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古瓮頌」※ 探索藝術、美與時間的不朽交織,感受浪漫主義經典之作。 ※ 經典名詩

An intricately designed ancient Greek urn with scenes of people dancing, playing music, and engaging in rituals under a soft golden light, surrounded by lush greenery and a serene outdoor setting.

Ode on a Grecian Urn - John Keats

希臘古瓮頌 - 約翰·濟慈

永恆之美:希臘古瓮的詩意沉思

Thou still unravish'd bride of quietness,
你仍是那宁静的、未被惊扰的新娘,
Thou foster-child of silence and slow time,
你是寂静与缓慢时光的养子,
Sylvan historian, who canst thus express
森林史家,谁能如此表达
A flowery tale more sweetly than our rhyme:
比我们的韵律更甜美的一则花之故事:
What leaf-fring'd legend haunts about thy shape
是什么叶饰环绕的传说萦绕于你的形态
Of deities or mortals, or of both,
关于神祇或凡人,或两者皆有,
In Tempe or the dales of Arcady?
在坦佩山谷或阿卡迪亚的溪谷中?
What men or gods are these? What maidens loth?
这些人或神是谁?这些不情愿的少女又是谁?
What mad pursuit? What struggle to escape?
疯狂追逐的是什么?挣扎逃脱的又是什么?
What pipes and timbrels? What wild ecstasy?
是什么笛声和手鼓?是什么狂喜?
Heard melodies are sweet, but those unheard
听到的旋律是甜美的,但那些听不到的
Are sweeter; therefore, ye soft pipes, play on;
更加甜美;因此,你们柔和的笛子,继续演奏吧;
Not to the sensual ear, but, more endear'd,
不是为了感官的耳朵,而是更为亲爱地,
Pipe to the spirit ditties of no tone:
为灵魂吹奏无调的小曲:
Fair youth, beneath the trees, thou canst not leave
美丽的青年,在树下,你无法离去
Thy song, nor ever can those trees be bare;
你的歌,那些树也永远不会光秃;
Bold Lover, never, never canst thou kiss,
大胆的恋人,你永远、永远无法亲吻,
Though winning near the goal—yet, do not grieve;
尽管接近目标——然而,不要悲伤;
She cannot fade, though thou hast not thy bliss,
她不会凋零,即使你尚未得到幸福,
For ever wilt thou love, and she be fair!
你将永远爱她,而她将永远美丽!
Ah, happy, happy boughs! that cannot shed
啊,快乐、快乐的树枝!它们不会掉落
Your leaves, nor ever bid the Spring adieu;
你们的叶子,也不会告别春天;
And, happy melodist, unwearied,
而且,快乐的旋律演奏者,不知疲倦,
For ever piping songs for ever new;
永远吹奏着永远新颖的歌曲;
More happy love! more happy, happy love!
更幸福的爱!更幸福、幸福的爱!
For ever warm and still to be enjoy'd,
永远温暖且仍可享受,
For ever panting, and for ever young;
永远喘息,永远年轻;
All breathing human passion far above,
超越所有呼吸的人类激情,
That leaves a heart high-sorrowful and cloy'd,
留下一颗高傲悲伤且厌倦的心,
A burning forehead, and a parching tongue.
一个燃烧的额头,和一条干渴的舌头。
Who are these coming to the sacrifice?
这些前来献祭的人是谁?
To what green altar, O mysterious priest,
通往哪座绿色祭坛,哦神秘的祭司,
Lead'st thou that heifer lowing at the skies,
你引导那头对天空低鸣的小母牛,
And all her silken flanks with garlands drest?
它丝滑的两肋装饰着花环?
What little town by river or sea shore,
河岸或海边的哪个小镇,
Or mountain-built with peaceful citadel,
或建于山上的和平堡垒,
Is emptied of this folk, this pious morn?
在这虔诚的早晨被清空了居民?
And, little town, thy streets for evermore
而且,小城镇,你的街道将永远
Will silent be; and not a soul to tell
保持沉默;没有一个灵魂能诉说
Why thou art desolate, can e'er return.
为何你荒凉,也无法回来。
O Attic shape! Fair attitude! with brede
哦,雅典娜般的形状!优美的姿态!带有交织的
Of marble men and maidens overwrought,
大理石人物和过度雕琢的少女,
With forest branches and the trodden weed;
还有森林的枝条和被践踏的杂草;
Thou, silent form, dost tease us out of thought
你,无声的形象,把我们从思绪中引开
As doth eternity: Cold Pastoral!
正如永恒所做的那样:冷酷的田园诗!
When old age shall this generation waste,
当老年将这一代消耗殆尽,
Thou shalt remain, in midst of other woe
你将依然存在,在其他苦难之中
Than ours, a friend to man, to whom thou say'st,
不同于我们的,作为人类的朋友,你对他们说,
“Beauty is truth, truth beauty,—that is all
“美即是真,真即是美,——这就是
Ye know on earth, and all ye need to know.“
你们在地球上所知道的一切,也是你们需要知道的一切。”

