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村三首(其三)」※ 杜甫返鄉後與村中父老舊識相聚的真摯交情 ※ 經典名詩

Qiang Village: Three Poems (Part III)

羌村三首(其三) - 杜甫

返鄉情切,村人相迎酒酣笑別的樸素人情

群雞正亂叫,客至雞鬥爭。
Flocks of chickens are clamoring in disarray; a guest arrives, prompting the roosters to fight.
驅雞上樹木,始聞叩柴荊。
I chase them off into the trees, then hear knocks on my rustic gate.
父老四五人,問我久遠行。
Four or five village elders inquire about my long journey away.
手中各有攜,傾酒向我傾。
Each one holds a humble offering, pouring wine for my welcome.
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
With the market far away, no fine dishes can be prepared; our household is poor, and we have only old brew.
莫辭盡醉來相別,已是滄浪一釣衣。
Do not refuse to drink your fill before parting; we’re already like lone fishermen on the vast Canglang waters.

《羌村三首(其三)》是杜甫返鄉後,記述故鄉淳樸人情的動人篇章。詩中以「群雞正亂叫,客至雞鬥爭」描繪剛回到村中,就見家禽喧鬧不休、客人相訪的生動場景。接著「驅雞上樹木,始聞叩柴荊」呈現了柴門簡陋、生活清苦,但父老鄉親熱情不減,讓人真切感受到純樸的鄉村氣息。

「父老四五人,問我久遠行」一句,蘊含久別重逢的喜悅;這些鄉親老友們在「手中各有攜,傾酒向我傾」之中,端著僅有的酒食慷慨相迎,對杜甫表達深切的關懷與熱誠。這些細節凸顯了杜甫雖客居他鄉,但歸來時依舊得到家鄉熱情款待的深厚情誼。

「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道出當地物資匱乏,連菜肴都只能是簡單粗食,酒也非新醸卻仍拿出來與詩人分享。杜甫筆下的「無兼味」「舊醅」,雖顯出貧困,卻更能烘托出人情的暖度。尾句「莫辭盡醉來相別,已是滄浪一釣衣」則暗示當下聚會雖短暫,但詩人寧可盡興歡飲,再踏上行途。其將自己比作「滄浪」釣者,彷彿漂泊人生中唯有此刻鄉情最為珍貴。

通過人物互動與雞鳴叩門的細節,杜甫把鄉村圖景寫得自然生動,既見淳樸人性也蘊含歸鄉之喜與人生慨歎。這首詩與其他同題篇章聯繫,構成了杜甫久經亂世與顛簸流離後,終於返回故鄉時那股百感交集的群像寫照,也展現他深厚的社會關懷與對庶民情感的細膩捕捉。

重點

從百姓樸實待客的場景,感受杜甫對鄉里溫情的珍惜,體悟詩人縱使漂泊勞頓,仍在家鄉親朋的簡陋酒席中嘗到珍貴的人情味。

意見評論
  • 王大明

    我常以為,如果杜甫沒有經歷這些流離失所的日子,就不會寫出如此感人肺腑的作品。這或許就是所謂「詩窮而後工」。

  • 欣怡

    在亂世之中,有人死於戰亂,有人客死他鄉。能夠回到羌村並看到家人,也許已經是杜甫最大的安慰。

  • 曾經滄海為水除卻巫山

    短短幾句,將生離與死別、淚水與欣喜都融會成一個場景,這就是杜甫的偉大之處,簡潔卻震撼。

  • 洪志偉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雖不是這首的句子,但相似的時局氛圍總在杜甫詩裡環繞,讓人感慨不已。

  • 張家豪

    《羌村三首(其三)》既是一首家園詩,也是一首亂世縮影。讀後讓人憶起無數在戰亂中流離的人們,他們對家的渴望永不熄滅。

  • 佩玲

    雖然篇幅不長,卻道盡了思家、歸鄉以及戰亂時代的重重苦痛,真是既溫暖又悲傷。

  • 溫心柔雅蘭琴

    我很喜歡杜甫刻畫的小孩形象:帶著好奇與陌生,卻隱隱知道眼前這位陌生人可能是他們的父親,真是可憐又真實。

  • 廖晨熙

    「回看血淚相和流」雖然不是此詩的原句,但在這篇作品裡也能隱隱看見那種感情的流露:表面也許平靜,內裡卻泣血。

  • 小紅豆

    如果用一個畫面總結這首詩,那便是:夕陽下,詩人立在門口,看著家中兒童慌張而欣喜的神情,卻又不知如何叫他們放心。這就是杜甫式的溫柔與滄桑。

  • 邱慶龍

    在種種顛沛後,杜甫終能踏進家門,卻發現物非人亦非。盡管如此,他還是帶著一絲對親情的期盼,這種矛盾與堅強,正是杜甫詩歌裡的強大靈魂。

  • 徐怡真

    杜甫用悲天憫人的視角寫下這首詩,正警示著後人:戰爭除了英雄與領袖的故事,也有廣大底層百姓的悲劇。詩人把那些沉默的聲音記錄下來,才有了今天如此溫暖又痛徹的動人篇章。

