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隱居之地的沉思(REFLECTIONS ON HAVING LEFT A PLACE OF RETIREMENT)」※ 靜謐退居與世間責任的交融思考 ※ 經典名詩

Reflections on Having Left a Place of Retirement

Reflections on Having Left a Place of Retirement - Samuel Taylor Coleridge

離開隱居之地的沉思(Reflections on Having Left a Place of Retirement) - 薩繆爾・泰勒・柯勒律治 (Samuel Taylor Coleridge)

隱逸中燃起的社會責任:離開桃源的自省與決心

Low was our pretty Cot: our tallest rosePeep’d at the chamber-window. We could hearAt silent noon, and eve, and early morn,The sea’s faint murmur. In the open airOur myrtles blossom’d; and across the porchThick jasmins twined...
我們的小屋低矮而可愛:最高的玫瑰探頭於臥室窗邊。我們能聽見,在寂靜的正午、黃昏以及清晨,海洋淡淡的低語。在戶外桃金娘盛放;門廊間濃密的茉莉縈繞交纏…
But no! we are freeTo gaze from our pleasant orchard-seatOn distant hills, and see them nearer broughtA while, then lose again in faintness...
然而,不!我們仍能自由地坐於果園中的舒適座椅,遠望那遙遠的山巒,偶爾彷彿拉近視野,不久又再次在朦朧中失去…
The very shadows that the sunshine leavesHelp to unite the unknown to the known.
連那陽光中投映的陰影也促使已知與未知融為一體。
I therefore go, and join head, heart, and hand,Active and firm, to fight the bloodless fightOf Science, Freedom, and the Truth in Christ.
因此我決定離去,集腦、心、手於一身,積極而堅定地投身無血的戰場——科學、自由,以及基督真理的捍衛。

《離開隱居之地的沉思》(Reflections on Having Left a Place of Retirement)是薩繆爾・泰勒・柯勒律治在住處環境轉變,及對社會關懷增強之際所作的一首抒情詩。詩中,柯勒律治一方面描述了在小屋與果園中恬靜舒適的生活風景:海洋的輕語、花園的盛放、靜謐的環境帶給他平和與深層思維。另一方面,他又強烈感受到自己有更崇高的理想、社會使命與精神責任,需要投入更廣闊的世界。

這首詩展現了浪漫主義詩人典型的「自然隱居 vs. 投身社會」兩難。詩人先描繪小屋環繞的美好:玫瑰、茉莉、桃金娘在小天地裡交織,仿佛一處世外桃源。然而,詩最後急轉:詩人宣布要離開這寧靜之所,走向「科學、自由及基督真理」的宏偉使命。他並非否定自然隱居的價值,而是認為在經歷自然沉澱後,更具備能量與視野來為社會與信仰奮戰。

這種自覺的矛盾與選擇,正折射了浪漫派詩人同時珍愛「獨處時的自然冥思」又心繫「人世動盪與改革」的精神。柯勒律治在詩中大量使用自然意象(微風、花卉、遠山),讓讀者先感受他對隱逸之樂的深刻留戀,接著轉而強調對更高理想的呼應。最終,他的離開並非逃避,而是為了更大範圍的奉獻:基於在隱居時期培養的內在力量,走向外部世界,投身「無血之戰」。

重點

• 詩人最初徘徊於桃源般的恬靜居所,沉浸於大自然與自由思維的愜意。
• 逐步強調「個人責任」:科學、自由、基督真理顯示他心中更宏大的使命。
• 浪漫主義核心:自然隱逸與社會實踐的權衡,既珍愛靜謐,又意識到人類共同體的需求。
• 呼應柯勒律治自身人生:曾嚮往創建社群(如「潘提索克拉西」構想),將理念付諸行動。
• 全詩結構:從自然小宇宙的幸福,過渡到對外部世界的責任宣言,表達詩人最後選擇邁向「無血之戰」的決心。

