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Lamb - William Blake
羔羊 - 威廉・布萊克
The Lamb - William Blake
羔羊 - 威廉・布萊克
《羔羊》選自威廉・布萊克的《純真之歌》(Songs of Innocence),以純潔、溫和的語調刻畫了神與孩子、羔羊三者之間相互呼應的親密關係。整首詩以「誰創造了你?」的追問開端,卻又不斷回到溫暖的回應:那位造物者不僅創造了萬物,也以羔羊的樣貌顯現自己,與人同在。
在象徵層面,布萊克把「羔羊」比喻為純潔與柔順的典型,也代表基督教中的耶穌形象。詩人輕巧而溫柔的提問與應答,為讀者營造出一幅純真無染的天地:羔羊得以安居於溪畔與草地之上,並且擁有柔和的聲音,使山谷間充盈著歡悅。這個畫面象徵了「純真世界」的敞亮與和平。
詩句裡也反覆提及創造者「成為羔羊」與「化身幼子」,表現出布萊克對基督教神秘意涵的詮釋:耶穌既是孩童,更是羔羊,強調出謙卑與溫順的神性面向。透過天真爛漫的語氣與意象,詩人暗示—無論人或羔羊,都在同一位慈愛造物者的呵護下。這種親和、互通的情感正是《純真之歌》系列最典型的風格:單純卻富有靈性深度。
與《經驗之歌》中的〈猛虎〉(The Tyger)形成鮮明對比:〈猛虎〉所展現的威嚴與可怕力量,在〈羔羊〉這裡轉為柔軟溫暖的一面。布萊克藉這兩首詩來探討神與人性的複雜度:同一位神可以是羔羊,也可塑造猛虎,溫柔與壯厲並存。在〈羔羊〉中,我們更多感受到的是「神性近人、萬物相惜」的氛圍。
整體而言,《羔羊》以兒歌般的筆觸,卻悄然帶領讀者思考「靈性聯結、神的化身、純真世界」等深層議題。詩人一方面呼喚人們找回孩童般的單純與感恩,另一方面也透過柔和的語氣,展現「信仰」如何賜予生命溫暖、連結與祝福。經由明朗溫馨的意象,布萊克將人帶回到神聖創造與人性純真的交匯處。
• 詩源自《純真之歌》,以簡潔溫柔的語言描繪孩子與羔羊,象徵純真與神性。
• 「誰創造了你?」—不斷呼應造物者,突出基督教對耶穌化身羔羊的意涵。
• 與〈猛虎〉形成對照:同一位神可塑造溫柔與強悍兩面,反映人生兩端。
• 詩中孩童、羔羊、基督三者互通,突出神愛人亦愛生靈的溫暖格局。
• 儘管形式簡單,卻蘊含豐富宗教意涵,呼應布萊克「純真與經驗」主題。
佈雷克的語氣宛如在背誦兒歌,又似在進行莊嚴禮拜,兩者結合出溫暖的聖詩感。
聽過有人說這詩最適合在春天朗誦,因為春回大地、萬物甦醒,正是「羔羊」最美的季節意象。
對比佈雷克筆下充滿烈焰與威懾的〈The Tyger〉,這首〈The Lamb〉就是另一個極端的象徵:溫柔、純潔,像雙面鏡子般對照出人性與神性的複雜度。
讀的時候腦海裡就會浮現綠草如茵的田園,和一隻正在吃草的白色小羊,安寧又祥和。
沒有多餘的華麗辭藻,卻有強烈的宗教和人性光輝,每個字都像安撫人心的微光。
若細究背後,其實包含了對「神之子」的暗示,顯示它不只是童趣,也有神學隱喻的核心。
每一句都有一種輕聲細語的慈愛,就像搖籃曲般,讓人感到安心與舒適。
它簡短但力量不小,一如羔羊雖小卻象徵純潔與信仰,所以才會在讀者心中久久不散。
能夠在短短詞句裡同時傳達宗教信仰、天真童心與人性追問,真的是佈雷克的厲害之處。
