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聖十四行詩第二首」※ 自我捨棄與魔鬼纏身的動盪靈魂 ※ 經典名詩

A dramatic depiction of a lone figure kneeling in prayer within a dimly lit cathedral, with light streaming down from a stained-glass window onto their face, symbolizing divine grace piercing through darkness. The background features arches and shadows to evoke spirituality and introspection.

Holy Sonnet 2 - John Donne

神聖十四行詩第二首 - 約翰・唐恩

罪與救贖交織:靈魂的呼喊

As due by many titles, I resign
不論多少名分,我都甘願歸還於祢,
Myself to Thee, O God; first I was made
只因起初是祢所造,喔,上主,
By Thee, and for Thee, and when I was decay'd
為祢而生,當我日漸腐朽,
Thy blood bought that, the which before was Thine;
祢用寶血贖回了我,本就是屬於祢的;
I am Thy son, made with Thyself to shine,
我乃祢之子,受造以沐浴祢的光輝,
Thy servant, whose pains Thou hast still repaid,
也是祢的僕人,雖歷經苦難卻蒙祢不斷回饋,
Thy sheep, Thine image, and, till I betray'd
又是祢的羊,祢的形象,直至我自甘背叛,
Myself, a temple of Thy Spirit divine;
我原是寄託祢聖靈的殿堂;
Why doth the devil then usurp on me?
魔鬼又何以能僭奪我心呢?
Why doth he steal, nay ravish that's Thy right?
為何他能竊取,甚至強奪原屬於祢的權利?
Except Thou rise and for Thine own work fight,
除非祢再度興起,親自為祢所創之工抗爭,
Oh I shall soon despair, when I do see
否則我將不久便墮入絕望,當我看見
That Thou lov'st mankind well, yet wilt not choose me,
祢雖深愛人類,卻似未擇我,
And Satan hates me, yet is loth to lose me.
而撒旦厭惡我,卻又不肯輕易鬆手。

在《神聖十四行詩第二首》中,約翰・唐恩透過濃縮的十四行結構,強化了人在罪與救贖交界處的掙扎與祈求。開篇即表明人「出於上帝而造」,原本該歸於上帝;但罪惡與墮落卻使人陷入不安定的命運,被魔鬼「僭奪」或誘騙,幾近喪失對自我與天國的繫念。

唐恩強調自己不只一次地自我背叛,也承認魔鬼對人心的挾持遠比想像中強大;然而,同時他堅信「上帝是創造者,也是恢復者」。詩中透過一連串人與神、神與魔鬼的對照,將神學論點化為緊迫的內心獨白。作者從自省的角度出發:若上帝不「親自興起、為祂的作品爭戰」,那麼人終究難以抵擋黑暗籠罩,終將淪於絕望。

此詩刻劃了信徒內心的隱憂:明知上帝大愛世人,卻對「自己是否被特別眷顧」心存疑慮;而魔鬼雖憎恨靈魂,卻又不願失去這個掌控目標,造成靈魂在二者之間被拉扯的痛苦。「上帝愛我卻不選擇我,魔鬼恨我卻又不願棄我」的矛盾意象,將人性脆弱在靈性拉鋸戰中的被動深刻表現。這也正是唐恩常運用的形上詩核心:同時呈現抽象神學與個人體驗的真實碰撞。

全詩結構而言,唐恩先以父子、僕人、羊群、神殿等多重關係,肯定人在上帝面前的身份與價值;隨後,再用一連串疑問與反轉,突出「魔鬼侵犯」和「上帝推遲行動」間的斷裂,引導讀者真切感受到詩人擔憂自己不被揀選的焦慮。面對這種自我懷疑,唐恩的結論依然趨向呼求上帝——只有在神的積極回應下,懷疑與絕望才可能化解。這一點,也使《神聖十四行詩第二首》成為唐恩宗教詩中的關鍵代表,展現他對救贖的強烈渴求與對人性局限的理性洞察。

重點

• 人雖為上帝所造,但罪惡與魔鬼的力量依然能動搖靈魂。
• 「自我背叛」表現人性軟弱,暗示需要更高神恩的救贖。
• 上帝雖深愛世人,但若未「親自動工」,人易陷絕望。
• 魔鬼與人之間的矛盾:魔鬼恨人卻也捨不得放手。
• 全詩語調懇切,透過犀利質疑與自我揭露,將神學論點轉化為迫切的靈魂呼聲。

意見評論
  • 黃明慧欣書竹

    那種要與罪惡抗衡的決心,感覺既沉重又帶著堅定,好像在黑夜中期待光芒的破曉。

  • 淑華

    像是在滔天巨浪前的自白,既害怕又不能退縮,最後只能祈求那未知的神恩。

  • 黃文龍

    我讀到一種“末日將至”的危機感,或許在他心裡審判時刻隨時可以到來,故此刻的告白才更顯急迫。

  • 怡如

    詩雖古老,意義卻不斷閃亮,尤其在混亂時代,人更需要向內探問:我的靈魂該往何處?

