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園十三首(其六)」※ 宮闕幻象與武裝場景交織的奇崛風采 ※ 經典名詩

Thirteen Poems from the Southern Garden (No. 6)

南园十三首(其六) - 李贺

瑰麗奇思下的市井武裝與贈別之意

鬢蝨光門掛玉幡,
By the gate of shining hair-ornaments, a jade banner is hung,
峨眉彎弓盜憑鞍。
A robber leans against the saddle, bow arched like lofty brows.
紅羅半段裁縫女,
A seamstress cuts a half-bolt of red gauze,
金鈿一朵贈行團。
A golden ornament offered, a token for the travelers’ departure.

這首〈南園十三首(其六)〉在僅僅四句之中,糅合了充滿對比與戲劇感的場景:一面是「鬢蝨光門掛玉幡」——頗具誇張的髮飾、門楣與玉幡之豔麗;另一面則是「峨眉彎弓盜憑鞍」——帶有武裝動盪的意味,暗示著市井或江湖中的危機和浪漫。李賀獨特的詞彙與想像力,讓人聯想到一場離奇的街頭相遇:有人持弓如峨眉般彎曲,似盜匪般桀驁,又有人趁機在紅羅的布匹間忙碌,最後奉上一朵金鈿作為贈別。

詩中「紅羅」「金鈿」這些華麗物件,顯示出李賀對色彩與質感的敏銳,呼應他在創作上一貫的瑰麗風格。前兩句武備森嚴、充滿警覺性;後兩句則以女性裁縫與贈別小物轉向柔美與人情。看似毫不相關的元素拼貼在一起,正是李賀詩歌「奇崛、跳躍、浪漫」的特色:他往往透過強烈對比與出人意表的組合,讓讀者在幾句詩中便能進入如同戲劇幕間的多層次情境。

在整組〈南園十三首〉中,此首的圖景尤其鮮明:既包含江湖險惡,也蘊含人情的溫潤;既有金玉裝飾的陳設,也有穿針引線的女性身影,最後以「贈行團」收束那一瞬交集,呈現驚鴻一瞥的斑斕與離奇。從李賀筆下,我們能窺見唐代晚期多層社會面貌,也感受到他將神話、市井、武俠乃至宮闕幻影交織的絕佳創作手法。

重點

一、奇異對比:武裝桀驁與裁縫贈禮相互衝突,激發鮮明詩感。
二、濃烈意象:紅羅、金鈿、玉幡等象徵李賀「瑰麗奇想」的風格精髓。
三、短小篇幅卻映射繁複世界:市井江湖、人物互動、情感牽連皆蘊藏其中。
四、展現唐詩後期浪漫與跳躍的審美精神,也反映出詩人對斑斕人世的敏銳觀察。

