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iloquy of the Spanish Cloister - Robert Browning
西班牙修道院的獨白 - 羅伯特·布朗寧
Soliloquy of the Spanish Cloister - Robert Browning
西班牙修道院的獨白 - 羅伯特·布朗寧
羅伯特·布朗寧(Robert Browning)的這首詩《西班牙修道院的獨白》,透過一名嫉妒且憤怒的修士之口,揭示了修道院內的暗潮洶湧。詩中充滿了對同僚修士勞倫斯兄弟的仇恨與嘲諷,展現出一個偽善、心懷不軌的敘事者形象。
詩的開頭以“Gr-r-r”這個擬聲詞表達了敘事者的憤怒與厭惡。“there go, my heart's abhorrence!”一句直接點明了他對勞倫斯兄弟的憎恨。他咒罵對方去澆灌該死的花盆,甚至想像如果恨意能殺人,上帝作證,他一定會讓勞倫斯死去。這裡使用了誇張的手法來強化他的情緒。
在共同進餐時,敘事者被迫聽著勞倫斯兄弟談論天氣、季節等無聊話題。這些內容看似平淡,卻透露出勞倫斯的博學多才以及對生活的細緻觀察。然而,對於敘事者來說,這些話不過是令人厭煩的嘮叨。
敘事者開始描述自己用餐時的儀式感,包括擦亮盤子、準備全新的勺子和刻有自己名字首字母 L 的高腳杯。這些細節暗示了他對形式主義的執著,並以此作為炫耀的資本。
此段描繪了一幅世俗場景:棕色皮膚的多洛雷斯與桑奇查坐在修道院外講故事,洗滌她們烏黑濃密的頭髮。這種畫面與修道院的清規戒律形成鮮明對比,也暗示了勞倫斯可能對這些女子產生興趣。
敘事者批評勞倫斯在用餐後沒有像自己一樣將刀叉交叉放置,以示對耶穌的敬意。相反,他喝橙汁的方式也被視為異端行為,因為他一次性喝完,而非分成三口來象徵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
當提到甜瓜盛宴時,敘事者再次流露出對勞倫斯的嫉妒。他質疑為什麼勞倫斯的花園裡沒有雙重開花或特別的果實,而他自己卻偷偷地修剪花朵,防止它們繁茂。
敘事者提到了《加拉太書》中的一段經文,認為只要抓住其中一點,就能導致二十九種不同的詛咒。他幻想在勞倫斯臨終時設下陷阱,讓他墮入地獄。
最後幾段中,敘事者考慮使用一本法國小說來陷害勞倫斯,或者向撒旦出賣靈魂。這些想法雖然荒謬,卻進一步深化了他內心的黑暗。
整首詩透過第一人稱視角,深刻剖析了一個偽善修士的內心世界。布朗寧巧妙地運用了戲劇性的獨白手法,使讀者能夠直觀感受到敘事者的嫉妒、憤怒與偏執,從而反思人性中的陰暗面。
這首詩透過一位西班牙修道士的內心獨白,揭示了他對同僚修士的強烈嫉妒和仇恨,展現出偽善背後的人性弱點;詩中充滿戲劇性的語調與鮮明的意象,提醒讀者謹慎面對自己的內心黑暗面,並反思真實信仰的意義。
當那位修士不斷咒罵自以為神聖的對象時,表面似在批評他人道德失格,實際卻暴露了自身的嫉妒與仇恨,讀來一陣好笑又帶著寒意。
實在忍不住拿它和《Rabbi Ben Ezra》對比,後者凸顯信仰與人生詩意,而此詩卻將修士形象扭轉至負面極端,布朗寧的範疇真是寬廣。
