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者(IL PENSEROSO)」※ 夜色中的沉思:冥想之美與靈魂的幽深之旅 ※ 經典名詩

Il Penseroso

Il Penseroso - John Milton

憂鬱者(Il Penseroso) - 約翰・彌爾頓

靜夜沉思:內省的幽深與藝術的孤美

Hence vain deluding Joys,
離去吧,空虛誘惑的歡愉,
The brood of Folly without father bred!
由愚蠢所孵化,卻無所本源的族群!
How little you bested
你們又能帶來多少收益?
Or fill the fixed mind with all your toys;
所謂玩物,又如何能充盈一顆堅定的心;
Dwell in some idle brain,
去尋覓某處閒散心靈駐足吧,
And fancies fond with gaudy shapes possess,
讓那浮華的形象依附於愚拙幻想,
As thick and numberless
如同繁密無數的
As the gay motes that people the sun-beams,
陽光中跳耀的塵埃,
Or likest hovering dreams,
或宛若漂浮不定的夢境,
The fickle pensioners of Morpheus' train.
那墨菲斯眾從者的變幻無常來客。
But hail, thou goddess sage and holy,
然而,我在此致意,睿智而神聖的女神,
Hail, divinest Melancholy,
向你致敬,至高神聖的「憂鬱」,
Whose saintly visage is too bright
你那如聖者般的面容,過於光耀,
To hit the sense of human sight,
使凡人難以正視,
And therefore to our weaker view
也因此,你隱於我們微弱的視線之外,
O'erlaid with black, staid Wisdom's hue;
猶以暗色籠罩,乃是深沈智慧之象徵;
Black, but such as in esteem
黑色,卻深具尊榮與思辯,
Prince Memnon's sister might beseem,
猶如邁姆農王之妹所披戴的尊貴黑衣,
Or that starred Ethiop queen that strove
或像那滿布星光的衣飾,使衣索比亞的女王試圖
To set her beauty's praise above
將其美貌的讚頌推往至高,
The Sea Nymphs, and their powers offended.
而觸怒了海中仙女與其神力。

《憂鬱者(Il Penseroso)》與《歡愉者(L'Allegro)》同為約翰・彌爾頓早期經典的對照詩。倘若〈歡愉者〉著重於白日的熱鬧、歡笑與社交之樂,那麼〈憂鬱者〉則彰顯了夜晚的靜謐、沉思與內省之美。在此詩中,詩人揮別「空虛且煩亂的歡愉」,轉而向「神聖與深沈的憂鬱」致敬。

詩的開頭即將「歡愉」驅逐,象徵作者自願離開外在的喧囂,進入內心的深層世界。這種「憂鬱」並非指痛苦或陰鬱,而更近似於「嚴肅的靈思」:它邀請人們以理性、藝術與宗教情懷,去探索更高層次的存在。彌爾頓借用古典神話與聖經意象(如墨菲斯、衣索比亞女王、聖者般的神光等),營造出夜晚幽暗卻莊嚴的氣氛,強調寧靜與沉思的價值。

整首詩也運用了豐富的自然景象與微妙的聲響:夜鴉低鳴、暗色的林木、微光之月,皆渲染出沉靜與莊重的氛圍。彌爾頓期待讀者能在這種「黑色的光芒」中,體悟一種超越世俗喧譁的靈性深度。對他而言,這樣的「憂鬱」其實是和智慧、哲思、靈感緊密結合的狀態,遠勝於單純的歡樂。

值得注意的是,〈歡愉者〉與〈憂鬱者〉在結構與文字風格上相似:同樣使用流暢的韻律、古典典故與想像力豐富的譬喻。不過,〈憂鬱者〉的調性更趨向緩慢與低沉,以暗色基調呼應沉思的主題。這兩首詩實為一體兩面,展現彌爾頓對人類情感光譜的全面探索:白日的社交與陽光,與夜晚的私密與黑暗,都是人生不可或缺的兩股力量。

在詩末,彌爾頓將「深沈的憂鬱」昇華為神聖經驗的一部分:當人遠離世俗煩擾,回歸夜晚與自我時,才能聆聽靈魂更高層次的呼喚,領受藝術與宗教的啟示。這也暗示出他所堅持的「嚴肅冥想」或「神聖默觀」在創作與信仰上的功能。對讀者而言,〈憂鬱者〉提示了另一條情感與精神之路:適度地遠離喧囂、擁抱夜色與安靜,或許就是尋回自我、開啟哲思與靈感的契機。