詩作背景與概要

《希臘古甕頌》是英國浪漫主義詩人約翰·濟慈(John Keats)於1819年創作的一首頌詩。這首詩以一隻刻有精美圖案的古希臘陶甕為中心,通過對其上的畫面進行沉思,探討了藝術、美、時間和永恆等深刻的主題。

第一段:靜謐之美與神秘故事

詩的開頭將古甕比喻為「安靜之新娘」和「沉默與緩慢時間的養子」,強調了它的靜態與永恆性。濟慈稱讚這件藝術品是一位「森林史學家」,能夠用比詩歌更甜美的方式講述一個花般的傳說。他提問這些雕刻中的人物究竟是神祇還是凡人?他們的故事發生在哪裡?是天堂樂土坦佩谷還是阿卡迪亞的山谷?這些問題引導讀者進入古甕的世界,並激發對未知故事的好奇心。

  • 關鍵意象: 「未被征服的新娘」、「沉默的孩子」、「森林史學家」。
  • 核心主題: 藝術作為歷史與敘事的載體,以及其超越語言的力量。
第二段:聽不見的旋律與凝固的瞬間

濟慈進一步描述古甕上所呈現的場景,特別聚焦於音樂和愛情的畫面。「聽得見的旋律固然甜美,但聽不見的旋律更加甜美」,這裡表達了一種超越感官經驗的精神層次。畫中的青年永遠無法離開樹下,戀人也永遠無法親吻,但正因如此,他們的感情得以永恆存在——愛永不消逝,美麗也不會褪色。

  • 哲學思考: 濟慈提出了矛盾卻迷人的觀點:雖然現實中的行動可能帶來滿足,但在藝術中停滯的瞬間卻能提供無限的可能性。
  • 情感張力: 對於渴望卻無法實現的狀態,既痛苦又幸福。
第三段:幸福的自然與永恆的愛

在這一段中,濟慈讚美那些不會凋零的樹枝,以及永遠年輕的歌手與情侶。他認為這種形式的愛遠高於人類激情的短暫與局限,因為它避免了激情燃燒後留下的空虛與疲憊。這種理想化的愛與自然成為一種冷靜而持久的存在。

  • 對比手法: 永恆的幸福與短暫的人類情感形成鮮明對比。
  • 象徵意義: 自然與愛情共同代表了藝術所能捕捉的完美。
第四段:祭祀儀式與小鎮的寂靜

濟慈轉向另一幅圖像,描繪了一群走向祭壇的人們,其中包括一位穿著花環的母牛。他詢問這個場景背後的小鎮位於何處,是否靠近河流、海岸或山丘。然而,他隨即意識到,無論這個小鎮曾經多麼繁榮,如今都已荒廢,再也沒有人可以解釋它的命運。這段文字揭示了時間流逝對文明的影響,同時突顯了古甕作為記錄者的角色。

  • 歷史感: 古甕保存了過去的痕跡,即使真實世界已經改變。
  • 孤寂氛圍: 無人居住的小鎮增添了一絲哀傷。
第五段:藝術的永恆價值與終極真理

最後一段回歸到古甕本身,稱讚它是「雅典形狀」、「大理石男女交織的浮雕」。儘管這些圖案看似冷漠,但它們挑戰了我們的思想,就像永恆本身一樣令人困惑。詩末,濟慈借古甕之口道出了全詩的核心訊息:「美即是真,真即是美」,這是人類需要知道的一切。