「The Lamb」有種溫暖的孩童祈禱感,讀來心中一陣柔和。
創造與被創造之間的對話,是這首詩的核心,讓我們反思:自己是否也能保有初心與善良。
它或許沒有激昂的情緒,卻在溫柔中滲透一股崇高,彷彿那隻小羊,也在守護我們每個人的初心與純真。
雖然是18世紀的作品,可是那股純真感覺在資訊時代依舊動人,仿佛告訴我們:永遠不要遺失內心深處那份善意。
如果社群媒體上也能多一點像〈The Lamb〉這樣的溫馨話題,我想很多矛盾與對立或許會得到緩和。
在戰亂或疫情的時代,也許我們都需要一隻白淨的小羊般的啟示,帶來希望與撫慰。
詩中反覆提問「Little Lamb, who made thee?」好像一種真摯純潔的探索,讓人想到童年時對世界的疑惑與好奇。
文字讀起來像從穀倉裡飄出的牧歌聲,讓我整個人彷彿回到鄉間的黃昏。
读時,腦海裡浮現牧場陽光灑落的畫面,微風輕撫小羊身上的毛,像極了幸福的縮影。
讀到「He calls himself a Lamb」時,心裡升起一股微妙的感動,因為它暗示了上帝與羔羊的同一性。
假如跟佈雷克另一些沉重的批判詩相比,〈The Lamb〉更像一段溫柔的停留,也給讀者喘息的空間。
最近看國際新聞,很多地方仍有衝突不斷,而〈The Lamb〉就像一首向善的小詩,提醒人們要保有純真與仁慈的心。
有人會將此詩當作兒童詩,但其實任何年齡都能從中感到溫暖,因為它觸及最原初的慈愛。
佈雷克擅長把神性與孩童般的無邪結合,在純淨的氛圍中探問創造者與被造者的關係,這正是他作品的獨特之處。
覺得佈雷克在這首詩裡把純真和神性的連結描寫得很直接,好像在對話中就感受到神聖。
詩裡的重複句式像一種祈禱,更像對孩子發問,也對世界發問,讓人瞬間回憶起孩童的單純。
最後那種對「The Lamb」與「He calls himself a Lamb」的呼應,奠定了整首詩的結構,既簡潔又寓意深遠。
其實不管是虔誠教徒或普通讀者,都能被這份單純的力量所打動,這就是詩的魅力所在。
合上詩集時,仍能感受到那股和煦暖意,好像在告訴人們:世界雖喧囂,但還有一方淨土留存於心。
佈雷克的詩總帶有童話般的語氣,但深層卻是在質疑與讚美同時進行,很有魅力。
聽說最近有博物館在辦羊與紡織文化的特展,不禁讓我聯想到詩中那種溫柔關懷,對弱小生命的珍視。
那一句「Little Lamb, I’ll tell thee」讓人彷彿看到一位溫柔教師或母親,正慈愛地教導小孩認識世界。
可以感受到佈雷克對創造者和受造物之間的關係理解非常深刻,但他選擇用柔和的方式去表達。
那種對「羔羊」的輕聲呼喚,充滿憐愛,也揭示了弱小與神性的雙重意象。
不像有些詩去強調雄偉或壯觀,這首選擇用温婉與溫暖的口吻,讀完讓人特別放鬆。
有人形容它是《Songs of Innocence and of Experience》裡最具代表性的“天真”面,確實非常貼切。
雖然很短,卻蘊含深刻神學意涵,顯現出佈雷克對善良與純真的無限讚美。
它其實不只是在寫動物,而是在刻畫「善良之心」的誕生與意義,讓整首詩變得更加深邃。
在這繁忙的社會裡,我們常被逼著成長、競爭,但這首詩像在提醒:內心也需要柔軟的庇護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