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所作之詩(LINES WRITTEN IN EARLY SPRING)」※ 花叢鳥語間的沉思:自然歡愉與人類社會的對照 ※ 經典名詩

Lines Written in Early Spring

Lines Written in Early Spring - William Wordsworth

早春所作之詩(Lines Written in Early Spring) - 威廉・華茲華斯 (William Wordsworth)

在早春微光下的沈思:自然與人間不協的感懷

I heard a thousand blended notes,
我聽見千般交織的音符,
While in a grove I sate reclined,
倚坐於林間時,
In that sweet mood when pleasant thoughts
心中盪著愉悅思緒的溫柔狀態,
Bring sad thoughts to the mind.
卻也同時牽引些許憂思浮現。
To her fair works did Nature link
大自然以其美好造物,
The human soul that through me ran;
將我深處的人性靈魂聯繫;
And much it grieved my heart to think
然而,一想到下述之事,我的心不勝悲傷:
What man has made of man.
人類究竟把自身淪為了什麼?
Through primrose tufts, in that sweet bower,
看那黃英叢生的花叢,於林間雅處,
The periwinkle trail'd its wreaths;
長春花纏繞著優雅花環;
And 'tis my faith that every flower
而我篤信,每一朵花、
Enjoys the air it breathes.
都享受著自己所呼吸的空氣。
The birds around me hopp'd and play'd,
身邊的小鳥雀躍嬉戲,
Their thoughts I cannot measure:—
我無法衡量它們的念頭:——
But the least motion which they made
但只要它們略有動作,
It seem'd a thrill of pleasure.
都顯示一絲歡悅的震顫。
The budding twigs spread out their fan,
枝條上抽芽,猶如撐開小小的綠色扇面,
To catch the breezy air;
迎接和煦春風;
And I must think, do all I can,
而我不禁思忖,竭盡所能,
That there was pleasure there.
它們也在這晨風裡收穫了樂趣。
If this belief from heaven be sent,
若這般信念乃自天國所降,
If such be Nature's holy plan,
若這正是大自然神聖的安排,
Have I not reason to lament
那我是否有理由哀嘆,
What man has made of man?
人類究竟把自身淪為了什麼?

《早春所作之詩》(Lines Written in Early Spring)是威廉・華茲華斯短小但含義深遠的詩歌。詩中,詩人坐在林間,耳聽鳥語、目睹花草萌動,感受到大自然蘊含的欣欣向榮與純粹之樂。然而,在這平靜且美好的氛圍中,詩人不禁生出一絲「憂思」:人類為何無法像自然般純美無瑕?何以在人類社會裡,「人之所為」往往背離天性與善美?

詩裡暗藏了浪漫主義的核心質疑:自然的種種跡象都顯示出和諧與歡欣,但人類卻因自利或衝突,偏離了「大自然的神聖計畫」。華茲華斯終歸不明白「人怎會將自己作成這般模樣」,深感「有理由悲嘆」。

整首詩幾乎以緩慢、柔和的節奏來刻畫林間花鳥的動態,突顯詩人對「自然會自主歡愉」的笃信。鳥兒跳躍、花草在風裡搖曳,皆顯出生命原初的「快樂」。同時,他將這種自然樂趣與人類社會的複雜交相對照,形成一種鮮明反差:自然向上舒展,而人類卻往往走向自我囚禁或互相傷害。

此詩是浪漫主義典範作品:既有對自然美好的禮讚,也有對人性異化的批評。而「人把自己變成什麼?」的詰問,不只反映當時社會(工業革命前後)的動盪,也隱含對現代世界的預兆式反思。針對「偏離自然」所引發的人文危機,華茲華斯透過詩把它升華成永恆議題,讓讀者在美好花鳥映照的同時,也承受一道深沈的追問。

重點

• 詩人沉浸於林間景緻,聆聽鳥鳴、觀花草,獲得平靜與歡愉。
• 簡短卻深刻:讚頌自然的同時,哀嘆人類社會失去與自然的合拍。
• 「What man has made of man」成為核心質疑:人為的錯誤偏離天性。
• 自然中小動靜都透露「喜悅」意象,對比人類文明的衝突與不和諧。
• 反映浪漫主義對「自然為師、反思人性墮落」的共通理想。