  • 結論性主張: 藝術不僅僅是裝飾,而是揭示生命本質的工具。
  • 哲學深度: 美與真的統一暗示了宇宙秩序與內在和諧。
總結

《希臘古甕頌》是一首融合了視覺藝術與文學想像的作品,通過對古甕上雕刻的細膩觀察,濟慈探索了藝術如何超越時間限制,並將瞬間轉化為永恆。詩中的每一句話都充滿了對美的敬畏與對真理的追求,最終達到一種近乎宗教般的啟示。這首詩提醒我們,即使面對生命的短暫與無常,藝術仍然能為我們提供慰藉與答案。

重點

這首詩透過描繪古瓮上的畫面,探討藝術如何捕捉永恆之美,並反思生命短暫與不朽之間的對比,啟發讀者思考存在的意義以及美的本質;詩中強調『美即是真,真即是美』,傳達了超越時間的人性共鳴。

意見評論
  • 俊傑

    相較雪萊的《Ozymandias》營造古代王朝的荒涼,《Ode on a Grecian Urn》更多是一種靜謐的永恆美,兩者都在探究時光與不朽,但風格迥異。

  • 陳志明的夢想家族團隊

    整首詩像是一扇通往古典世界的窗,讓人凝視陶甕上的靜態圖案,卻能感受到熱烈脈動。

  • 萬小蘭雅庭珍

    詩的結尾總被熱議,尤其「Beauty is truth, truth beauty」那段,究竟代表何種真理?讀來既浪漫又令人深思。

  • 方元晟

    詩中多次強調「未完成」或「凝固」的場景,卻在想像裡達到永恆;讀來彷彿看一幅永不褪色的畫。

  • 方文琳演戲歌唱很精彩

    想到現代博物館裡那些古老藝術品,與詩裡對「不朽」的讚頌相互呼應,也在提醒人們保留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性。

  • 段依婷宥心芳

    跟《Endymion》著重浪漫幻想和愛情的敘事不同,《Ode on a Grecian Urn》透過一個具體藝術品探討抽象概念,視角更客觀但同樣深情。

  • 嘉玲

    最近看新聞提到科技快速更新,對照詩裡意象不朽的美,我不禁思考:藝術能否在瞬息萬變的時代中保持永恆?

  • 大明王

    詩裡的青年、少女與音樂家,都在固定姿態中綻放永恆的熱情,讓人渴望回到那個不再改變的時刻。

  • 苗栗客家化區驗多元俗

    跟《To Autumn》舒緩溫暖的季節讚歌相比,《Ode on a Grecian Urn》展現了凍結的永恆,風格上略顯莊嚴,卻同樣具備細膩的情感。

  • 曹俊彥惠靖君

    每每看社群媒體的快閃美術展,都讓我聯想到詩中對永恆藝術的追尋:或許我們在數位時代依然渴望某種不會被時間吞噬的美。

  • 林詩涵夢竹君

    雖是古典題材,但時至今日依舊能喚醒讀者對永恆之美的思考,也顯示詩本身早已成為不朽的一部分。

  • 淑芬

    長久以來,這首詩被視為浪漫主義的高峰之一,不僅展現濟慈對美與藝術的沉迷,也展露他對人生無常的嘆息。

  • 藍心怡薇光成

    「Heard melodies are sweet, but those unheard Are sweeter」這一句特別有詩意,如同告訴我們想像力遠勝於現實,因為在想像裡一切都未曾凋萎。

  • 葉書安

    短短幾行就讓我想像到古希臘的神殿、熱烈奔放的祭典,卻永遠停駐在陶甕上。

  • 林詩涵夢竹君

    每每想起詩句「When old age shall this generation waste」,都會浮現一種滄海桑田的感歎,但甕上的年輕人卻永遠不會老去。

  • 志偉

    在濟慈的生平脈絡裡,他對「不朽」特別執著,畢竟他年輕時便染病,或許更深切地希望透過詩歌與藝術賦予自身生命意義。

  • 曹俊彥惠靖君

    讀的時候彷彿能看見濟慈靜靜地注視這個甕,思考藝術與真實生活之間的界線,以及哪一種更真實。

  • 一葉落知道秋莫忘故人

    徘徊在詩句中,彷彿走進了古代的狂歡場景,聽見長笛、笑聲,甚至能嗅到花環的香氣,只是永遠停止在最美的瞬間。

  • 志明

    那句「Beauty is truth, truth beauty」始終在我腦海迴盪,彷彿揭示了宇宙最核心的奧祕。

  • 龔麗薇茜若芸

    跟濟慈另一首《Ode to a Nightingale》相比,《Ode on a Grecian Urn》更聚焦在靜態的美學與不朽,而夜鶯則象徵流動的自然與生命力。

