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崔邠登鹳雀楼 - 韦应物

高樓極目,煙波如畫,會友同登看千里
此詩以「同崔邠登鶴雀樓」為題,描繪了韋應物與友人崔邠同行,泛舟而至古樓高處暢懷的情景。雖然「鶴雀樓」之名並不如「鶴雀樓」或「鸛雀樓」等其他盛名樓閣廣為人知,但作者以此樓作寄寓,表現出唐代文人熱衷於「登高望遠、暢抒懷抱」的傳統意趣。
前四句先寫行旅與景象:從「隔世羈愁」可知兩人長期各處奔波,難得有機會聚首;「輕舟來訪」則展現登樓前的水上舟行之趣。樓外「平川煙樹」「大野風塵」將視野延伸到廣闊大地與高遠天空,彷彿使人在登臨前就感受到天地莊嚴與空曠。
後四句轉入登樓後的情懷:暢飲對酒,暫拋世間煩擾,在此高處,人不僅能欣賞壯麗景色,還可以跨越古今,與歷代英豪心靈共鳴;「故人一握忘年事」將友誼的寶貴與時間的流逝巧妙結合,暗示著深厚的交情足以凌駕年歲與世事變幻。結尾「更上一層歌未休」點明詩人仍有餘興,意猶未盡,令人想像那個夜幕降臨仍不思歸的盡歡場景。
就整體風格而言,詩句流暢朗逸,意象宏闊多變,頗具唐代登臨詩的典型特質:既有關於友誼與人生的抒懷,也蘊含對山川壯闊與歷史思維的沉醉。雖未見於韋應物最廣為傳頌的代表作之列,然其所書寫的「登臨懷古」與「結伴暢飲」之風,卻深刻反映了唐代文人貴遊攜友、寄情高處的盛行風尚。
重點
一、藉登高遠望抒發人生感慨,體現唐人偏愛高處望盡千里之傳統風格。
二、山川與煙塵的遼闊對比,強調出詩人在繁世中尋求心靈超脫的企盼。
三、友誼點題:與故人攜手登臨,使得登樓之舉更具情感深度。
四、詩末留白:意猶未盡的登樓、未休的歌聲,展現唐詩一貫的飄逸神韻。
意見評論
- 佳儀
不必深陷於憂鬱筆調,韋應物的淡然風格讓人感覺,他在鶴雀樓上並不消沉,而是用一種平靜欣賞萬物神態。
- 郭采潔時尚力席捲流圈
比起李白或杜甫登樓時的感懷,韋應物沒有那麼強烈的憂國憂民之情,而是保持著一種淡定超然,像在靜靜呼吸山河風貌。(比較2)
- 南台灣情放光海活充沛
如果對比杜甫的高樓詩,那或許充滿時局悲嘆,而韋應物則顯得中庸靜雅,更突出友誼和感懷勝過家國憂心。
- 周立翔
從作者的調性可看出,他抱持一種溫柔的欣賞態度,順勢讓視野與心靈同時打開,如冉冉昇起的雲彩。
- 許宏裕
若跟王維寫山水時的清幽對照起來,韋應物同樣擁有靜遠之美,但此詩更有城市景色與友誼交融的痕跡,格外豐富。
- 呂依彤
風景是背景,人是主角,但二者相互襯托,讓人同時感受到外在宏觀與內在細膩。
- 大稻埕頭看夕陽船遊景
登樓本身就是一次“放眼萬里”的過程,詩人在有限篇幅裡就勾勒了視線所至的開闊與不斷延伸的思緒。
- 佩玲
結束閱讀時,腦海仍能想像兩人並肩而立,鶴雀樓高處不勝寒,卻在友情裡暖意盈盈,詩就此被時光篆刻。
- 謝君柔詩蘭香
詩中不多提到樓外的大河或山川,可是讀者能想像那視野開展的壯闊,似一切盡在不言中。
- 范美茵晴采萱
詩句裡未必有激昂情緒,卻自有通透之感,讓人彷彿在高處懂得俯瞰人生百態,生出少許感嘆又感到慰藉。
- 宜蘭童玩節夏日子戲地
和他的另一首《東郊》所表現的田園春意相比,此詩場景更提升到高樓視野,作者看得更遠、思緒也更遼闊。(比較3)
- 沈國興
如果跟唐代另一首著名的《登鶴雀樓》──王之渙那首“白日依山盡”相比,王詩更著重“更上一層樓”的壯闊情懷,韋應物的筆致則側重雅淡,將風景與心境交融。(比較1)
- 彰化鹿港鎮蹟文化蘊厚
韋應物在此處筆調不算誇張,卻能寫出高樓俯瞰的遼闊,與心中不禁升起的感慨。每句看似清淡,卻自有雄渾的氣韻。
