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婚别 - 杜甫

征夫遠戍與新婚離愁的悲慟吟唱
《新婚別》是杜甫著名的“三別”之一(另有《無家別》《垂老別》),全詩透過新婚夫婦被迫分離的場景,映照出安史之亂時期兵役繁重、生死莫測的時代悲劇。首句「兔絲附蓬麻,引蔓固不長」以脆弱的植物隱喻新婚關係的不堅定:在亂世中,夫妻之情猶如兔絲攀附,難以長久維繫。第二句「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直言在兵荒馬亂之下,將女兒嫁給遠戍的軍人,竟比流落街頭還要悲涼。
中段「結髮為夫妻,恩愛兩不疑」呼應古人傳統:夫妻自初結髮起,理應生死相依。但實際卻是「誰家見壯士,灑淚交顏頤」—家中壯士披甲遠征,生離死別的苦痛令丈夫、妻子同時淚下。詩中並進一步渲染征途之苦:「狐裘不暖錦衾薄,況乃其時唯苦雪?」在寒冷天候下,御寒衣物都感不足,可想而知戰地生存的艱難。
「死生茫茫兩不知,一旦相逢即相別」將命運的無常推向極致:即使僥倖重逢,也可能匆匆又別。再加上「君看鏡裡形容改,又恐時來鬢如絲」,顯示時光流逝與未來難測,人在動盪歲月中往往等到鬢髮漸白,仍不見丈夫歸來。最後幾句透露出既無奈又期望的心境:「願作一段緣,不作他鄉客」,但戰爭不息、歸期無日,只能渴望營中或朝廷終有一線恩澤。
這首詩在寫法上屬於古體,沒有嚴格的句式對仗,但情感、景況的層層推進卻十分自然,將夫妻間的恩愛、軍旅生活的嚴酷,與對未來的杳無所知交織在一起。杜甫透過一個新婚家庭的悲歌,折射出戰亂時期千百個家庭的共同命運。相對於他其它篇章中對社會苦難的宏觀描述,《新婚別》更顯個人化,通過刻畫新婚夫婦的細膩對話與內心悲痛,讓讀者在私情之中感受到深切的社會之痛。
放眼歷史,“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一語已成為對亂世婚姻命運的傳神寫照:即便有深情與期待,在兵戈歲月裡仍顯脆弱。杜甫藉此道盡憂國憂民的胸懷,表達對當時動盪的慨歎,也批判了長年戰爭帶給百姓家庭的剝奪與破碎。整首詩感情真摯淒婉,千百年來被廣泛傳誦,成為古代文學中關於「離別」與「戰爭」的典型代表作之一。
重點
在風雨飄搖的亂世裡,新婚夫婦的離別尤顯悲痛,詩人以具體的征途之苦與難期的歸宿,呼應千百家庭的生離死別;整首作品蘊含了深刻的家國之痛與對亂世無奈的憐憫。
意見評論
- 大稻埕頭看夕陽船遊景
「新婚別」蘊含著刀劍寒光下的悲劇,讓人讀來心酸不已。
- 南台灣情放光海活充沛
每次讀到「新婚別」都被那對年輕夫妻的淚痕與不甘所震撼。杜甫一向憂國憂民,他用最樸實的筆觸描摹小人物在戰亂中的生活切面,將他們面臨的殘酷現實在詩中呈現得淋漓盡致。戰火驅迫下的新婚別,憑添一股難以名狀的淒涼,同時也體現詩人對此的無比痛心與同情。
- 卓建平
詩中刻畫了新婚夫婦卻被戰事迫使分離的殘酷現實,杜甫透過淒涼的筆調訴說時代苦難。讀來彷彿看見他們剛締結終身卻已經走向生離死別的路途,讓人心疼又無奈。
- 高佩蓉子筠柔
在這首詩裡,杜甫不只寫下愛情的無奈,更隱藏著對百姓身不由己的悲憫,整個故事背後是一幅動盪時局的寫照。那種「剛成家就要背井離鄉」的悲慘命運,深深觸動人心。
- 芳瑜
通過這首詩,能深刻體會唐代頻仍戰事對平民生活的摧殘。一對尚未享受多少新婚喜悅的夫妻,就被迫走向戰爭與流離的結局。杜甫將這種殘酷遭遇拉近讀者眼前,讓我們不僅看見亂世的紛擾,更聽到新婚夫妻黯然神傷的心碎聲。詩人用真摯且沉痛的語調,譴責了這一切不公,讓人讀後不禁掩卷長嘆。
- 莊嘉雯
杜甫把夫妻離別的痛苦寫得淒切,短短詩句卻令人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