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囪清掃童(純真)」※ 孩子的純真夢與社會漆黑現實之對照 ※ 經典名詩

The Chimney Sweeper (Innocence)

The Chimney Sweeper (Innocence) - William Blake

煙囪清掃童(純真) - 威廉・布萊克

童稚無邪與社會幽暗的纏繞之歌

When my mother died I was very young,
在我母親過世時,我年紀還非常小,
And my father sold me while yet my tongue
我父親就在我幾乎尚未能順暢言語時,將我賣掉,
Could scarcely cry 'weep! 'weep! 'weep! 'weep!
我只會微弱地喊著「哭呀!哭呀!哭呀!哭呀!」
So your chimneys I sweep & in soot I sleep.
於是我替你們清掃煙囪,並在煤灰裡安睡。
There's little Tom Dacre, who cried when his head,
瞧那個名叫湯姆・戴克的小子,當別人剃去他的頭髮時,
That curl'd like a lamb's back, was shav'd, so I said,
他大哭不止,因他捲曲的髮絲就像羊毛般,但我對他說,
"Hush, Tom! never mind it, for when your head's bare,
「別哭,湯姆!別太在意,因為當你的頭是光光的時候,
You know that the soot cannot spoil your white hair."
你就不用擔心煤灰弄髒你的白髮了。」
And so he was quiet, & that very night,
於是他就安靜下來了;那天夜裡,
As Tom was a-sleeping he had such a sight,
湯姆在睡夢中見到奇異景象,
That thousands of sweepers, Dick, Joe, Ned, & Jack,
成千上萬的煙囪童 —— 迪克、喬、奈德、傑克等 ——
Were all of them lock'd up in coffins of black,
他們全都被鎖在黑色棺木裡,
And by came an Angel who had a bright key,
然後出現了一位天使,帶著一把閃耀的鑰匙,
And he open'd the coffins & set them all free;
他開啟了棺木,釋放了這些孩子,
Then down a green plain leaping, laughing, they run,
接著他們在綠油油的平原上跳躍、歡笑、奔跑,
And wash in a river and shine in the Sun.
在河中洗淨身體,在陽光下閃耀發亮。
Then naked & white, all their bags left behind,
然後他們赤身白體,拋下沉重的袋囊,
They rise upon clouds and sport in the wind;
踏上雲端,在風中歡愉嬉戲;
And the Angel told Tom, if he'd be a good boy,
天使告訴湯姆,若他是一個乖孩子,
He'd have God for his father & never want joy.
上帝將會成為他的父親,使他不再缺乏歡樂。
And so Tom awoke; and we rose in the dark
於是湯姆醒來;我們在黑暗中起身,
And got with our bags & our brushes to work.
拿著袋子與刷子開始工作。
Tho' the morning was cold, Tom was happy & warm;
儘管清晨寒冷,湯姆的心卻溫暖且快樂,
So if all do their duty, they need not fear harm.
只要大家盡好本分,就不用懼怕任何傷害。

《煙囪清掃童(純真)》(The Chimney Sweeper)節選自威廉・布萊克《純真之歌》(Songs of Innocence),透過孩童的口吻描繪了當時英國社會讓兒童做為煙囪清掃工的殘酷情景。詩人聚焦於「母親亡故、父親賣子」等悲苦身世,以孩子天真的盼望與單純信仰,映射出「純真」在骯髒現實裡的閃亮對照。

詩中「湯姆・戴克」因理髮頭被剃而難過,但敘事者以安慰方式告訴他:既然沒有頭髮,煤灰就不會弄髒;這種看似「樂觀」的解釋,實際上更衝擊讀者,暗示兒童被迫接受苛酷環境下,依舊保有童稚般的解釋與信念。隨後的夢境段落,天使出現並用鑰匙釋放孩子們,讓他們在陽光與綠野裡奔跑、洗淨;是布萊克典型「純真世界」的象徵:一種脫離現實壓迫、返歸神聖與自由的慰藉。

然而,夢醒後的孩子們仍要在「灰暗清晨」裡拎著工具上工,呼應社會真實的冷酷。詩末一句「若盡好本分,就不用害怕傷害」看似給予希望,卻隱含布萊克對教會與社會麻木不仁的批判。那句話不僅說明孩子們被灌輸的順從與聽命思想,也顯示當時社會多將貧困視為「命運或道德」問題,藉此合理化童工制度。

綜觀全詩,《煙囪清掃童(純真)》透過簡潔、口語化的行文,展現孩童特有的自我安慰與夢想空間,並形成了「明亮童心」對照「漆黑工作」的強烈矛盾。這一批評與同情並存的創作語調,是布萊克《純真之歌》與《經驗之歌》一貫的風格:透過童稚視角探討真實社會壓迫,凸顯無辜兒童作為賺錢工具的悲劇,而理想的純真卻在此壓迫下綻放出彌足珍貴的光。

重點

• 詩出自《純真之歌》,強調兒童視角下的剝削童工現況。
• 「剃髮、煤灰」等象徵兒童在骯髒危險環境裡的被迫屈從。
• 夢境中的天使與綠野象徵在信仰與純真中尋得短暫自由。
• 最後「盡好本分」隱含社會對童工的麻痺與教會的冷漠。
• 既是對童稚純真與希望的讚頌,更是對階級壓迫的強烈批判。

意見評論
  • 綠島日溫泉海獄潛水去

    若將之對照《A Poison Tree》,後者寫潛藏恨意的毒果,這首詩則揭示被社會結構壓迫的純真心靈,兩者同樣刻劃人性黑暗面。

  • 周以倫

    與《The Lamb》那種溫柔恬靜相較,《The Chimney Sweeper (Innocence)》在天真外表下早已藏著痛苦,讓讀者心裡五味雜陳。

  • 子豪

    閱讀時也不免想到布雷克的《The Tyger》,一邊是野性火焰,一邊是童工悲歌,展現他對人性和社會的不斷探問。

  • 鍾依庭瑞巧蘭

    疫情讓經濟下滑,很多家庭陷入困境,不禁聯想到詩中小小掃煙囪工人被迫自立,生命的重量遠超過他們能負荷。

  • 曾雅茹涵秋陽

    讀起來讓我想起《London》裡對城市陰暗面的描繪,但這裡焦點放在孩子身上,更柔軟卻更具衝擊力。

  • 歐陽雪

    和雪萊或濟慈的浪漫詩不同,布雷克在這首裡更貼近社會底層議題,以孩子的稚嫩與辛酸喚醒人心,打破了對浪漫主義詩歌的刻板印象。

  • 綠島日溫泉海獄潛水去

    有社福團體統計近年街頭乞討兒童比例上升,仿佛詩中孩子仍在城市角落受壓榨,讓人深刻體會布雷克當時的控訴並未過時。

  • 黃怡君

    最近看新聞發現童工或弱勢少年的處境仍然堪憂,讀到《The Chimney Sweeper (Innocence)》裡那些孩子無助的呼喊,格外讓人心痛。

  • 王小明非常可愛好孩子

    如果和布雷克另一首《The Chimney Sweeper (Experience)》相比,這裡仍保有些許天真與希望,而經驗版本更沈重、直指社會黑暗。

  • 溫心柔雅蘭琴

    近來不少NGO呼籲禁止過度勞動,這和詩裡暗示的童工悲劇如出一轍,現實似乎比文學還殘酷。

  • 方元晟

    有時走在大街上,看到流浪孩童守在街燈旁,那種辛酸景象就讓我想起詩中“黑色煙囪”意象,一切未曾真正消失。

分享
喔!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
提供語言版本
推薦影片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