重點

• 與《歡愉者(L'Allegro)》成對照:前者頌揚明亮歡笑,此作則禮讚幽深沉思。
• 「憂鬱」並非憂鬱症式的悲慟,而是嚴肅、沉穩的靈性生活方式。
• 詩中大量運用夜晚自然景象與神話典故,營造莊嚴而靜謐的氛圍。
• 彌爾頓展現了對人性情感的完整思索:歡與憂、動與靜、外向與內向的平衡。
• 詩末點出「沉思」不僅是個人情感,也具備藝術與宗教啟示價值,帶領人更貼近真理。

意見評論
  • 一葉落知道秋莫忘故人

    如果跟〈L'Allegro〉連續品味,會發現米爾頓精心對照“歡樂”與“沈思”的兩面,也展示詩人對人性完整面的關注。

  • 綠島日溫泉海獄潛水去

    相比《失樂園》的磅礴宗教氣息,這首顯得親切而個人化,好像夜色裡的獨白。

  • 曾俊偉

    常看到新聞報導社會忙於物質追逐,〈Il Penseroso〉在提醒我們,夜色與沈思同樣能帶來不可或缺的內在滋養。

  • 簡婷婷備出發去旅行囉

    跟他在《Paradise Regain’d》刻劃耶穌試探的場景相比,〈Il Penseroso〉少了宗教的衝突戲碼,多了一種靜觀人生的雋永。

  • 苗栗客家化區驗多元俗

    讀到他提及神話與宗教意象,卻沒用宏大口吻,而是以夜的溫柔氛圍來渲染,特別有意境。

  • 胡志誠

    整首詩讓我想起夜班工作者或是深夜時才有靈感的藝術家,越是靜謐,越能洞察自我。

  • 龔雨欣

    詩中提到宮殿、古典音樂,也像現代人去看深夜音樂會一樣,在幽暗中找到心靈共鳴。

  • 謝旭庭

    最愛它描繪夜的神秘,同時蘊含文藝復興時對古典美學的追求,看似靜謐卻暗藏深度。

  • 慧君

    疫情過後,人們忙著補足失去的娛樂,卻鮮少騰出時間沈澱,讀〈Il Penseroso〉時或可重新找回心靈的節奏。

  • 小紅豆

    在漫天星斗下放空想像,和詩中描繪的氛圍好契合,讓人想暫時離開喧囂城市,投入夜的懷抱。

  • 紀文豪

    有時候,現代人講求刺激與速度,此詩卻像一杯醇酒,要你放慢腳步細細品嘗那股微醺寧靜。

  • 魏佑琪葳翠蘭

    詩中的景象彷彿輕抚心靈,讓人沉澱在月光下,與內心對話。

  • 何彥勳

    最近各地吹起極簡風,似乎與詩裡的寧靜美學互相呼應,刪繁就簡,給心靈留白。

  • 鍾依庭瑞巧蘭

    與〈Lycidas〉的哀悼主題不同,這裡並非弔亡,而是透過獨處與黑夜,激發對人生的幽深感悟。

  • 小明

    讀〈Il Penseroso〉,感覺夜色籠罩四周,帶來一種安靜卻又高遠的沉思。

  • 高雄港南臺灣交通樞紐

    夜晚並非可怕或消極,而是豐富思想的溫床,正如米爾頓在這裡構築出的沉思世界。

  • 王子洋

    文字裡有種神秘的優雅,讀來像輕柔的琴聲,在漆黑的背景中勾畫出微光。

  • 蔡依林唱跳魅力四射棒

    與米爾頓的〈L'Allegro〉相比,前者快樂歡騰,後者則帶著幽靜沉穩,兩者像白天與黑夜的互補。

  • 柯曜任

    有人說現代人“失去夜晚”,因為城市燈火太耀眼,其實更顯得此詩中的夜色格外珍貴。

  • 大稻埕頭看夕陽船遊景

    最近社群平台上爭議不少,讀此詩時覺得遠離紛擾,彷彿在寂靜中找到放鬆的空間。

  • 曾芷瑜

    若把它和安德魯·馬維爾〈To His Coy Mistress〉並列,馬維爾急促地訴說時光短暫,而米爾頓在此詩裡則慢條斯理地沉入黑夜裡沉澱,兩者風格迥異。

  • 蔣宜靜芳詩蘭

    短暫翻閱就能感到整個人慢下來,感受那微涼的夜風吹拂,與自我相處。

分享
喔!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
提供語言版本
推薦影片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