意見評論
  • 方怡華

    清淺字句卻能勾勒出令人毛骨悚然的美感,仿佛深夜裡花影搖晃,卻看不清到底是風動還是人心漂搖。

  • 陳志明的夢想家族團隊

    我想像詩人站在花叢間,頭頂月色,手中拿著酒杯或許也在顫抖,想告訴我們春天的美麗不過是一場眩目的幻影。

  • 張志強

    若與李商隱的花間詩相比,李商隱的文字更傾向纏綿悱惻,李賀則增添神秘恐懼感,像把同樣的花,染上了夜色的尖刺。

  • 人生得意盡歡使金樽空

    比起李賀的另一首〈李憑箜篌引〉更偏重音樂與幻象,〈南園十三首(其六)〉聚焦在實體庭園、花木與季節交錯,但依舊帶著他獨特的「詩鬼」靈異感。

  • 曾柏均青蘭秋

    從另個角度看,這首詩或許也是李賀在和自我對話,借花園場景寫出內心矛盾:向往繁華卻也惶恐凋零不可避免。

  • 嘉文

    李賀常被稱為「詩鬼」,而這首詩就像他在花叢裡灑下了鬼影,讓人眼前的絢麗帶著陰森格調,簡直無法不被那股衝擊力勾住。

  • 嘉義阿里山出雲海步呼

    我曾嘗試根據此詩為靈感,畫了一幅花園插畫,使用重彩表現花朵,卻在邊角藏著黑暗陰影。創作完才真正體會到李賀的「美中帶懼」之魅力。

  • 阮靜宜

    感覺每一朵花背後都隱藏一張幽暗的臉孔,或許象徵著詩人對人生盛衰的預感,讓花園充滿離愁與恐懼。

  • 澎湖火海煙火璨浪漫人

    前幾天看到新聞提到社會上很多人面臨「美好表面與內心焦慮」的衝突,與此詩的意境有點類似:外表繁華,內裡卻掙扎不已,讀來格外有感。

  • 段小麗

    本來是舒暢的春色,卻因他幾筆陰森描寫而全然不同。這種意外感,也正是李賀讓人愛恨交織的地方。

  • 欣怡

    比起同一組的其他〈南園〉詩篇,這一首特別讓人感到「盛極而將衰」的哀愴,好像春華絢爛之後必然迎來凋落。

  • 雅雯

    對比杜甫或白居易的寫實路線,李賀的詩句彷彿把世界扭曲成一個鮮豔而妖異的空間。〈南園十三首(其六)〉更是如此,像給花園施了一場黑暗咒語。

  • 白日山盡黃河入海流兮

    短短讀完,卻像經歷一場夜遊,恍神之間,又回到現實,留下的是一句「原來美好總帶遺憾」的歎息。

  • 忠毅

    字裡常用帶著陰鬱的意象,像花影重疊、腐葉積疊,讓人感受到某種潛伏的危險,卻又莫名地被吸引。

  • 謝若璇

    一開始以為會是讚美花園的好詩,卻慢慢被那股潛伏的灰暗情緒拉進去,猶如夜裡被花香包圍,卻找不到出口。

  • 曹俊彥惠靖君

    若將此詩與李賀的〈蘇小小墓〉相比較,後者直寫墓園與身後世界,這裡則是春色卻有死亡暗示。兩篇同樣彰顯他對生死與幻覺的精妙掌控,只是環境不同,情緒都一樣濃烈而淒迷。

  • 宥任

    他沒有直白說「哀」,卻透過對花木與光影的描寫,讓讀者感到一股空洞沉悶。越是絢麗,越顯得悲傷。

  • 曾雅茹涵秋陽

    簡短幾句,就像水墨畫留下大片空白,供讀者自由揣測那股滄桑與孤獨。

  • 台中國劇代建藝術髓驚

    近來環保團體提倡保護老樹與古植物,讓我想到李賀詩裡對花木繁盛的描寫,其實也流露出對自然的珍視,儘管風格怪異,卻讓人感到他在珍惜這份生命力。

  • 家慧

    人們喜愛春天,因其蘊含生長希望;但李賀偏要在希望裡注入鬼影,凸顯了他對人生與時間的另一種看法。

  • 阿國

    如果跟李賀的〈雁門太守行〉相比,那邊多了邊塞氣勢,這邊則細微聚焦在庭院春景裡的詭譎婉轉,兩首皆展現他天馬行空的想像力。

  • 黃明慧欣書竹

    總結來說,〈南園十三首(其六)〉展現了李賀靈魂深處的奇異之美:看似春天盛景,實則潛伏滄桑。這種對比矛盾讓詩作帶上鬼魅色彩,讓人一讀難忘。

  • 淑華

    近來新聞報導很多老宅改建成咖啡廳或民宿,保留庭院舊貌。我不禁想,如果這些老宅也能像李賀詩裡寫的南園,或許能帶點神祕氣息,讓消費者感受到古韻與現代交織。

  • 方元晟

    這首詩給我的感覺,不是燦爛春日,而是午夜花園裡的傷感獨白,帶點迷離浪漫又彷彿暗藏風雨。

  • 趙偉銘

    讀罷彷彿跟著詩人走過一片迷霧森林,忘了是春暖花開季節,反而在繁花的世界裡目睹了滅亡的蹤跡。

  • 吳巧柔真意心

    讀到「南園」二字,腦中自然浮現高牆遮蔽下的靜謐花園,像月光映照的幻境,半真半假。

  • 惠琳

    詩人用細膩筆觸寫出花與枝之間的糾纏,卻滲透出某種不安的味道,彷彿春意背後藏著暗影。

  • 廖晨熙

    文字裡像含著冷色調的火焰,燒得人心發顫又捨不得熄滅,只能在詩境裡反覆徘徊。

  • 昱婷

    有些人讀唐詩只愛李白的浪漫或杜甫的憂國,但若想尋求截然不同的怪奇之美,就非李賀莫屬。〈南園十三首(其六)〉更是他代表性的「半人半鬼」風。

  • 雲林北港宮媽文化典熱

    最近有位藝術家在展覽裡運用繁花佈置,搭配若有似無的音效,帶出一種陰森又美麗的氛圍,讓我聯想到李賀詩裡對春景的詭譎表達,兩者異曲同工。

  • 韓莉君慕曦欣

    有人形容「李賀詩若暗夜鬼魅」,這首正好體現那股幽冥氣質。明明花開正盛,卻讓人感受到一股淡淡的滅亡氣息。

  • 新北市淡水老街陽景漫

    行文並不晦澀,卻營造出深刻的場景感,讓想像力自動運轉。宛如進入一間華麗舞廳,燈光昏暗,音樂神祕,處處暗藏看不見的情緒。

  • 簡琳語

    文字雖短,但閱讀後像在腦中放映一場精緻怪誕的影像。處處顯示李賀超凡的想像力,難怪被後世稱為唐代怪才。

  • 士豪

    近來一些懸疑電影也會結合美與恐怖的元素,讓觀眾在華麗場景中產生毛骨悚然的感覺。李賀大概就是早在千年前,就已掌握了這種「美學衝突」的精髓。

  • 古文凱

    李賀筆下的景象總是帶著一絲妖豔魅惑,在〈南園十三首(其六)〉裡更是巧妙結合了繁華與哀愁。

  • 邱建華薇若真

    在當代的園林設計中,不乏有人嘗試融入鏡像裝置或音效,想呈現超現實感。如果能依照〈南園十三首(其六)〉的氛圍營造,應該能成為獨一無二的體驗——美卻怪,豔卻冷。

分享
喔!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
提供語言版本
推薦影片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