  • 李佩蘭

    他總是在探究靈魂最核心的問題:我有多少過失?又能否得到寬恕?這樣的疑問跨越時空依然震撼人心。

  • 基隆廟口市海鮮吃聲遠

    看似短短十四行,實則展現Donne對靈魂和救贖的深層思考,句句扣人心弦。

  • 簡婷婷備出發去旅行囉

    最打動我的是他毫不掩飾的脆弱與恐懼,卻又不失一顆仍想往光明奔去的心。

  • 張志強

    與較輕盈的情詩不同,〈Holy Sonnet 2〉展現Donne嚴肅深刻的一面,讓人見識到他對人生終局問題的執著。

  • 周以倫

    透過近乎懇求的語氣,Donne展現了人類面對永恆時的無助,卻也讓人感到一絲希望。

  • 美美

    有人說讀形上詩需要理智參與,但在這裡,我更感受到一種強烈情感的洶湧,正是Donne一貫的風格。

  • 慧君

    那句呼喚神的口吻,好像在荒野裡高喊,讓人感到既孤獨又亟需被接納。

  • 簡琳語

    彷彿能看到他在筆下細數自己的不堪,同時還想要伸手抓住那救贖的最後一線希望。

  • 何彥勳

    詩裡運用慣有的比喻和靈性隱喻,像在廣闊荒野裡尋找上帝的回應,讀來十分震撼。

  • 胡正安

    當他問“我是否還有機會被拯救”,就好像整個人類都在經歷一場自我審判般,絕望與希望糾纏不休。

  • 玉婷

    現在網路時代資訊爆炸,許多人浮躁不安,詩裡面對終極問題的坦白或許能為我們帶來一點沉澱。

  • 大華

    讀著像被敲響警鐘,提醒人面對自我的陰暗面,並在神聖光芒前坦露無遺。

  • 淑華

    文字透出一股惶恐不安,但卻不失對神聖的渴望,很好地展現Donne複雜矛盾的精神世界。

  • 高以翔永活在我們心中

    越讀越能感覺到他內心對罪惡的厭惡和抗拒,也呼應我們當代面對道德困境時的無奈。

  • 一葉落知道秋莫忘故人

    在憂鬱基調中仍有一抹隱含的光,像是他知道只要誠心回歸,神仍張開雙臂等候。

  • 曾穎心

    最吸睛的是他毫不粉飾地闡述自己的罪與慾,像誠實地剖開胸膛,叫人既震驚又感佩。

  • 莊嘉雯

    雖然宗教色彩濃厚,但有時也能當作一面鏡子,映照出普世對善惡的自省。

  • 韓莉君慕曦欣

    就算沒有宗教背景,也能體會他對救贖的渴望,畢竟人生難免面對自我懊悔的時刻。

  • 洪德偉彩若瑄

    從中能感受到他並非單純哀嘆,而是積極地向神表達悔改之意,字句間自帶力量。

  • 曾雅琪

    想到疫情之後,人們重新審視生命脆弱,詩中的懺悔與祈求更顯切身共鳴。

  • 簡柏翰筱玲羽

    整首詩感覺像一記重擊,先讓人意識到自身卑微,再燃起對拯救的盼望。

  • 大華

    大膽直言的懺悔語氣,對當時社會思想來說已是衝擊,如今看來仍具警示意味。

  • 汪青柔麗雅雯

    字裡行間像帶著急切的心跳頻率,彷彿深怕時間不夠,就要在神面前傾訴一切。

  • 趙偉銘

    他的詩風常帶有形上辯證,這裡則以更直白的語氣懇求神之審視,讓人一覽他靈魂的傷口。

  • 洪詩婷

    如果與Donne另一首〈Holy Sonnet 10 (Death Be Not Proud)〉相比,10號更強勢地嘲弄死亡,而2號則聚焦於面對罪與神的爭戰,氣質更顯卑微也更痛徹。

  • 張家豪要努力向前衝嗎

    通篇不長,卻形成完整的自省過程,從恐懼到祈求,從自我譴責到渴望神恩。

  • 謝文樂

    結構緊湊卻蘊涵豐富思維,每行都給讀者帶來一重省思:何為我應承擔的責任?

  • 阮欣柔

    彷彿一場內在審判,所有罪愆都攤在光天化日之下,無處躲藏。

  • 雅雯

    一開始就感受到〈Holy Sonnet 2〉的懺悔氣息,字裡行間似在辯論自身與罪的糾纏。

  • 嘉義阿里山出雲海步呼

    最後讀來,讓我想起一句話:最深的黑暗中往往能見到最亮的星,希望在罪中尋光,才更顯可貴。

  • 桃園機場航站往世界地

    如今極端氣候、戰爭陰影籠罩,人們對未來充滿不安,似乎更能體會詩裡隨時可能面臨末日審判的恐懼。

  • 家豪

    想起現代社群媒體各種聲音紛擾,詩中的吶喊似在召喚我們回歸內心,聆聽更深層的真理。

分享
喔!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
提供語言版本
推薦影片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