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西達斯」※ 牧歌與挽歌交融的深情悼念 ※ 經典名詩

Lycidas

Lycidas - John Milton

萊西達斯 - 約翰・彌爾頓

優雅哀歌:悼念亡友的牧歌深情

Yet once more, O ye Laurels, and once more
再一次啊,月桂們,再一次迎我回到爾等身旁,
Ye Myrtles brown, with Ivy never sere,
還有那褐色的香桃木,與永不枯萎的常春藤,
I come to pluck your Berries harsh and crude,
我來摘下你們那苦澀且未熟的果實,
And with forc'd fingers rude,
用著有些笨拙的手指,
Shatter your leaves before the mellowing year.
在時節尚未成熟之前搖落你們的葉片。
Bitter constraint, and sad occasion dear,
那悲苦的束縛,以及摯愛的哀痛之召喚,
Compels me to disturb your season due;
迫使我在不合時宜之時打擾你們;
For Lycidas is dead, dead ere his prime,
因為萊西達斯已逝,在年華正盛之時斷去生命,
Young Lycidas, and hath not left his peer:
年輕的萊西達斯啊,他之出眾再無其人可比,
Who would not sing for Lycidas? he knew
誰能不為萊西達斯而歌?他昔日深諳
Himself to sing, and build the lofty rhyme.
詩歌之道,也懂得創造高遠的韻律。
He must not float upon his watry bier
他不該僅僅載浮在那冰冷的水上靈床,
Unwept, and welter to the parching wind,
不曾有人淚灑,空遭炎風吹拂,
Without the meed of some melodious tear.
至少該為他奉上些許哀歌般的淚水,以示追憶。
Begin, then, Sisters of the sacred well,
那麼就開始吧,神聖泉邊的繆思姊妹們,
That from beneath the seat of Jove doth spring;
自宙斯寶座之下湧現之源泉,
Begin, and somewhat loudly sweep the string;
開始吧,以或激昂或低迴的琴音相和,
Hence with denial vain, and coy excuse:
拋卻那些矜持與推託吧,
So may some gentle Muse
如此才有溫柔的繆思
With lucky words favour my destin'd Urn;
用幸運的詞句憐憫我未來注定的骨灰甕;
And as he passes turn,
在某日若經過我身旁,
And bid fair peace be to my sable shroud.
但願能為我漆黑的壽衣祝禱一片平安。

《萊西達斯》是約翰・彌爾頓早期具代表性的英國田園牧歌(牧歌體)挽歌,寫於他好友愛德華·金(Edward King)意外溺亡之後。詩中以「萊西達斯」作為此亡友的化身,詩人化身牧羊人,藉由牧歌傳統的形式來抒發對故人的深切悼念,也反映了作者自身對人生、宗教與文學創作的思考。

整首詩展現出對友誼與青春之生命無常的感嘆:萊西達斯在正值英年之時逝去,令彌爾頓深感惋惜。詩中結合「牧歌」與「挽歌」的特質:一方面使用田園自然意象(如月桂、香桃木、常春藤等),營造出寧靜且富美感的氛圍;另一方面,詩人又加入濃厚的哀傷、質疑與憤慨(如指責命運或宗教領袖無法挽回),坦承了喪友所帶來的巨痛。

在詩的結構上,彌爾頓透過諸多神話與基督教典故(如阿波羅、繆思、聖彼得等)的融會,把個人情感昇華至更具普遍意義的層面:既是對亡友的個人哀慟,也是不朽詩歌創作與靈性思索之交互輝映。尤其在詩末,彌爾頓將萊西達斯擬作升上天界的靈魂,象徵他已獲得「彼岸」的祝福與安息,這也帶有濃厚的宗教救贖意味。

文學史意義上,《萊西達斯》是英語文學中著名的牧歌挽歌典範。彌爾頓兼顧田園題材與沉痛情思,引用古典典故與基督教象徵交織出高度文學性與情感衝擊。若《失樂園》是彌爾頓成熟時期的雄渾史詩,那麼《萊西達斯》則展示了他在詩歌藝術上的華麗辭藻與抒情深度,也為後世留下「牧歌挽歌」的精緻樣本。

對讀者來說,詩中呈現的主題是:在面對無常與死亡時,人該如何尋求精神寄託?並且從失落中找到新生或創作的動力?彌爾頓透過田園牧歌的形式,營造柔和、哀婉但又帶有希望的氛圍,啟示死亡並非終點,藝術與信仰能給予靈魂新的意義和慰藉。正如詩人在結尾讓萊西達斯轉化成「新朝露」或「天界樂曲」的一部分,宣告亡者身影雖已離開人間,卻仍於詩中長存。

重點

• 《萊西達斯》為英語文學中著名的田園牧歌挽歌,悼念詩人亡友的早逝。
• 融合古典與基督教意象,抒發人生無常與對靈性救贖的渴望。
• 詩中透過自然象徵與神話典故,將個人痛苦昇華至普世層次。
• 結尾以靈魂昇天寓意,象徵喪友之悲並非絕望,而是走向光明的轉化。
• 彌爾頓展現高超詩藝,將私情、宗教思索與文藝特色和諧揉合於挽歌體。

意見評論
  • 許京翔柔希玲

    有些評論認為它和斯賓塞的〈The Shepheardes Calender〉帶有相似的牧歌風韻,都在田園背景中透露出人生悲喜。

  • 中台灣遊地山水秀語花

    當代疫情之後,很多人錯過與親友最後相見,讀這首詩時更能體會惜別與懷念的沉痛。

  • 曾育全

    最近不斷看到新聞報導山難和意外,讓人想到詩裡對生命脆弱的感慨,也彷彿提醒我們要珍惜當下。

  • 俊瑋

    整首詩運用牧歌傳統寫法,卻掺入鋒利的批判口吻,彷彿暗示教會腐敗與人事無常,不只是簡單的輓歌。

  • 洪志偉

    從〈Lycidas〉的開篇就能感受到淡淡的憂傷,彷彿米爾頓在呼喚已逝的友情。

  • 佩玲

    想到同樣是悼亡主題的雪萊〈Adonaïs〉,兩者皆以優雅詩意悼念故人,但米爾頓更傾向宗教信念與牧歌意象的糅合。

  • 曾柏毅麗雪芬

    詩中自然意象與哀傷情愫交織,像一曲蔓延至心底的弦樂,讓人不禁跟著低迴。

  • 呂依彤

    對比他的〈Paradise Lost〉,〈Lycidas〉少了史詩的磅礴,多了私人的深情與田園氛圍。

  • 美玲

    和他後期的〈Paradise Regain’d〉相比,這裡是更抒情的弔亡之作,將個人悲愴寄寓在自然景色裡。

  • 熊佩儀宛筠晴

    這是米爾頓早期的作品,筆調雖充滿青春氣息,卻已能看出他對生命與死亡的深層思考。

  • 江妍欣

    看近來社群媒體追逐流量,常忽略人與人之間的真情,讀此詩時頓感人性需要更真誠的關懷與記憶。

  • 冠廷

    在資訊爆炸的今天,我們很容易被海量消息淹沒,然而詩中傳達的靜默反思或許能撫慰那些被悲劇新聞轟炸的心靈。

分享
喔!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
提供語言版本
推薦影片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