意見評論
  • 基隆廟口市海鮮吃聲遠

    讀到那些優美景象,我想起都市裡加速擴張,高樓與車流正在吞噬綠地,就像詩人擔憂人性在發展中慢慢喪失了最真誠的部分。

  • 亭君

    若拿來和柯勒律治的〈Frost at Midnight〉對比,柯勒律治更著力於夜之寧靜,這裡則是春日早晨的盎然生機,兩首都流溢浪漫派對自然的精妙情感。

  • 簡君莉

    每次讀到他提及鳥兒與花朵時,都覺得彷彿瞬間脫離了都市混亂,整顆心跟著野外風光振奮起來。

  • 大華

    相信在疫情尚未完全消退的現今,我們也需要如詩中一般返歸自然,重新感受純淨與療癒。

  • 正雄

    他把清晨林間的感動寫成一句句溫柔句子,好像從紙上飄落到土地裡,長成一簇簇的綠意。

  • 春眠不覺曉處聞啼鳥聲

    詩中偶爾流露微微的淡傷,像在質疑人是否辜負了大地賜予的這片美好。

  • 宜君

    連日來看到國際新聞鬧得人心惶惶,回過頭再看詩裡那種靜靜讚頌自然的氛圍,更讓人嚮往一個遠離紛擾、純真的世界。

  • 家慧

    作者以簡潔文字勾勒鳥鳴與花影,卻能讓人觸摸到呼吸間的草木香氣,浪漫派的力量就在這些細微之處。

  • 小紅豆

    和〈The World Is Too Much with Us〉那份對物質社會的指責相比,這裡語調更為柔和卻也隱藏憂傷,似在低聲提醒:別讓美好的春天只成過眼雲煙。

  • 高美玲

    看到很多環境報告警示野生動物棲息地急遽縮減,真希望人們能像華茲華斯般敬畏自然,別讓詩裡那個早春畫面成追憶。

  • 胡佩慈

    若對照他在〈Tintern Abbey〉裡的深沉思索,這裡顯得更輕盈,但同樣保有對人生與環境的省思:我們是否已遺失孩童般的純粹目光?

  • 傅珊彤黛淇琳

    和拜倫的火熱激揚相比,華茲華斯在此詩更如一陣和煦春風,不疾不徐卻能滲透人心,洗滌塵囂。

  • 志龍

    華茲華斯總能把最尋常的景色化成詩意盛宴,這裡更見他對田野、樹林和自我心靈的貼合。

  • 鄭凱文

    短短幾行字,卻涵蓋作者對春天的欣喜和人類隔閡之愴然,讓人像泡在溫泉裡忽又被清冷山風掃過。

  • 宜蘭童玩節夏日子戲地

    華茲華斯對大自然向來抱持深刻的依戀,這首卻刻意提到「憂愁」,頗顯作者內心那股矛盾:歡欣之餘也對人類狀態抱持隱憂。

  • 陳小美

    閱讀時,我腦海就浮現柔光灑落在嫩草上的場景,鳥兒在枝頭上細語,看著世界甦醒,讓人心裡也跟著蘇醒。

  • 徐怡真

    最後閉上書頁,腦海還停留在那乍暖還寒的林間,耳裡彷彿響起鳥兒的低吟,也許這正是華茲華斯留給每個讀者最浪漫的餘韻。

  • 陳志明的夢想家族團隊

    若和他在〈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同樣抒發對自然的熱愛,不同之處是這裡多了對人性與社會的輕聲感嘆,像一則溫柔敲醒的訊息。

  • 南投日月潭風美遊賞月

    最近很多人追求極簡生活,或想辦公室設計貼近自然,其實就是想找回那份「早春林間」的無負擔狀態,和詩中對自然的嚮往異曲同工。

  • 東台灣東谷壯山河光限

    在資訊爆炸的今天,我們何其需要詩裡的那片春光,讓複雜思緒得以暫緩,回到最初的自然之美。

  • 歐陽雪

    讀著「Lines Written in Early Spring」時,心裡那份沈悶就被輕快的春風吹散,彷彿聽得見大自然脈動。

  • 王小明非常可愛好孩子

    詩裡細膩描繪了早春時節的生機,讓人如置身潺潺小溪邊,感受花草之復甦。

  • 歐陽雪

    有人批評浪漫主義過於理想化,但像這首就真切地點出人與自然的互動,並不純粹是享樂,也包含了憂思與對未來的警醒。

  • 嘉義阿里山出雲海步呼

    詩裡花與草的細節描繪,讓人真切感到春天不只是一個季節,更是一種生命甦醒的強烈暗示。

分享
喔!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
提供語言版本
推薦影片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