意見評論
  • 熊佩儀宛筠晴

    格調時而寧靜、時而急切,好似作者心裡正不斷掙扎:要留或走?最終還是選擇邁步,讓人感受浪漫派詩人強烈的自省精神。

  • 惠琳

    媒體最近報導不少人離開安逸工作,走入創業或海外闖蕩,都像詩裡描繪的“必須踏上旅程”,雖然不捨,但或許正是成長的開始。

  • 林育芬

    那處隱居地猶如避風港,不需要面對世間複雜;可一旦離開,又像打開新的大門,引發作者既忐忑又興奮的心境矛盾。

  • 廖可欣

    字裡行間保持著對自然景色的尊敬,也同時暗示人生需在安逸與行動之間找到平衡,讓人對作者的處境不禁心生共鳴。

  • 洪德偉彩若瑄

    整篇像是一場“意識流”演繹:先讚嘆自然與隱逸,繼而轉向社會介入的必要,最終在矛盾中發現出路,再再展示浪漫派詩人對人生道路的試探與反思。

  • 玉婷

    若對照他的〈Frost at Midnight〉,前者專注夜半的家人守望,這首則是白日下離開安穩角落的抉擇,兩首皆展現浪漫派詩人對生活與內心對話的獨特手法。

  • 怡君

    整篇像一場獨白,他並未以耽溺的方式讚嘆隱居之美,而是在糾結中痛苦,意識到終究要走出舒適圈,面對外界挑戰。

  • 柯語嫣

    或許作者也在告訴我們:山居或鄉居雖宜人,但與社會的互動同樣必要,從這篇出發,我們可以更懂浪漫派對“超然”與“投入”的交織。

  • 鐘品妍

    在短短段落裡,他先讚頌、懷念,再到反思、決定離去。結構上像一場小型心理劇,極富浪漫派的自我剖析特質。

  • 歐陽妮妮拍戲主持方展

    比起他在〈Kubla Khan〉裡對奇境的絢爛描述,這首更貼近日常思維,探討離開舒適區的意義,也是浪漫派對人生選擇的沉思。

  • 李國華正在努力中成長

    也有解讀認為這是柯勒律治對自己懶散或頹廢的警醒,似在告誡:若一味躲在舒適圈,恐終成遺憾,恰與現代“拖延症”議題相呼應。

  • 梁宥涵銘姿蓮

    詩末的語氣帶著一絲淡淡的堅定,暗示他終將跨出舒適圈,這既讓人感到不捨當下美好,又對未來心生期待。

  • 許文婷彤桂芝

    整首讀來溫柔卻不失掙扎,讓人感覺那股“大隱於市”或“走入人群”的召喚正漸強烈,柯勒律治似在踌躇之際找到一絲方向。

  • 志龍

    讀完若正面臨人生十字路口,也許能從詩裡找到共鳴:何去何從,一切取決於我們對自身“存在價值”的思考。

  • 徐建豪立志新

    詩中他反覆對那小小庇護所表達感恩,卻又自責若長久盤踞於此,恐怕會失去探索更大世界的機會,展示浪漫派的糾結與思考。

  • 曾雅琪

    語句裡顯示出他對自然的熱愛與眷戀,但同時意識到,若被這寧靜完全收編,或將錯失社會責任與自我發展,浪漫派裡對社會、個人的多重關切躍然紙上。

  • 高雄港南臺灣交通樞紐

    或許在繁忙城市工作的人也能體會:要不要離開常態?要不要嘗試新生活?與詩中同樣的心境形成呼應。

  • 黃明慧欣書竹

    他反覆強調,那個隱居之地對靈魂有重大滋養,但過度沈溺其中則可能導致自我滯留,無法進行更大範疇的冒險或社會貢獻。

  • 潘信諾

    詩末似乎帶點釋然,雖仍留些不捨,但他認為自己該投入人生更大的舞台,與時代或外界產生對話,正如今天很多人鼓起勇氣離職創業或出國挑戰。

  • 宜蘭童玩節夏日子戲地

    比對柯勒律治在〈Frost at Midnight〉所提的夜閒思慮,這裡更多了“行動”和“決心”的意味,不只坐在家中冥想,而是有了走出去的志向。

  • 薛依宸子惠洋

    若和拜倫那種壯烈與大膽的奔放比起來,柯勒律治在此詩更顯細膩自省,一切都在內心波濤裡翻騰,但更貼近現實生活。

  • 歐維嘉淑麗晴

    讀完《Reflections on Having Left a Place of Retirement》後,感到那種對寧靜場所的捨不得與必須離開的矛盾心情,十分深刻。

  • 簡柏翰筱玲羽

    語調平實卻直抵人心,那股「我愛這裡的安適,但更想看看外面天地」的衝動,融合懷舊與前瞻,是浪漫派可貴之處。

  • 彰化鹿港鎮蹟文化蘊厚

    有人覺得這首沒他其他大作般奇幻,卻能讓人沉澱自我,因為一花一木皆能觸動詩人、撼動讀者,看到浪漫派更貼近日常的一面。

  • 林國華

    讀罷在腦海裡彷彿見到作者背起行囊,向山外走去,山風輕撫,道別隱居之地,展開新的冒險旅程。浪漫派特有的豪情,盡在這些矛盾情感裡綻放。

  • 傅珊彤黛淇琳

    想到現代有人選擇離開城市,回到鄉間隱居,但同時又擔憂跟不上潮流,此種掙扎與詩裡的意象不謀而合,耐人尋味。

  • 一葉落知道秋莫忘故人

    他沒有激昂口號,而是娓娓道來,帶給讀者一種思考:是否該舍棄一時的安寧,接受外頭的風雨?浪漫派經常面對這種自我考驗。

  • 龍山寺火鼎盛年傳統拜

    詩裡提到外面世界的呼喚,好像浪漫派詩人常有的使命感:想通過自己的詩與行動帶給世人啟迪,不能只閉門自享。

  • 蔡佩真雅竹鳳

    看到時下有些人熱愛“極簡生活”或“離職去旅行”,同樣面對離開安逸的糾結,詩中正提供一種浪漫派對此意圖和擔憂的典型書寫。

  • 方子柔

    柯勒律治在詩裡表露了自己對這個隱居之地的留戀,也對外面的世界保持一絲期待,讀來頗能體會他內心的衝突和理想。

  • 惠琳

    在語言流動中,我們能感受到自然的安撫力量,也看見作者逐漸決定挺身而出,不再隱居於世,浪漫派將個人情感和社會使命結合,呈現非常細膩。

分享
喔!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
提供語言版本
推薦影片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