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瑪麗娜(艾略特)」※ 一首關於尋找生命意義與內心平靜的現代主義詩篇 ※ 經典名詩
詩作背景與主題T.S.艾略特的《瑪麗娜》是一首深具象徵意義的抒情詩,創作於1930年。這首詩源自莎士比亞戲劇《泰爾斯的佩里克里斯》中的一個場景,其中父親佩里克里斯在經歷漫長的分離⋯ 閲讀全文
詩作背景與主題T.S.艾略特的《瑪麗娜》是一首深具象徵意義的抒情詩,創作於1930年。這首詩源自莎士比亞戲劇《泰爾斯的佩里克里斯》中的一個場景,其中父親佩里克里斯在經歷漫長的分離⋯ 閲讀全文
詩作背景與概要《哭泣的女兒》(La Figlia che Piange) 是 T.S. 艾略特(T.S. Eliot)的一首抒情詩,標題取自義大利語,意為「哭泣的女兒」。這首詩以細膩的語言和豐富的意象,描繪⋯ 閲讀全文
詩作簡介《Portrait of a Lady》 是 T.S. Eliot 的一首現代主義詩作,透過一位平凡婦女的生命故事,探討了身份、愛情、忠誠與存在的意義等深刻主題。這首詩以一位臨終的婦女為中心,⋯ 閲讀全文
詩歌詳解:T.S. 艾略特《狂想曲》《狂想曲》是T.S. 艾略特於1915年創作的一首現代主義詩歌,描繪了一位城市漫遊者在午夜到凌晨四點之間的所見所感。這首詩以支離破碎的意象、冷峻的語⋯ 閲讀全文
詩歌背景與概要《序曲》(Preludes) 是 T.S. 艾略特(T.S. Eliot)於1910年至1911年間創作的一首現代主義詩作,反映了20世紀初期都市生活的孤寂、疏離和破敗。艾略特透過細膩的意象⋯ 閲讀全文
詩名與背景《東方三博士的旅程》(Journey of the Magi) 是由著名現代主義詩人 T.S. 艾略特(T.S. Eliot) 所作,這首詩以第一人稱視角描寫了三位東方賢士前往伯利恆朝見耶穌基督誕⋯ 閲讀全文
詩作背景與概述《四重奏》(Four Quartets)是T.S.艾略特的晚期代表作,而〈小吉丁〉(Little Gidding)是該系列的最後一首。這首詩融合了哲學、宗教與時間的思考,探討人類存在的意⋯ 閲讀全文
詩歌背景與概述《四重奏》(East Coker) 是 T.S. 艾略特(T.S. Eliot)於1940年代創作的長詩《四重奏》系列中的第二部分。這首詩以深刻的哲學思考和宗教意象探討了時間、生命、死亡⋯ 閲讀全文
詩作背景與概要《焚諾頓》是T.S.艾略特的《四重奏》系列的第一首詩,創作於1936年。這首詩以英國的一座廢棄莊園花園為靈感,探討時間、記憶和現實等深刻的主題。詩中融合了哲學思考、⋯ 閲讀全文
詩作背景與概要《聖灰星期三》(Ash Wednesday) 是 T.S. 艾略特(T.S. Eliot)於1930年發表的一首重要詩作,標誌著他從早期的現代主義風格轉向更具宗教色彩的寫作。這首詩以基督教信⋯ 閲讀全文
詩歌背景與概述《空心人》是T.S.艾略特於1925年創作的一首現代主義詩作,描繪了一群失去靈魂、毫無意義地生存的人們。這首詩深刻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西方社會的精神危機和存在主義⋯ 閲讀全文
《The Love Song of J. Alfred Prufrock》詳解這首詩由T.S.艾略特(T.S. Eliot)創作,題為《J.阿爾弗雷德·普魯弗洛克的情歌》,是一首現代主義的經典作品。該詩以第一人稱視角展開,⋯ 閲讀全文
詩名與作者這首詩名為《The Circus Animals' Desertion》,作者是愛爾蘭著名詩人W.B. Yeats(威廉·巴特勒·葉慈)。這是葉慈晚期的作品,創作於1939年,也就是他去世的那一年。這首詩⋯ 閲讀全文
詩作背景與主題《1913年9月》是愛爾蘭著名詩人W.B.葉慈(William Butler Yeats)創作的一首詩,寫於1913年。這首詩反映了葉慈對當時愛爾蘭社會的失望和不滿,特別是針對都柏林勞工爭⋯ 閲讀全文
詩歌詳解:《紀念羅伯特·格雷戈里少校》這首詩由愛爾蘭著名詩人W.B. Yeats(威廉·巴特勒·葉慈)創作,題為《紀念羅伯特·格雷戈里少校》,是一首充滿情感的悼亡詩。詩中,葉慈以深刻的⋯ 閲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