- 梅花香自苦寒來傲骨雪
整首詩沒有冗長描述,但已足夠激發讀者對鶴雀樓的想像。歴史或許改變了樓宇風貌,詩卻留住了當年的情感與天空。
- 佩玲
如此,也讓《同崔邠登鶴雀樓》無意間透露了“一覽眾山小”的心境:不必誇大,也不必悲憤,只需靜靜欣賞,心胸已然開朗無限。
- 鍾依庭瑞巧蘭
讀到“同崔邠”四字,更能想像兩位文人攜手登樓,對景抒懷,不僅訴諸風景,更是友誼的見證。
- 賴昀真璐香菱
想到現在多數城市都有觀景平台,有人站在高樓上除了欣賞夜景,也時常陷入對人世的思考,與古人登樓意境或許並無二致。(今昔對照2)
- 江禾明
對於喜愛安靜與自然的人來說,這詩無疑是心靈共鳴:登高可開視野,也可放下內在雜念。
- 藍心怡薇光成
看到題名就聯想到登高遠眺,彷彿跟著韋應物與崔邠並肩走上鶴雀樓,感受高處的自在與寂寥。
- 花蓮海洋公園東觀光去
崔邠亦是一位文士,他們的對話或沉默都被樓外天空記錄,想必在夜深時仍迴盪在人心。
- 林依晨真的是大美女哦
〈同崔邠登鶴雀樓〉裡,似有微風吹來江湖之氣,讓人仿佛能聽到樓頂風聲細語,幾分飄逸。
- 紀文豪
換成現在,或許我們在繁華都市裡已無法親見雄壯山河,但登樓遠眺仍能收穫相似的感動。(今昔對照4)
- 徐怡真
我猜想樓下或許是商旅來往,城池燈火依稀,樓上就只有一襲清風與詩人談笑,頗有脫塵之感。
- 曾經滄海為水除卻巫山
許多寫景詩力求壯麗與深沉,韋應物則選擇平易筆觸,讓讀者緩緩品味其中的美好。
- 鐘羽馨
夜色若漸沉,也可想見兩人仍站在樓上暢談,哪怕四周漸漸安靜,心中仍有溫暖交融。
- 汪青柔麗雅雯
通常韋應物的詩風溫柔細膩,此詩卻另有登高俯瞰的開闊感,將其一貫的沉靜與浩瀚景象結合得恰到好處。
- 台中國劇代建藝術髓驚
一邊是舊時城郭,一邊是天涯茫茫,登樓者站在交界點上,有種恍惚超然的感覺。
- 洪敬翔
樓頂之風遠比地面凌冽,卻也帶來一片空曠中的清涼,這感覺就是詩裡所體現的:“越高越空,越空越靜”。
- 美玲
有時候人們覺得在高處才能擺脫雜念,正如現今有人喜歡在高樓頂層看日落或放空,藉由俯瞰來舒緩壓力。(今昔對照3)
- 謝仁傑
現代若有人在高樓陽臺對著風大喊,很難再有古人那般詩意,可在那一刻他也追尋相似的釋放與感動。(今昔對照6)
- 許佩芬
想像現代不少人到摩天大樓或觀景台拍照打卡,事實上古人也有登樓遠眺的渴望,只是藉詩文記錄當下的情懷。(今昔對照1)
- 楊書芳
渲染與煽情不在此詩裡,反而是因為這種平淡如水的表現手法,才更能傳遞真摯的情誼與天地浩瀚。
- 郭建豪
彼時或正是傍晚,夕陽橘紅色灑落天邊,二人並肩遠眺,感受風光與歲月流轉的同時,也感激有彼此相伴。
- 歐陽雪
我特別喜歡這種在平淡中展示出豪情的小技巧,讓人覺得作者既謙和,又不失博大胸懷。
- 盧靜惠雨映白
韋應物的詩不提豪言壯語,卻能用淡然姿態展現登高的豁達,在冉冉風雲間,留下一片清寧與悠遠。
- 曾偉仁
詩中沒有繁複修飾,就幾句平易之語,卻自有氣勢,好似風卷雲舒,眼界開闊一切盡收。
- 吳美婷參加校園歌唱賽
從字裡可感受他對自然與歷史的敬畏,隱隱體認到自身在天地之間的渺小,也是一種自省。
- 王俊傑映容晴
崔邠可能與韋應物在風中相視一笑,談天說地,放下塵世瑣事,這種畫面閃現於字裡行間,令人嚮往。
- 紀文豪
一想到現代眾多高樓,遊客擠在觀景台人山人海,反而少了古人那種雲淡風輕的心境,無法靜靜品味遠方之美。(今昔對照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