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 白居易

暢飲春光,笑看白髮,結伴相醉於紅塵之中
此詩是白居易在好友聚飲、欣賞春光的氛圍下所作,充滿對人生短暫與年華易逝的感慨。詩中一開始便指出人生路上的高低起伏與不知不覺間蒼老的身心,強調生命無常。透過「笑取別人錢買酒」的輕快口吻,詩人流露出一種不拘小節、放浪形骸的態度,似乎在說:世俗的評價和束縛都不足以動搖他對及時行樂的信念。
接著,他不斷強調「醉歸不信世人醒」的超脫,象徵對世間繁雜事務的置之度外,也顯示了他內在對世情的反思。春天充滿萬物生長與勃勃生機,於是詩人勸大家「留連春色莫辭久」,彷彿提示我們應該把握美好時光,不要過度鑽牛角尖或過早放棄自我享受。
然而,詩中也夾雜著對「白髮」與「無情」的無奈,暗示了歲月流逝的悲涼現實。然而,真情友誼卻是化解憂愁的關鍵:唯有與知己分享這杯中之歡,才能真正感受到內心的自在與舒暢。結尾「踏花歸去馬蹄輕」一句,更把那種醉中浪漫與看淡塵俗的情懷推向高峰,似乎在呼應整首詩對人生灑脫與珍惜當下的呼喚。
全詩結構嚴謹、語言流暢,既有對世俗塵囂的嘲諷,也有對盛春美景的讚嘆,更蘊含詩人對人生無常的深刻體悟。藉著酒意表達超然之情,並強調陪伴的可貴,展現出白居易一貫優美、通俗易懂的風格,同時流露他超脫而不乏溫情的人文關懷。
重點
一、懂得把握稍縱即逝的美好,莫與春光擦肩而過。
二、即使面對老去與世事無常,也可保持達觀心態。
三、真摯友情與及時行樂,往往是抵禦人生憂煩的良方。
四、通過詩歌的豪邁與浪漫,我們能感受白居易豁達的人生觀。
意見評論
- 淑華
不似《賣炭翁》的辛酸沉重,這裡多了幾分灑脫,卻依舊透露對世情的洞察。(比較他作)
- 吳宗憲
詩中“醉贈”二字散發一種輕鬆氣氛,比起李商隱的朦朧纏綿,這裡更直率爽朗。(比較其他詩人)以酒寄情,則透出自由與厚誼,讓人彷彿也想把杯中酒一飲而盡。
- 冠廷
手機直播流行,若白居易處在當代,也許會在直播中吟詩敬友,熱鬧又不失詩意。(今昔對照)
- 怡芬
現代人常在聚會時舉杯高歌,其實古人一樣透過飲酒紓發情懷,何其相似。(今昔對照)
- 熊佩儀宛筠晴
讀來像一杯剛暖好的酒,濃醇中帶著白居易的坦率與豪情。(比較《問劉十九》)
- 芷柔
有時翻看新聞,看到人們忙於應酬卻愈顯孤獨,這詩提醒我:真摯歡聚其實不需要太多排場,一杯酒和一顆坦誠的心便足矣。(今昔對照)在熱鬧中不忘純粹友情,才最珍貴。
- 苗栗客家化區驗多元俗
想想現在餐敘中,酒為佐興,常常說到人生理想或苦惱,跟古人以詩言志的情境頗有共鳴。(今昔對照)
- 莊嘉雯
字裡行間,似能聞到竹杯撞擊的清脆聲,與友人相視一笑,暢談天下萬千。若與杜甫之沉鬱憂國相比,白居易在此更像一位開懷的歌者,將暫時放下塵世煩惱,全神享受這難得的聚首。這種場景放在古今同樣動人:有時見面不易,唯有在席間盡情言笑,藉酒訴懷。古人如此,當代人或許也在居酒屋、小酒吧裡追求同樣的靈魂相契,讓夜色與杯底的餘味成為友情最深的回憶。(比較杜甫 + 今昔對照)
- 怡萱
作為白居易少見的“醉中贈詩”,它展現出詩人豪邁又率真的一面,與《琵琶行》或《長恨歌》那種敘事悠遠相映成趣。緊湊的篇幅卻蘊含溫暖情誼,如火花般一閃而燦爛。能感受到作者不僅在意自我抒懷,也在表達對同伴的敬重。這股交情即使隔了千年,也能在字裡行間逼真地跳躍。時至今日,人們擁有更先進的社交方式,卻未必保有那份單純的大碗酣飲、豪言傾訴的快意。透過此詩,彷彿看見古人真情流動,提醒我們偶爾應回歸簡單,在開懷中映照彼此最真摯的笑容。(比較他長篇敘事詩 + 今昔對照)
- 洪德偉彩若瑄
比起白居易描繪苦悶民生的作品,這裡呈現他對朋友與人生的灑脫面,筆觸更顯歡暢。(比較他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