  • 俊豪

    在荒煙蔓草的背景中,杜甫寫到兒童對他都有些陌生的情節,讓我深深感到戰亂所帶來的家庭疏離。

  • 黃文龍

    如果要用一個詞形容這首詩,那就是「苦中帶甜」:苦是時局使然,甜是血脈親情仍在。杜甫用最樸實的語句,狠狠敲擊讀者的心。

  • 蘇打綠是一個棒的樂團

    同時也反映出百姓在時代洪流下的卑微:一心只想和家人平安相聚,但朝廷的戰事與不斷的動亂打碎這一切簡單願望。

  • 台中國劇代建藝術髓驚

    每次閱讀時,我都能感受到詩中那股無奈:杜甫雖平安歸來,但家鄉早已不再如昔,連孩子都快不認得他。

  • 宏傑

    「羌村三首(其三)」是我最喜歡的一篇,因為它把家人的互動寫得非常生活化,卻又帶著杜甫獨有的滄桑韻味。

  • 鐘淑娟

    即使無法逐字逐句背誦這首詩,但每次看完都能從腦中浮現那個畫面:在一片蕭瑟的村落裡,久別歸來的父親推開破舊的門,看見生疏又親切的家人,那一刻的複雜心緒難以言喻。

  • 汪青柔麗雅雯

    杜甫向來擅長寫家國之情,而《羌村三首(其三)》則更切近於私人的家人互動,一種酸澀又甜蜜的重逢滋味。

  • 賴昀真璐香菱

    正因為他以白描手法寫慘烈的現實,才更具震撼力。每個句子都像在提醒我們:和平與安穩其實彌足珍貴。

  • 蔡佩真雅竹鳳

    我覺得杜甫在第三首裡,把離亂和家庭的重逢情境寫得特別動人,字裡行間都是他對親情的渴望。

  • 莊嘉雯

    讀完《羌村三首(其三)》,能感受到杜甫飽經世事後返回家鄉的悲喜交織,有一種強烈的滄桑感。

  • 洪敬翔

    最打動我的是那種略帶尷尬的重逢。故園雖在,但曾經的熟悉卻被時光和局勢淡化,讓人唏噓。

  • 曾雅妮高爾夫球場揮杆

    杜甫身處亂世長年漂泊,終於回到家鄉卻物是人非。這種強烈的反差感讓人鼻頭一酸。

  • 吳美婷參加校園歌唱賽

    詩中那種對話感不強,但我們能想像他與家人之間一定有很多話想說,卻不知從何說起。

  • 馮思婷采雲虹

    他在詩裡經常以平實的語言寫深刻的情感,《羌村三首(其三)》也是如此:沒有華麗詞藻,卻像刀刃一樣劃進人心。

  • 蕭孟辰愛雪妮

    讀這首詩會讓我想到現代社會裡,長期在外工作的人回到家鄉,卻跟自己的孩子與父母都漸生隔閡。那種落差感真的是跨越時空的相似。

  • 柯曜任

    有評論認為此詩色彩淡雅,但情感深沉,我相當認同。杜甫宛如用輕輕幾筆,就勾勒出一個風雨飄搖的家庭重逢畫面。

  • 曾經滄海為水除卻巫山

    整首詩似乎洋溢著淒涼與喜悅交織的氣息:一方面是久別重逢的喜悅,一方面又被生活的困頓與陌生感籠罩。

  • 解承恩

    這首詩中還有對鄰里的描繪,不過重點始終聚焦在家庭團聚的場景,這也讓讀者更能貼近杜甫的個人經驗。

  • 黃文龍

    「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雖是別處詩句,但這裡也能感受到類似溫情:在破敗的家裡重新張羅飯菜,那片刻既溫暖又苦澀。

  • 章炳維柔惠欣

    或許正是杜甫在時代洪流裡深切體驗到荒涼和破碎,才在《羌村三首(其三)》中將家庭的渴望與親情的重逢推到極致,帶給後世讀者如此強烈的共鳴與感慨。

  • 汪青柔麗雅雯

    我覺得杜甫在寫兒童的反應時特別生動:他們可能有些膽怯,又帶著好奇,反應出對久未歸家的父親既陌生又親近的複雜情緒。

  • 淑華

    我總覺得這首詩像是一幅朦朧的返鄉圖:村落有點蕭條,親人有點生疏,然而血脈之情仍然牽引彼此。

  • 俊豪

    這首詩讓我意識到,在戰亂年代,能一家團聚已是難得的幸運,但即使團聚了,也不代表可以恢復往日的安定與親昵。

  • 黃文龍

    杜甫的筆觸總是細膩動人,透過日常生活的小場景,反映出時局的殘酷,讓讀者感受到血淚交織的痛。

  • 簡柏翰筱玲羽

    雖然題材苦澀,但詩中還是透出了一絲絲暖意,尤其是父子重逢時,那種笨拙的親近讓人心疼又欣慰。

分享
喔!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
提供語言版本
推薦影片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