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iling to Byzantium - W.B. Yeats
航行到拜占庭 - 威廉·巴特勒·葉慈
Sailing to Byzantium - W.B. Yeats
航行到拜占庭 - 威廉·巴特勒·葉慈
這首詩的名稱是《Sailing to Byzantium》,中文譯名為《航向拜占庭》,作者是愛爾蘭著名詩人威廉·巴特勒·葉慈(W.B. Yeats)。這首詩創作於1926年,收錄在葉慈的詩集《The Tower》中。該作品被認為是葉慈晚期最具代表性的詩作之一,反映了詩人對於生命、藝術、永恆以及靈魂追求的深刻思考。
《航向拜占庭》寫於葉慈晚年,當時他已年過六十,面對身體的老化與死亡的逼近,他開始反思人生的意義與靈魂的歸宿。詩中的「拜占庭」並非指現實中的地理地點,而是一個象徵性的理想國度,代表著藝術、智慧與永恆的精神世界。葉慈選擇拜占庭作為詩的核心意象,因為它在歷史中曾是藝術與文化的中心,擁有輝煌的建築、馬賽克藝術和宗教精神。
全詩共分四段,每段八行,採用抑揚格五音步(iambic pentameter)的韻律形式,展現出古典詩歌的嚴謹與優美。詩的主題圍繞著對青春與衰老、自然與藝術、短暫與永恆之間的對比,表達了詩人對於超越肉體限制、進入精神永恆的渴望。
開篇一句「That is no country for old men」直截了當地指出,這個充滿青春活力的世界並不屬於老年人。年輕人在彼此懷抱中享受愛情,鳥兒在樹上歌唱,魚類在海洋中繁衍,自然界的一切都在慶祝生命的誕生與消逝。然而,這種「感官的音樂」卻忽略了那些不朽的智慧與藝術成就(「Monuments of unageing intellect」)。詩人在此表達了對自然世界短暫性與局限性的批判。
第二段描繪了一個老人的形象——「A tattered coat upon a stick」,象徵著衰老的身體如同破舊的衣服掛在一根棍子上,毫無生命力。然而,詩人強調,如果靈魂能夠「拍手歌唱」,那麼即使肉體衰敗,也能因靈魂的昇華而獲得意義。因此,詩人決定離開自然的世界,前往拜占庭,尋求精神的永恆。
第三段描繪了拜占庭的神聖景象,智者們站在上帝的聖火中,如同金色馬賽克牆上的圖案般莊嚴美麗。詩人祈求這些智者從聖火中降臨,成為他靈魂的導師,幫助他擺脫肉體的束縛,進入永恆的藝術境界。他希望自己的心能被「聖火」燃燒殆盡,從而擺脫對世俗欲望的依附。
最後一段,詩人表示一旦他超越了自然的限制,便不再需要任何自然形態的身體,而是希望擁有一個由希臘金匠打造的黃金形象,成為一件藝術品。這樣的形態可以讓他在拜占庭的宮殿中歌唱,向貴族們述說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故事,成為永恆的一部分。
《航向拜占庭》是一首關於靈魂追求永恆的詩篇,葉慈通過對自然與藝術、衰老與青春的對比,表達了他對超越肉體限制、進入精神永恆的渴望。這首詩不僅展現了葉慈對生命哲學的深刻思考,也彰顯了他對藝術價值的崇高信仰。
這首詩表達了對青春和肉體歡愉的短暫性的反思,並強調追求精神層面及藝術的永恆之美;葉慈認為唯有透過藝術創作才能超越時間限制,達到靈魂的昇華與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