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有所畏懼時」※ 一首探討對死亡恐懼及創作渴望的抒情詩 ※ 經典名詩

A serene night scene with a solitary figure standing under a starry sky, surrounded by tall trees and a calm lake reflecting the stars, evoking introspection and longing.

When I Have Fears - John Keats

當我有所畏懼時 - 約翰·濟慈

面對恐懼與生命短暫的沉思

When I have fears that I may cease to be
當我害怕自己即將消逝
Before my pen has gleaned my teeming brain,
在筆尖收穫豐盈思緒之前,
Before high-pilèd books, in charactery,
在高堆書冊,以文字形式,
Hold like rich garners the full ripened grain;
如富饒穀倉般保存成熟的穀物;
When I behold, upon the night’s starred face,
當我凝望夜空繁星點綴的面容,
Huge cloudy symbols of a high romance,
巨大的雲狀符號象徵著高尚的浪漫,
And think that I may never live to trace
並想到我可能永遠無法追尋
Their shadows with the magic hand of chance;
它們的影子,用命運的神奇之手;
And when I feel, fair creature of an hour,
當我感受到,短暫美好的生靈,
That I shall never look upon thee more,
我將再也無法見到你,
Never have relish in the faery power
永遠無法享受那精靈般的魔力
Of unreflecting love—then on the shore
不經反思的愛——然後站在世界的岸邊
Of the wide world I stand alone, and think
我孤獨地站著,思考著
Till love and fame to nothingness do sink.
直到愛情與名聲沉入虛無。

詩名與作者

這首詩的名稱是《當我恐懼》(When I Have Fears),由英國浪漫主義詩人約翰·濟慈(John Keats)創作。濟慈以其對美、藝術和生命短暫的深刻思考而聞名,這首詩也反映了這些主題。

整體結構與形式

這是一首十四行詩(sonnet),採用莎士比亞式十四行詩的形式,分為三個四行詩節(quatrain)和一個兩行結尾(couplet)。這種結構讓詩人在前三段中分別探討不同的恐懼,最後在結尾進行總結。

第一段:對創作未竟的恐懼

詩的第一段表達了濟慈對於自己可能無法完成文學創作的恐懼:

Before my pen has gleaned my teeming brain,
Before high-pilèd books, in charactery,
Hold like rich garners the full ripened grain;
  • 「teeming brain」 指的是詩人充滿靈感和創意的大腦,他害怕自己來不及將這些想法寫下來。
  • 「high-pilèd books」「rich garners」 是比喻,象徵著豐收的成果,也就是詩人的作品集。
  • 這裡強調了時間的有限性以及對藝術成就的渴望。
第二段:對宇宙神秘無法探索的遺憾

第二段轉向對宇宙奧秘的沉思:

When I behold, upon the night’s starred face,
Huge cloudy symbols of a high romance,
And think that I may never live to trace
Their shadows with the magic hand of chance;
  • 「night’s starred face」 描繪夜晚星空的壯麗景象,代表宇宙的浩瀚。
  • 「cloudy symbols」「high romance」 暗示那些難以理解但令人嚮往的事物。
  • 詩人害怕自己沒有足夠的時間去解讀這些象徵,也無法抓住機會(「magic hand of chance」)來探索它們。
第三段:對愛情失去的悲傷

第三段聚焦於個人情感層面:

And when I feel, fair creature of an hour,
That I shall never look upon thee more,
Never have relish in the faery power
Of unreflecting love—
  • 「fair creature of an hour」 指的是一位短暫出現的美好人物,可能是某個具體的愛慕對象或抽象的理想形象。
  • 詩人擔心自己再也無法見到這位美麗的存在,也無法享受純粹且不加思索的愛情(「unreflecting love」)。
  • 這段文字流露出濃厚的失落感與孤寂。
結尾:對孤獨與虛無的接受

最後兩行總結了全詩:

Then on the shore
Of the wide world I stand alone, and think
Till love and fame to nothingness do sink.
  • 「on the shore of the wide world」 象徵詩人站在廣闊世界的邊緣,面對生命的渺小與脆弱。
  • 他意識到,無論是愛情還是名聲,最終都會歸於虛無(「to nothingness do sink」)。
  • 這種頓悟帶有一種宿命論的色彩,但也展現出詩人對生命本質的深刻洞察。
主題分析

這首詩主要圍繞三個核心主題:

  1. 時間的有限性: 詩人反覆提到死亡的迫近,以及由此帶來的焦慮。
  2. 藝術與知識的追求: 他渴望通過寫作和探索宇宙來實現自我價值。
  3. 愛情與人際關係: 對於失去所愛之人的恐懼,凸顯了人類對聯繫的需求。
語言與修辭特色
  • 隱喻: 如「teeming brain」、「rich garners」等,生動地傳達了詩人的內心世界。
  • 擬人化: 星空被賦予面孔(「night’s starred face」),使其更具生命力。
  • 對比: 豐富的想像力與短暫的生命形成鮮明對比。
結語

