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泥塊與卵石」※ 愛的二重詮釋:無私奉獻與自我執著的碰撞 ※ 經典名詩
《泥塊與卵石》是威廉・布萊克《經驗之歌》(Songs of Experience)中的一首詩,但它同時也兼具了「純真」與「經驗」的交錯意涵。詩中以「泥塊」(Clod of Clay)和「卵石」(Pebble⋯ 閲讀全文
《泥塊與卵石》是威廉・布萊克《經驗之歌》(Songs of Experience)中的一首詩,但它同時也兼具了「純真」與「經驗」的交錯意涵。詩中以「泥塊」(Clod of Clay)和「卵石」(Pebble⋯ 閲讀全文
《嬰孩的悲戚》(Infant Sorrow)出自威廉・布萊克的《經驗之歌》(Songs of Experience),與《純真之歌》裡的〈嬰孩的喜悅(Infant Joy)〉形成對比。若說〈嬰孩的喜悅〉展現初生生⋯ 閲讀全文
《嬰孩的喜悅(Infant Joy)》收錄於威廉・布萊克《純真之歌》(Songs of Innocence),與該詩集中一貫的「童稚、純淨、溫柔」主旨相互呼應。這首詩選擇了剛出生兩天的嬰兒,透過短短⋯ 閲讀全文
《聖週四(經驗)》收錄於威廉・布萊克的《經驗之歌》,與《純真之歌》裡的〈聖週四(純真)〉構成強烈對照。若前者透過五彩繽紛、莊嚴儀式歌頌孩子們進入教堂的盛大景象,後者〈聖週⋯ 閲讀全文
《聖週四(純真)》(Holy Thursday, from Songs of Innocence)是威廉・布萊克對英國傳統的「聖週四」善舉活動所作的詩歌。在18世紀的聖週四(復活節前的星期四),孤兒院與慈善組織⋯ 閲讀全文
《煙囪清掃童(經驗)》(The Chimney Sweeper, Songs of Experience)作為威廉・布萊克《經驗之歌》中的一首詩,與《純真之歌》裡的〈煙囪清掃童〉形成強烈對照。若前者聚焦於孩子內⋯ 閲讀全文
《煙囪清掃童(純真)》(The Chimney Sweeper)節選自威廉・布萊克《純真之歌》(Songs of Innocence),透過孩童的口吻描繪了當時英國社會讓兒童做為煙囪清掃工的殘酷情景。詩人聚⋯ 閲讀全文
《毒樹》是一首收錄在威廉・布萊克《經驗之歌》中的短詩,透過「種子」隱喻和「果實」的結果,呈現人們如何在憤怒中選擇壓抑,最終壓抑的怨恨竟在心中萌芽、成長,化作致命的毒果。此⋯ 閲讀全文
《病玫瑰》是威廉・布萊克《經驗之歌》中的短詩,以「玫瑰」與「蛀蟲」兩個對比意象,揭露了愛或美麗之中隱藏的暗害。詩中一句「O Rose thou art sick」立刻傳遞出激烈的反差:原該象⋯ 閲讀全文
威廉・布萊克的〈倫敦〉收錄於《經驗之歌》(Songs of Experience),是一首深具社會批判色彩的短詩。詩人行走於城市街頭,凝望泰晤士河岸,所見卻是「特許化(charter'd)」的街道與⋯ 閲讀全文
《羔羊》選自威廉・布萊克的《純真之歌》(Songs of Innocence),以純潔、溫和的語調刻畫了神與孩子、羔羊三者之間相互呼應的親密關係。整首詩以「誰創造了你?」的追問開端,卻又不⋯ 閲讀全文
《猛虎》(The Tyger)出自英國詩人威廉・布萊克的《經驗之歌》(Songs of Experience)。詩中以「猛虎」為核心形象,充滿張力地探討了造物者與被造物之間的宏大疑問:同一位神,既能⋯ 閲讀全文
《論失明》是約翰・彌爾頓在失去視力後創作的一首十四行詩(sonnet),原題常被標示為“When I Consider How My Light Is Spent”,直接點出詩中關鍵主題:如何在失明的處境下看待自己⋯ 閲讀全文
《憂鬱者(Il Penseroso)》與《歡愉者(L'Allegro)》同為約翰・彌爾頓早期經典的對照詩。倘若〈歡愉者〉著重於白日的熱鬧、歡笑與社交之樂,那麼〈憂鬱者〉則彰顯了夜晚的靜謐、沉⋯ 閲讀全文
《歡愉者(L'Allegro)》是約翰・彌爾頓早期的兩首對照詩之一(另一首為《憂鬱者》(Il Penseroso))。在〈歡愉者〉中,詩人藉由對田園風光、歡樂慶典與繆思女神的呼喚,描繪出一幅⋯ 閲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