - 杜甫

春天的希望與憂思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The rivers and mountains remain, though the nation is in ruins; in the springtime, the city's vegetation grows lush and deep.
感時花濺淚,恨彆鳥驚心。
Moved by the times, tears splash on the flowers; filled with resentment at parting, the heart is startled by birds.
烽火連三月,傢書抵萬金。
Beacon fires have been lit for three continuous months; a letter from home is worth ten thousand pieces of gold.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My white hair is so short from constant scratching that it can hardly hold a hairpin.
  • This translation preserves the original meaning and punctuation while rendering the lines into natural English.

詩名:春望

作者:杜甫

詩文: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彆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傢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整體解析:

《春望》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此詩寫於安史之亂期間,錶達瞭詩人對國傢動盪、民生凋敝的憂慮與感傷,同時也抒發瞭個人的思鄉之情和老境淒涼的心境。

逐句解析: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開篇兩句描繪瞭一幅荒涼的景象。「國破」指國傢因戰亂而破碎不堪,但「山河在」則強調自然景物依然存在,形成鮮明對比。第二句「城春草木深」進一步渲染瞭這種荒涼感,春天本應是生機勃勃的季節,但由於戰亂,城市中無人打理,草木肆意生長,顯得格外淒涼。這兩句既錶現瞭國傢的衰敗,也暗示瞭詩人內心的沉重。

感時花濺淚,恨彆鳥驚心。

這兩句以寓情於景的手法,深刻地錶達瞭詩人的悲痛之情。「感時」指感慨時局的動盪不安,看到盛開的花朵,卻不禁聯想到國傢的殘破,因而「花濺淚」;「恨彆」則錶達瞭詩人對親人的思念與離別之苦,聽到鳥鳴聲竟感到心驚膽顫。這裡的「花」和「鳥」原本是美好的事物,但在詩人眼中,它們都成瞭觸動哀愁的媒介。

烽火連三月,傢書抵萬金。

這兩句具體描述瞭戰亂帶來的影響。「烽火連三月」形象地說明瞭戰爭持續時間之久,烽火象徵著戰亂的延續,讓人感受到無盡的痛苦與煎熬。「傢書抵萬金」則突齣瞭傢信的珍貴,在那個信息閉塞的時代,一封傢書能帶來親人的消息,其價值遠超黃金。這一句反映瞭詩人對傢人的深切思念。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最後兩句描繪瞭詩人自身的形象,進一步深化瞭情感的錶達。「白頭搔更短」指的是詩人因憂愁而頻繁抓撓頭髮,導緻白髮越來越稀疏。「渾欲不勝簪」則錶明頭髮已經少到連簪子都無法固定住,這不僅錶現瞭詩人年邁的蒼老,也暗示瞭他的精神狀態——被憂愁壓垮,幾乎無法承受生活的重擔。這兩句將個人的衰老與國傢的衰敗緊密結閤,使全詩的情感達到高潮。

藝術特色:
  • 情景交融: 詩中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如「山河」、「草木」、「花」、「鳥」等,巧妙地融入瞭詩人的情感,使得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 對比手法: 「國破」與「山河在」、「城春」與「草木深」形成鮮明對比,突齣瞭國傢的衰敗與自然的永恆。
  • 細膩刻畫: 從宏觀的國傢命運到微觀的個人感受,詩人將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如「花濺淚」、「鳥驚心」,使讀者能夠直觀地感受到詩人的內心世界。
總結:

《春望》是一首充滿憂國憂民情懷的詩作,杜甫以沉鬱頓挫的筆調,將個人的命運與國傢的興衰緊密相連。詩中既有對戰亂的控訴,也有對和平的渴望;既有對傢人的思念,也有對自身老境的感慨。這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邃,充分展現瞭杜甫作為「詩聖」的藝術成就。

重點

《春望》透過對春天荒涼景象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對親人的思念,展現了杜甫深沉的愛國情懷與人文關懷;詩中的景物刻畫細膩,情感真摯動人,提醒讀者珍惜和平、關注家國大事。

意見評論
  • 謝君柔詩蘭香

    杜甫將家國之殤化成春日場景,哀而不傷,格外淒美。

  • 宥任

    杜甫用春天的對比手法,將哀痛與大地復甦的景象並置,格外凸顯他對戰亂深切的憂慮。

  • 崔佳恩琳雅綠

    每次讀到「家書抵萬金」就想到在戰亂年代,收到一封平安的消息有多珍貴。

  • 麗華

    整首《春望》雖然只有短短五言八句,卻將國破、思親、悲痛、自憐等多重情緒巧妙融合。杜甫站在殘破的長安城裡,遍地春光卻無法撫慰內心的創傷。讀來不禁想像詩人憔悴地望著荒蕪的街巷,聽著鳥鳴卻更添愁緒,那種對家園破碎的痛感,深深扎進人心。

  • 楊書芳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既寫出了個人的蒼老,也象徵整個時代的傷痕,那種無奈與沉重在字裡行間讓人揪心。

  • 謝旭庭

    讀到「烽火連三月」便想到戰火綿延不休,深感時局混亂。

  • 謝仁傑

    詩人彷彿想透過外在的美景來撫平內心傷痛,但現實卻是「城春草木深」,美好春景與破碎城池形成強烈反差,使悲愁愈加濃烈。特別是「感時花濺淚」,將花擬人化,似與杜甫同悲。

  • 方怡華

    「國破山河在」的沉痛開場,一讀就令人動容。

  • 忠毅

    這首詩深刻表達了亂世中詩人的無力與憂國憂民的情懷。從「國破山河在」開始,就已經奠定了沉重的基調;後面的「烽火連三月」更令人感受到無邊的戰亂焦慮。杜甫抓住春天原本該是生機勃勃的時節,卻只能以凄涼掩飾悲痛。這樣的對照手法,使《春望》成為後世最膾炙人口的反戰詩之一,在簡短的句子裡射穿讀者的心。

  • 程俊偉美欣蓉

    詩裡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借景抒情,花鳥在眼前卻無法喚起喜悅,反倒增添悲愁,令人回味不已。

分享
喔!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
提供語言版本
推薦影片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