我特別喜歡那幾句對所謂“聖潔行為”的描述,寫得像在翻白眼一般的諷刺,讓讀者也彷彿跟著作嘔,看破修士的奸狡。
讀完覺得有種詭譎的幽默感:修道院本是清心寡慾之地,卻被這位修士鬧得暗潮洶湧,可笑又可悲。
相比那些宏大主題的浪漫詩,這首詩更接地氣,寫盡人際關係裡的針鋒相對,宛如一齣酸言酸語的戲劇。
相較之下,布朗寧並未明講修士有何最終惡行,但單就這般酸言足見他內心多麼醜陋,看得教人半驚半笑。
最近也聽過某些網路圈大咖口出狂言,結果自己行事並不光彩,與詩中修士只會打嘴砲卻不知自省的態度如出一轍。
在句句嘲弄與刻薄之中,作者引導我們看出一個披著宗教袍子卻暗藏嫉恨之火的嘴臉,讓人感到一種荒誕又無奈的喜感。
短短篇幅,卻把人性的壞毛病攤開:愛拿宗教作籠子,卻滿腦子惡念,彷彿虔誠只是虛偽的面具。
看到新聞裡某些職場裡鬥爭不斷,光鮮表面下其實滿是互相扯後腿的傳聞,與詩中修士對同僚那股陰陽怪氣的態度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布朗寧藉此揭示“人在偽裝聖潔時更顯醜陋”的真實,不愧是“獨白詩大師”,讓角色自投羅網,透過一連串刻薄話語出賣自己。
最近看到某些社群網紅表面禮貌,私下卻被爆料講一堆酸話,讓我想起詩中的修士,一邊背聖經、一邊嫉恨人的表裡不一,實在諷刺。
讀者讀到修士的埋怨,像是翻遍生活細節來找碴,令人聯想到某些人日常就愛惡言相向,動不動就對他人指指點點。
跟《My Last Duchess》裡的陰狠嫉妒相比,這裡的酸言酸語更為琐碎、帶著小人得志的口吻,兩首同樣展現布朗寧獨白詩對角色黑暗性的高超刻畫。
修道院的沉默背後,卻充斥著刻薄的抱怨,讀著令人彷彿聽見心裡翻騰的念頭。
作者用口語化的碎念,將角色個性完整呈現:既表現出嫉妒心、又暴露他的“偽善”,讀者彷彿從竊聽縫隙裡見到他醜陋靈魂。
如同《Porphyria’s Lover》直接展現殘酷殺機,這裡則展示囈語式的唾罵,兩者都寫出“壓抑下的人性黑暗”主題,卻手段大不相同。
有些人提到此詩對宗教界的諷刺不僅適用於過去,也能映照今時今日,偶爾會聽到某些宗教人員道貌岸然,私下卻小動作一堆,惹人詬病。
那種惡意嘮叨與宗教語言交織,讓讀者邊笑邊感到背後的陰鬱:原來信仰外衣裡藏著如此大怨念,堪稱布朗寧對偽善的絕妙諷刺。
整首詩沒有太多華麗字句,但句句直搗角色的心理醜陋,令人感嘆:神職人員也可能陷在嫉妒、仇恨的深淵裡,一點都不高尚。
和布朗寧在《Porphyria’s Lover》呈現的愛情極端相比,這首詩更偏向人性中的小心眼與偏執,少了浪漫殺機,多了尖酸刻薄。
總歸來看,布朗寧筆下的修士,不僅是對教會偽善的諷刺,也像一面鏡子讓我們反思:是不是很多人都熱衷批判他人,而忽略自身缺陷?
詩末讀完,腦中還能浮現那位修士在庭院裡自言自語,表面上念頌聖經,內心卻滔滔怒火,一想到就覺得諷刺。
修士用細瑣小事把對方批評得一文不值,讀到後來反而看出這位獨白者內心的狹隘,彷彿他才是最該被審視的人。
《Soliloquy of the Spanish Cloister》乍看是修士的獨白,實則像是隱藏在聖潔外表下的黑暗面,布朗寧用言語刻劃人性最毒舌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