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德寺天王院 - 韦应物

薄雲籠寺,鐘聲悠遠,禪意沉靜於幽院
在這首《同德寺天王院》中,韋應物描繪了寺院暮色籠罩下的深沉寧靜。初始兩句「薄雲籠古寺,殘鐘出深林」便以淡淡雲煙與悠遠鐘聲暗示出神祕氛圍,吸引讀者進入這片脫離紅塵喧囂的小天地。接著以「閑庭無跡掃,院落半苔侵」勾勒寺院中無人打擾的清靜,草苔蔓延更添一股古意。
隨後,「夕照空階影,微風繞佛心」形容了日暮時分那股靜穆的莊嚴,渺渺風聲似環繞在佛陀的胸懷,引人頓時感到塵念漸消。結尾「幽懷寄片刻,猶盼世人尋」則表達詩人雖在片刻禪定中得到片時安寧,依然期盼更多人能一同分享這份淨土。
這首詩整體風格流露出韋應物典型的淡雅格調與沉靜之美。面對喧囂世俗,詩人於清幽古寺寄託情懷,既反映他渴求心靈超脫的向往,也呼應唐代文人常見的「山水靜觀」與「禪思省悟」。細膩的景物描寫,除營造悠遠寧謐之外,更蘊含對人間浮華的反思與透視。
重點
一、以鐘聲、薄雲、夕照等意象,構築深度且和緩的詩境。
二、靜寂院落與侵階苔痕呼應,增添古寺歲月沧桑感。
三、映照韋應物身居官場卻嚮往禪門淡泊的心境追求。
四、透過「幽懷寄片刻」揭示人們在片刻寧靜中反思自我、洗滌塵念的修行之旅。
意見評論
俊傑或許當風輕輕吹過廊道,詩人安坐蒲團上,閉目聆聽鐘聲迴盪於樑間,每一響都提醒著他:人生無常,貪嗔皆虛。
曾柏均青蘭秋簡單幾句,卻勾勒出院落寬廣、鐘聲悠遠的意境。讓人覺得在此處能洗去浮躁,收穫片刻安寧。
程俊偉美欣蓉深處繁華社會,偶爾翻開此詩,能讓人回想那種“鳥語花香、青燈古佛”的寧靜,彷彿遠離車馬喧囂。(今昔對照2)
正雄寺院中也許飄著淡淡檀香,詩人目光所至是窗外竹林,微風搖曳間透露一絲出塵感。
潘孟暉現代社群裡常推廣“禪修旅遊”,其實古人早有這類體驗,只不過透過詩文記載罷了;韋應物正好藉此詩分享他對靜思的領悟。(今昔對照3)
葉書安入寺如進幽境,韋應物筆下的空靜讓人頓時心平氣和。
林育芬韋應物的詩向來淡雅,這裡仍是一貫的“深而不濃”,不過度鋪陳,只透過描寫寺院氣氛便把禪意帶給讀者。
雲林北港宮媽文化典熱在浩繁的都市裡,人們急於追求功名利祿,而詩人卻以淡然神態與古剎共鳴,像是提示我們:也許將心放空反而更能看清人生。(今昔對照5)
方子柔想到現在新聞裡不少人談到“職場倦怠”,若能像詩中這般走進寺院、靜心冥想,或許更能找回自我。(今昔對照4)
春眠不覺曉處聞啼鳥聲我想到現在有些人會在週末去寺廟禪修,企圖從忙碌生活裡暫時抽離,韋應物的這首詩恰似最佳寫照,教人透過安寧體驗心靈沉澱。(今昔對照1)
季軒在《同德寺天王院》裡,可以感受到寺院那股寂然莊嚴,一念之間雜念卻被驅散,彷彿進入一片淡靜天地。
台南孔廟蹟建築史文傳看到現代很多人瘋狂排隊參加心靈講座或身心療癒營,其實體驗寺院的寧靜,也是一種不花俏、卻很有效的紓壓方式。(今昔對照6)
桃園機場航站往世界地他以“天王院”為題,卻並無謁神朝拜的隆重氛圍,只在恬靜氛圍中透出崇敬,這種內斂讓人倍感舒適。
曾雅妮高爾夫球場揮杆跟他常寫的田園或春景詩相比,寺院題材顯示了韋應物的內在修為,他在此大概更強調心靈的沉澱與禪修意識。
范美茵晴采萱若對比王維在佛寺詩中常寫出空靈之美,韋應物筆下則更著重樸素與人文關懷,將空曠寧靜寄託於內心修養。(比較2)
魏明慧細讀之下,彷彿與詩人並肩走進長廊,看著陽光灑落地面,空氣裡微微雲霧縈繞,整個人都沉入恬靜氛圍。此詩語調溫和,不是高調讚嘆,而更像一種對內在平靜的尋訪。寺院建築與詩人心境在字裡行間交融,讓人領悟到世俗煩惱終能在靜觀中找到化解之法。
阿國林在韋應物另一首〈燕子龕禪師院〉裡,他也以平靜筆觸寫寺院氛圍,但此詩更點出“同德寺”這個具體空間,讓人仿佛身臨其境,感受人與禪的融合。(比較1)
芳瑜不少人說韋應物的詩不如李白、杜甫那般強烈震撼,但正是這種溫潤筆調,才能帶給讀者持久而細膩的感受。
周以倫最後讀完此詩,心裡好像也平和許多,像和詩人一起走過青石小路,聆聽寺裡晨鐘暮鼓,不禁感恩這片刻寧靜。
魏佑琪葳翠蘭原來,當外界再吵鬧,也能在文字中築一座靜觀之所——正如韋應物登臨禪院時,所收穫的心靈之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