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有为余话登天坛遇雨之状 - 刘禹锡
![A Guest Recounts Meeting Rain upon Climbing the Temple of Heaven](https://d2vbeab8c7k2ea.cloudfront.net/1738527350_f1659624125e7cc1f385.poem_ojvnrpfw_1200x1200.webp)
雲氣翻湧中俯視千峰的奇幻登臨
此詩雖以「客人向我敘述登天壇遇雨之景」為題,但實則是詩人融入自身想像與情感所創作的一幅奇幻畫面。首句「一臂忽連雲氣合」乍看誇張,卻充分表現登高入雲時、仿佛人與雲天相接的震撼。第二句「千峰洗盡雨中生」更揭示山峰經過驟雨洗禮後的潔淨新生,換個角度也暗示逆境過後往往迎來嶄新氣象。第三句「長空乍變驚人意」,短短幾字,就將天色忽變、雷雨呼嘯的瞬間描繪得既壯麗又驚心動魄。最後「階下煙籠龍蛇行」將焦點拉回地面,通過龍蛇之動,彷彿雲霧在地上纏繞,也隱含深邃神祕的意境。
詩人選擇「天壇」作為登臨場所,象徵與天相近,也暗含向上、神聖的寓意。配合雨勢與雲霧的變幻,營造出一種人世與天界交融的氛圍:既對天地大美心生敬畏,又在風雲際會中感悟到生命的渺小與瞬息。整體而言,本詩不僅是對自然景觀的驚豔刻畫,也透顯出唐代文人對「登臨」的超脫情懷—相信經歷風雨的洗禮,心境自能開拓與昇華。這些都能在短小精煉的四句中,令人深刻體會到劉禹錫一貫的「融情入景、景中寓理」風格。
重點
一、山雨雲霧襯托天壇壯麗,象徵天地交感的深刻體驗。
二、瞬息變化的自然景觀,投射出人生際遇的洗禮與新生。
三、「龍蛇行」等神話意象,增添詩歌瑰麗神祕的氛圍。
四、唐代文人往往透過登臨寓意心靈昇華,體現以景悟道的創作特色。
意見評論
- 曾雅茹涵秋陽
整篇文章雖然不長,但讀來如同在大雨中穿行的視覺盛宴;不僅有莊嚴肅穆的壇廟背景,更有突如其來的自然威勢,衝擊出一種強烈的對比。
- 怡芬
前些日子看到一群山友在網路分享暴雨攀登的實錄,讓我也聯想到劉禹錫筆下在天壇偶遇疾雨的狀態,宛如當代版的身歷其境。
- 志明
描述登壇忽逢密雨的一幕,猶如電影鏡頭切換,高處聖地瞬間籠罩在雲霧之中,充滿戲劇張力。
- 吳巧柔真意心
那種「霎時風起雲湧」的場景,令人心生敬畏,也看出劉禹錫對大自然的崇敬之情。
- 亭君
雖然表面是在敘述友人提及登天壇遇雨的情境,其實也可看到作者借此表現對人生驟變的思考:似平靜卻潛藏驚濤,能夠泰然面對才是關鍵。
- 東台灣東谷壯山河光限
每回欣賞此作,都覺得它提醒我們:在莊嚴的盛境裡,也可能瞬間風雨傾盆。人生也一樣,越身處高點越要懂得謙卑,因為變幻不定是常態。
- 亭君
文字看似樸實,但能在轉折之際顯現震撼,從寂靜到風雨瀰漫,讓讀者如臨其境。
- 家瑋
最近的新聞一直在報導突如其來的極端天氣,有些人出門時根本沒料到會遇到暴雨,正如詩人登壇時也絲毫沒料到風雲變色。
- 雲林北港宮媽文化典熱
若單看文字,不是用過度華麗的修飾,而是一種平實的描述,偏偏就能營造劇烈的感官衝擊,讓人感到詩人筆力之深厚。
- 趙偉銘
有時翻看現代攝影師在高山或古蹟上拍下的暴雨來臨前景象,也能感受到與詩中相似的凝重氛圍,彷彿天地一瞬就變色。
- 汪柏岳真詩瑤
我想到現在很多戶外極限運動者,也常在大自然的極端天氣裡挑戰自我,似乎和詩中那股「雖遇風雨,仍堅定前行」的精神互相呼應。
- 萬小蘭雅庭珍
前陣子看到某旅遊博主分享他在山頂突遇雷雨的驚險經歷,看完後不禁想起劉禹錫此篇——古今人都在自然偉力面前顯得渺小又敬畏。
- 杰倫
跟他在《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裡熱鬧的社交氛圍相比,這次登壇遇雨的場景顯得清冷又壯麗,仿佛呼應了詩人孤身面對天地的勇氣。
- 佩玲
初讀這篇,彷彿真的看見詩人登壇時那陣翻雲覆雨的壯景,心生欽佩。
- 邱建華薇若真
讀到登天壇時那股肅穆,再看暴雨突降時的驚懼,兩種極端情緒激烈碰撞,在文中形成強烈反差。
- 解承恩
通篇意象清晰,突如其來的風雨配上天壇高聳莊嚴,既有視覺上的張力,也在情感上呼應人對未知的恐懼與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