《當我恐懼》是一首深具哲理性的抒情詩,透過對死亡、藝術、愛情的反思,濟慈揭示了人類共同的恐懼與渴望。儘管詩中充滿憂鬱情緒,但它同時也提醒我們珍惜當下,努力追求自己的夢想。

重點

這首詩深刻表達了詩人對生命短暫、來不及實現抱負的焦慮,同時也反思愛情與名望在死亡面前的渺小,提醒讀者珍惜當下並追求內心真正的渴望。

意見評論
  • 方元晟

    比起雪萊在《Ozymandias》裡對帝王遺跡的空曠嘲諷,這裡卻是更親密、更私人的恐懼;兩者同樣面對無常,但一個是外在權力的消逝,一個是內在理想的來不及完成。

  • 怡如

    看到某些年輕人在社交平台上掏心分享自己「想做很多事卻怕活不到那時候」,宛如在複述詩人的聲音:人的野心與壽命總顯得不成正比。

  • 鍾子凌

    讀到關於「筆還未盡,人生卻先行離場」的哀愁,也讓我想到新聞裡那些英年早逝的藝術家或創業者,他們的未竟之功常令人唏噓。

  • 大稻埕頭看夕陽船遊景

    詩中瀰漫著急切又淒美的氛圍,讀完也跟著心頭一緊。

  • 謝若璇

    蠻喜歡詩裡暗示的“寫不完的書”“道不盡的愛”,那種遺憾與激情,令我思考自己到底還能走多遠、能否完成所有期待。

  • 盧靜惠雨映白

    整體而言,詩的結尾讓我想起暴風雨前的那刻平靜,彷彿在極度焦慮之後,唯有空寂與看透能安撫心靈。讀罷既覺得悲嘆,也覺得釋然。

  • 俊傑

    當我讀到他對「Fair creature of an hour」的感嘆時,會想起現今許多短暫關係,大家都忙碌又焦慮,許多感情也難以長久維持,如同詩人對易逝之愛的慨歎。

  • 楊丞琳元發展唱演棒棒

    最近全球經濟不安定,很多人突然失去工作或遇到意外,讓我更能體會詩人面對「來不及」的恐懼。這種對無常的感知真是跨越時空。

  • 趙子淇佩玲妙

    相較於他在《Bright Star》中對永恆愛情的渴望,這首詩更強調對自身創作和存在的焦慮,彷彿不捨人生過早凋零、無法全然實現才華。

  • 溫青薇沁國良

    每當我看到濟慈在《When I Have Fears》裡寫下對死亡與未竟事業的恐懼,腦海不禁浮現那句「身為詩人卻常懼怕空有靈感,卻無時間寫盡腦中構思」的嘆息。這種對人生有限的驚覺與創作慾望交織的意境,令我對他的短暫一生更加感懷。

  • 中台灣遊地山水秀語花

    短短幾行卻能傳達出深刻的焦慮情緒,有種被時間追趕的窒息感。讀完就想好好珍惜當下,不要把心裡的抱負與感情無限延宕。

  • 柯曜任

    有一種好像被鞭策的感覺,提醒我們在有限時光裡該如何全力投入自己熱愛的事物。

  • 子豪

    文末流露出一種接受人生必然性的感覺,讓人覺得在面對遺憾時,也許能學會冷靜看待無常的結局。

  • 藍心怡薇光成

    字裡行間像是一把微火,在黑暗中燃燒,既脆弱卻又奮力閃耀。

  • 周冠華

    文字雖簡短,但對生命有限的敘述卻清晰而直白,讓我在閱讀時產生強烈共鳴,好似被拉進詩人的內心世界。

  • 怡芬

    仿佛一面鏡子,反映出我們如今也常擔心人生還沒盡情發揮就結束,尤其在疫情和各種天災人禍頻傳的時代,讓人更有危機感。

  • 柏宇

    詩裡提及夜空與星辰時,彷彿在黑暗中尋找微光,可是那微光卻更能突顯人生的無常與寶貴。

  • 熊佩儀宛筠晴

    最近也看到不少人談論“斜槓人生”,希望在短暫歲月裡多重嘗試,但同時也害怕無法兼顧、怕自己不夠時間去成就想做的一切,跟詩人對有限生命的無奈竟有幾分呼應。

  • Zadoc

    有時把這首詩翻開朗誦,能更深切感受到濟慈語調裡的緊張與不甘,不禁也跟著心情沉重又帶著想奮力一搏的衝動。

  • 韓啟邦

    濟慈對愛情的渴望與對文學創作的熱情並行,在這首詩裡化作一種「恐懼之美」——既害怕失去,更害怕連表達的機會都沒有。

  • 謝仁傑

    遣詞雖不長篇大論,但每一句都如一記敲擊,直擊對死亡與失去的恐慌。讓人讀過一遍就印象深刻。

分享
喔!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
提供語言版本
推薦影片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