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posed upon Westminster Bridge](https://d2vbeab8c7k2ea.cloudfront.net/1738641123_83bc2fff385927e4036e.poem_sshrizgx_600x600.webp)
![Composed upon Westminster Bridge](https://d2vbeab8c7k2ea.cloudfront.net/1738641123_83bc2fff385927e4036e.poem_sshrizgx_600x600.webp)
「創作於西敏橋上(COMPOSED UPON WESTMINSTER BRIDGE)」※ 黎明微光下的倫敦:自然之美與城市奇跡的交融 ※ 經典名詩
《創作於西敏橋上(Composed upon Westminster Bridge, September 3, 1802)》是威廉・華茲華斯最著名的十四行詩之一。詩中,他在清晨經過倫敦西敏橋,被眼前的城市景觀所震撼:當炊⋯ 閲讀全文
《創作於西敏橋上(Composed upon Westminster Bridge, September 3, 1802)》是威廉・華茲華斯最著名的十四行詩之一。詩中,他在清晨經過倫敦西敏橋,被眼前的城市景觀所震撼:當炊⋯ 閲讀全文
在《序曲》(The Prelude)第三冊裡,威廉・華茲華斯主要記述了他前往劍橋大學(或類似高等學府)求學的經驗和感受,並闡述了如何在新環境中維繫「自然對心靈的影響」。相較於前兩冊⋯ 閲讀全文
《序曲》(The Prelude)是威廉・華茲華斯自傳式長詩的核心文本,整體分為十四冊,闡述詩人從童年到青年的心靈演進。第二冊承接首冊的敘事脈絡,進一步深入探討華茲華斯對童年時期「⋯ 閲讀全文
《序曲》(The Prelude)是威廉・華茲華斯的自傳式長詩,全詩共十四冊,記錄詩人從童年至青年的心靈成長與心路歷程。其中,第一冊可視為整部詩的序章,在此奠定了華茲華斯「人与自然⋯ 閲讀全文
《頌:不朽感的暗示》(Ode: Intimations of Immortality from Recollections of Early Childhood)是威廉・華茲華斯最著名的浪漫主義詩篇之一。詩人以回顧童年與自然的深切連結,藉⋯ 閲讀全文
〈廷登寺〉全名為《Lines Written a Few Miles above Tintern Abbey, on Revisiting the Banks of the Wye during a Tour, July 13, 1798》,是華茲華斯於1798年攜妹同行、重訪威爾斯⋯ 閲讀全文
《我如孤雲徜徉》又常被稱作〈水仙花〉,是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威廉・華茲華斯的代表作之一。詩人以「孤雲」自比,描繪在漫不經心的漫步中,意外邂逅一片金色水仙花海。華茲華斯深受自然⋯ 閲讀全文
《致春天(To Spring)》出自威廉・布萊克早期的《詩意素描》(Poetical Sketches)。詩中,布萊克以擬人手法將春天塑造成一位擁有「露珠般髮絲」的神聖存在,輕柔地從雲霧中降臨,呼⋯ 閲讀全文
《歡笑之歌》(Laughing Song)收錄於威廉・布萊克《純真之歌》(Songs of Innocence)。詩中處處蘊含亮麗的自然意象:林木、河流、山丘與草地皆在「笑聲」裡共鳴,猶如天地萬物與人⋯ 閲讀全文
《愛之園》是威廉・布萊克在《經驗之歌》(Songs of Experience)中的詩作。詩中,敘事者回到童年「愛之園」所象徵的自由與歡樂之地,卻發現那裡已被建成一座教堂,大門緊閉,門上刻⋯ 閲讀全文
在《啊!葵花》中,威廉・布萊克以擬人的手法,將向日葵(Sun-flower)化作「厭倦時光流逝、盼望超脫塵世」的象徵。詩人描繪了這朵「葵花」日日追隨太陽步伐,卻又疲憊於無盡的循環。⋯ 閲讀全文
《花蕾》(The Blossom)是威廉・布萊克《純真之歌》(Songs of Innocence)中的短詩之一。在詩中,花蕾(Blossom)扮演了一種「見證者」或「承載者」的角色,溫柔且好奇地觀察兩隻鳥⋯ 閲讀全文
《小黑孩》(The Little Black Boy)收錄於威廉・布萊克《純真之歌》(Songs of Innocence),詩中以一名非洲孩子口吻,向讀者娓娓道出膚色與靈魂、愛與神性的交織。詩人先凸顯社會對⋯ 閲讀全文
詩歌詳解:《保姆之歌(經驗)》-威廉·布萊克這首詩是英國浪漫主義時期著名詩人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的作品,出自他的詩集《經驗之歌》(Songs of Experience)。在這部詩集⋯ 閲讀全文
《保母之歌(純真)》出自威廉・布萊克《純真之歌》(Songs of Innocence),在詩中,我們看見草地上戲鬧的孩子們與溫柔守護的保母(或稱看護人)之間的對話。整首詩以柔和的音調和富⋯ 閲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