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柔聲消逝時的音樂」※ 一首關於愛情、失落與回憶的抒情詩篇 ※ 經典名詩
詩作簡介這首詩《Music, when soft voices die》出自英國浪漫主義詩人雪萊(Percy Bysshe Shelley)之手。全詩僅有八行,卻深刻地探討了記憶、愛與失去的主題。這首詩表達了一種超越⋯ 閲讀全文
詩作簡介這首詩《Music, when soft voices die》出自英國浪漫主義詩人雪萊(Percy Bysshe Shelley)之手。全詩僅有八行,卻深刻地探討了記憶、愛與失去的主題。這首詩表達了一種超越⋯ 閲讀全文
詩作背景與概要《愛的哲學》(Love's Philosophy)是英國浪漫主義詩人珀西·比希·雪萊(Percy Bysshe Shelley)於1819年創作的一首抒情詩。這首詩以自然界的融合與親密關係為主題,探⋯ 閲讀全文
詩歌詳解:〈讚美智力之美〉珀西·比希·雪萊(Percy Bysshe Shelley)的〈讚美智力之美〉是一首哲理深刻的抒情詩,探討了智力之美(Intellectual Beauty)這一抽象概念。這首詩以七節⋯ 閲讀全文
詩作背景與概覽《無政府的面具》是英國浪漫主義詩人雪萊(Percy Bysshe Shelley)於1819年創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詩。這首詩是在英國曼徹斯特發生彼得盧屠殺(Peterloo Massacre)後所寫⋯ 閲讀全文
詩作背景與概述這首詩摘自英國浪漫主義詩人雪萊(Percy Bysshe Shelley)的作品《解放的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 Unbound)第四幕。這是一部融合了古希臘神話與詩人個人哲學思考的詩⋯ 閲讀全文
詩名與作者這首詩的名稱是《雲》(The Cloud),由英國浪漫主義詩人珀西·比希·雪萊(Percy Bysshe Shelley)創作。這是一首充滿想像力和象徵意義的抒情詩,以第一人稱的方式,從「雲⋯ 閲讀全文
詩歌背景與概述《致雲雀》(To a Skylark)是英國浪漫主義詩人雪萊(Percy Bysshe Shelley)於1820年創作的一首抒情詩。這首詩以雲雀為中心意象,通過對其飛翔、鳴唱的描繪,表達了詩⋯ 閲讀全文
詩名與作者這首詩的名稱是《西風頌》,作者是英國浪漫主義詩人珀西·比希·雪萊(Percy Bysshe Shelley)。這是一首讚美自然力量並表達個人情感與思想的抒情詩。第一段解析「哦,狂野的⋯ 閲讀全文
《奧茲曼迪亞斯》(Ozymandias)是雪萊於1817年底左右寫就並於1818年發表的十四行詩(sonnet),以極具「考古場景」的意象探討權力與時光之間的辯證關係。詩中,敘事者聆聽一位旅者描⋯ 閲讀全文
《拉拉(Lara)》於1814年問世,是拜倫的敘事詩作,與他之前一部詩作《吉奧》(The Giaour)或《海盜》(The Corsair)等,共同塑造出典型的拜倫式英雄:神祕、孤獨、外人難以窺視的⋯ 閲讀全文
《馬澤帕(Mazeppa)》於1819年發表,是拜倫根據烏克蘭歷史傳說創作的敘事詩:主角馬澤帕(Ivan Mazepa)曾在年輕時因捲入貴族婦人風流醜聞而被判處「被綑在烈馬上疾馳荒野」。這段極⋯ 閲讀全文
《錫永囚徒》(The Prisoner of Chillon)是拜倫勳爵於1816年在瑞士旅居時寫就的敘事詩,靈感來自日內瓦湖畔的錫永古堡(Château de Chillon)與其真實歷史:日內瓦愛國者邦尼瓦爾(F⋯ 閲讀全文
《黑暗(Darkness)》是拜倫於1816年寫就的一首短詩,創作背景為「無夏之年」:當時印度尼西亞坦博拉火山爆發,全球氣候異常,導致天氣驟變、莊稼枯敗。拜倫在瑞士期間,深受當地陰暗⋯ 閲讀全文
《獻給奧古斯塔的詩篇(Stanzas to Augusta)》是拜倫勳爵在1816年周遭爭議不斷、個人深陷情緒風暴的時期所寫,一般認為是寫給他的同父異母姊妹奧古斯塔·李(Augusta Leigh)。當時拜⋯ 閲讀全文
《珍重再見》(Fare Thee Well)寫於1816年,是拜倫在與妻子安妮莎·米爾班克(Annabella Milbanke)分居、感情破裂後不久所作的短詩。這首詩由於深度揭示了拜倫內心對這段婚姻的失望⋯ 閲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