  • 志龍

    細味詩句便能領會濟慈將自己對美與藝術的思考濃縮其中,彷彿在芸芸紅塵中,他找到了能抵禦遺忘的方式。

  • 金門大砲鄉軍文化遺址

    今晨翻閱報導,看到藝術拍賣市場再創天價,不禁聯想到詩裡對永恆美的讚美,心想人們對藝術的熱愛或許從未消退。

  • 吳宗憲

    濟慈筆下的器物突然充滿生命感,似乎可以與讀者對話,讓人深感驚奇。

  • 張家豪

    「Heard melodies are sweet...」常常被引用,我覺得這句最傳神地道出想像力的美,任何音樂都比不上腦海中永不終止的旋律。

  • 宜君

    最近看到某些地方舉辦古文明復刻展覽,與詩中的「靜止美」相互呼應,仿佛當一個文化被凝結,就成了永不凋謝的花朵。

  • 志龍

    雖然主題與古希臘相關,但讀來仍能感到濟慈對當下的省思:有些美也許只能停留在理想與藝術之中,免於被歲月摧殘。

  • 曾經滄海為水除卻巫山

    近期一些大學裡開設「博物館導覽」課程,我覺得如果結合這首詩,學生們能更深體會古老文物背後的美與歷史意義。

  • 沈庭威紫育華

    通篇讀來少了情緒的大起伏,卻有種漸進滲透的力道,猶如夜深人靜時,一盞孤燈下鑑賞古物的沈思。

  • 曾穎心

    如同靜止在時光中的藝術品,讀完有種恍若不受歲月侵襲的神祕感。

  • 萬小蘭雅庭珍

    讀著讀著,腦海裡浮現古希臘人跳舞、獻祭的盛景,那些活力全都停滯在陶甕上,形成永恆瞬間。

  • 正雄

    「Silent form, dost tease us out of thought」這一句帶著一絲神祕,好像陶甕本身在呼喚讀者去發掘某種真理。

  • 淑芬

    讀到那段關於「祭典」的描寫,忽然想起現代人也有許多祭典與大型活動,只不過不能凝固在一瞬間,而是被數位影像記錄,差別在於數位不一定能像陶甕一樣永存。

  • 沈庭威紫育華

    偶爾翻看歷史上的陶甕與壁畫,才發現那些圖案裡也隱藏無盡故事,和詩裡描述的停駐感完美契合。

  • 鄭凱文

    某些人或許會覺得結尾過於理想化,但我卻欣賞這種豪邁的宣告:或許美就是一切真理,也是一切答案。

  • 佳儀

    「Cold Pastoral」這句隱含著冷峻卻動人的矛盾,冷是因為凝固不變,卻仍然蘊含著豐富的人情味。

  • 阮靜宜

    有時候再看現代塗鴉藝術或街頭創作,會懷疑這些東西是否也能達到詩中對於「不朽」的想像?可能時代改變了,但尋求不朽的心不變。

  • 李國華正在努力中成長

    文句簡潔卻蘊含深度,特別喜歡那種隱而不語的張力,讓讀者自己去想像陶甕上的種種可能。

  • 雲林北港宮媽文化典熱

    靜靜合上詩集後,那句「Beauty is truth, truth beauty」還是縈繞腦海,一如陶甕般歷久彌新,教人忍不住再次翻閱。

  • 許佩芬

    我不禁感到,詩裡還有種未言明的悲傷:人雖渴望永恆,但我們終究會逝去,唯有藝術留下靜止的盛情。

  • 屏東墾丁大街海灘對歡

    雖然古典元素濃厚,但我仍能從中讀出對生命瞬逝的感慨,以及對青春與愛的無限嚮往。

  • 建宏

    就算重讀多次,依舊能被那古典氛圍吸引,想像古希臘的樂聲與祭儀,彷彿從陶甕裡溢出來。

  • 桃園機場航站往世界地

    詩的氛圍像是在美與真理之間來回探尋,最後用一句論斷收束,令人不斷回味:究竟人生所需的,是否就是這單純而絕對的價值?

  • 徐建豪立志新

    讓我想起最近某博物館展出珍貴陶器,一樣在橫跨千年的沉默中蘊藏故事,彷彿凝結了許多人和時代的記憶。

分享
喔!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
提供語言版本
推薦影片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