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凭箜篌引 - 李贺

妙絃驚鳴,幻境與天象共舞
《李憑箜篌引》是李賀的名篇,借「李憑」彈奏箜篌的場景,營造出一幕神怪幻麗的敘事。詩歌開頭以「吳絲蜀桐」奠定樂器的華美格調,並以「空山凝雲」描繪出蒼茫淒迷的山色背景。及至第二聯「江娥啼竹素女愁」,人物形象和神話色彩登場,讓整個畫面充滿飄渺超現實感。接著又引入「女媧煉石補天處」與「石破天驚逗秋雨」,顯現詩人對上古傳說的想像力:從補天神話到天搖地動的震撼場景,都為李憑的箜篌之音增添了穿越古今、震動天地的氣勢。
在詩中,李賀運用想像奇幻的神話元素,如女媧、神妾、老魚、寒兔等,塑造超脫凡俗的音樂境界,同時也滲入「吳質不眠倚桂樹」等典故,把聽眾的感受推向更幽遠的空間。整首詩結構緊湊,色彩濃烈,藉助比喻與夸張,製造了強烈的視覺衝擊和聽覺想像。
從內容上看,《李憑箜篌引》將樂曲奏響的場景與神話傳說巧妙結合,傳達出李賀對奇異世界與古老傳說的痴迷,也透露了他作品中常見的「瑰麗奇崛」風格。當時的箜篌是一種並不常見的樂器,詩人將它與各種神鬼意象相互糅合,意在表現出音樂所具備的巨大感召力,足以連結天地、通達人神之間的界限。
此詩出現了「女媧補天」、「夢入神山」等神話意象,也隱隱展現了李賀善於採用稀奇古怪但充滿藝術張力的語彙,使整首詩張力十足,既有瑰麗想像又具史詩般的回響。它深刻體現了唐代詩歌對「奇」與「美」的熱烈追求,同時滿足讀者對超自然事物的嚮往。
對後世讀者來說,《李憑箜篌引》既是一首展現李賀獨特才華的奇麗篇章,也是回味唐代文學浪漫風尚的重要作品。從詩意中可見詩人在華美辭藻與神話敘事之間游刃有餘,別出心裁地揉合樂曲、自然景觀與神話傳說,帶給人強烈的審美衝擊和難以言喻的神祕感。
重點
一、運用神話與幻象,擴大詩歌想像空間。
二、箜篌之音象徵對天地與人神溝通的渴望。
三、濃烈的色彩與奇幻辭藻彰顯李賀瑰麗獨特的文風。
四、唐代浪漫主義風氣在本詩中展現淋漓,成為後世推崇的藝術典範。
意見評論
- 蔡佩真雅竹鳳
最近看新聞說有前衛音樂家在廢墟裡開演奏會,讓我聯想到這首〈李憑箜篌引〉。詩中那種神祕莊嚴與誇張怪誕的視覺感,似乎與現代實驗音樂頗能呼應。
- 蘇麗華
李賀筆下的飄渺感讓人上癮,似乎一旦深入,便很難抽離他所鋪陳的氛圍。
- 王俊傑映容晴
若和他另一首〈南園〉相比,那邊的景緻較為哀婉,人情融於景;這裡則更多奇麗與幻象,把音樂神化,營造出震撼人心的氛圍。
- 舉頭望明月頭思故鄉在
最近看音樂祭的表演影片,不禁想起〈李憑箜篌引〉。那雷動的鼓聲與絢爛燈效,仿佛也能化成詩中「天上諸神齊聚」的場景,令觀者既敬畏又狂喜。
- 佩玲
李賀與李白的氣質完全不同:李白更多的是豪放飄逸,而李賀則鑿開幽暗的縫隙,讓人窺見冷月下的怪誕。
- 方子柔
前陣子有人在社群上分享融合電子音樂與古箏的演出,讓我想到這首詩的氣質:中西混搭、古今交融,散發獨特怪異美感。也許李賀若身處現代,也會以相近的方式表現箜篌之奇響。
- 章炳維柔惠欣
箜篌聲猶如直探冥界,既誘惑又叫人心顫,這或許是李賀的筆墨魅力所在。
- 一葉落知道秋莫忘故人
詩篇不長,卻如同一場迷幻的歌舞劇,裡頭的角色、燈光與配樂都在腦海中呼之欲出。
- 高以翔永活在我們心中
當代流行舞台劇常融入震撼音樂與綺麗布景,正像李賀在詩中呈現的強烈戲劇張力,一下子把讀者拽入幽冥般的情境。
- 柯曜任
若將〈李憑箜篌引〉與杜甫的詩作相比,杜甫常關懷家國,李賀卻偏愛一種靈異荒涼的氛圍,音樂彷彿從九泉升起。
- 北台灣光越來越多好好
李賀常被稱為「詩鬼」,在這首詩裡尤其展現了他獨到的審美,甚至能讓人讀到一種毛骨悚然的美。
- 邱建華薇若真
也許現代人未必懂箜篌的聲響,但從這首詩,我們也能感受到藝術的震撼力不分古今。就像今天我們會被某些前衛表演迷住,李賀也在那個年代透過詩句,為聽眾與讀者鋪陳出一場絕美又怪誕的盛宴。
- 美玲
不少人說李賀寫詩像在作畫或做夢,在〈李憑箜篌引〉中,更是一筆勾勒出夜色的墨彩,讓一切看似幻覺卻又栩栩如生。
- 台東球嘉年引全球旅客
從詩句裡彷彿能聽到高低錯落的旋律,有時狂躁如雷,有時淒冷如夜風。
- 洪嘉傑靈雪儀
李賀善於寫鬼魅之景,這首詩透過箜篌聲展開一場如幻夢境,像把聽眾帶到冥冥之中。
- 汪柏岳真詩瑤
比起李賀的〈金銅仙人辭漢歌〉沉鬱悲壯,〈李憑箜篌引〉多了幾分幻境般的清冷與不安,宛如深夜裡的月光照在荒原上。
- 鄭力帆玟書蘭
我特別喜歡「金閨靜臥」等意象,將柔美與陰鬱融合,宛如月下花園盛開的毒花,帶點魔幻的冷冽。
- 建宏
彷彿能看見李憑在廣闊漆黑的舞台中央演奏,一弦一音都扯動心神。
- 廖晨熙
字句營造出衝擊感,讀完心裡有股陰森與浪漫交織的奇妙體驗。
- 周冠華
一開始就被那箜篌的神秘氣息吸引,像半夜鬼魅敲門,瞬間勾住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