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聖十四行詩第十七首」※ 失去愛侶後的靈魂轉向:人間思慕與神聖之愛的交織 ※ 經典名詩

A dramatic depiction of a lone figure kneeling in prayer within an ancient, candlelit church. The scene captures the intensity of spiritual connection with soft glowing light illuminating stained glass windows while shadows reflect the struggle between human frailty and divine grace.

Holy Sonnet 17 - John Donne

神聖十四行詩第十七首 - 約翰・唐恩

懷念她之離去,靈魂渴求的深切默想

Since she whom I lov'd hath paid her last debt
自我所愛的她已向自然付清最後債務,
To Nature, and to hers, and my good is dead,
她的歸屬如今已逝,而我珍視的美好亦隨之沉寂,
And her soul early into heaven ravished,
她的靈魂被及早接引入天堂,
Wholly on heavenly things my mind is set.
我的心已全然凝注於天上之事。
Here the admiring her my mind did whet
在此,我對她的欽慕激發了思緒,
To seek thee, God; so streams do show the head;
去尋求祢,我的上帝;猶如溪流終將溯源,
But though I have found thee, and thou my thirst hast fed,
但雖然我已遇見祢,祢也撫慰了我心之渴慕,
A holy thirsty dropsy melts me yet.
我仍深陷聖潔的乾渴,身心因而軟化。
But why should I beg more love, whenas thou
然而,我為何還要求更多愛?既然祢
Dost woo my soul, for hers, offering all thine:
因她之故,已傾盡一切向我靈魂示愛:
And dost not only fear lest I allow
祢不僅害怕我會將愛分與
My love to saints and angels, things divine,
聖徒、天使與其他神聖存在,
But in thy tender jealousy dost doubt
更在溫柔的妒意中憂心,
Lest the world, flesh, yea devil put thee out.
恐怕世俗、肉身,乃至魔鬼,將祢逐出我心。

在《神聖十四行詩第十七首》中,約翰・唐恩探討了失去親愛之人的悲痛,以及於此傷痛中轉向上帝的心路歷程。起首便提到他所愛之人已向自然“付清最後債務”,象徵生命之終點的不可逆與必然性。面對至愛離去,他的思緒和靈魂不再沉溺於世間,而是漸漸朝向永恆的天國目光。

透過全詩可以感受到唐恩一貫的形上詩風格:既運用個人情感的真摯,又揉合理性與神學的論辯。他在痛失伴侶之時,並未完全淪陷於悲傷之中;相反地,伴侶的離世猶如一條指引他轉向上帝的橋樑。正如詩中所示,對心靈渴慕的飽足與安慰,最終唯有來自神聖之愛。然而,即使已然「遇見」上帝,詩人仍坦承自己陷於「聖潔的乾渴之症」之中,象徵屬靈的渴慕永不止息,也映射出人性有限與欲望無窮的矛盾。

唐恩不斷質疑自己是否真誠地向神奉上所有愛,還是心中仍舊牽掛著世俗、肉體或魔鬼般的引誘。這種「愛的主權」爭奪,不僅是人性掙扎的真實表露,也呼應基督教所強調的「單純且全然」的奉獻。當愛侶的死喚醒了他對永生與救贖的更深渴望,他同時意識到:唯有完完全全地將愛獻給上帝,才能抵擋世俗紛擾,並擁抱永恆的平安。

詩作最後顯示,連「聖徒與天使」都可能分散他對神的專注,足見唐恩對於純淨信仰的追求近乎極端:任何可能與上帝爭奪心靈焦點的對象,無論是天上的靈體還是塵世的誘惑,都必須放下。這並不代表他對先逝的愛侶感情消失,反而是他將對世上摯愛的思念昇華成對神聖之愛的嚮往,也彰顯出「失去」在信仰世界裡的轉化力量。

總結而言,《神聖十四行詩第十七首》展現唐恩對「失去」與「超越」的深度思辨:失去愛侶不僅帶來人間至痛,也帶來魂魄的昇華契機。唐恩在這首詩中藉由失落的經驗,引導讀者看見真愛與神愛的交織,使詩歌既滲透濃烈的情感,也蘊含豐厚的神學意涵。同時,它更啟示人們如何在肉體與靈魂的拔河中,將目光投向更高的聖潔之境。

重點

• 愛侶離世成為詩人重新思索永恆與救贖的關鍵契機。
• 唐恩展現形上詩特質:宗教信仰與個人情感深度交織。
• 「聖潔的乾渴」隱喻靈性不斷追求,更強調人性有限。
• 任何與神爭奪心靈焦點的因素,都被唐恩視為需斷捨離的誘惑。
• 詩中傳達「喪失」能成為「昇華」的力量,引導讀者反思愛的真諦。

意見評論
  • 台灣美食市小吃人懷念

    和他在〈A Valediction: Forbidding Mourning〉裡的溫柔分離相比,這裡顯得更悲痛卻帶著某種超脫的寧靜。

  • 淑華

    這陣子新聞聚焦於自然災害與疫病,讀到詩中對人性脆弱的嘆息,更能感受到對超然力量的祈禱與渴望。

  • 潘信諾

    在面對挫折時,常想起Donne在〈Holy Sonnet 10 (Death Be Not Proud)〉直接挑戰死亡,而本詩則回到他最內在的沉痛與信仰,形成強烈對比。

  • 章炳維柔惠欣

    從此詩看來,他對喪失與無常的感知很敏銳,卻在最深哀痛裡仍保有對靈魂與愛的強烈信念。

  • 正雄

    若跟Shakespeare的十四行詩相較,Shakespeare多歌頌愛情不朽,Donne這一首卻將目光投向永恆救贖與靈魂內省。

  • 何煥仁

    跟Andrew Marvell的〈To His Coy Mistress〉相比,Marvell重視時間對愛情的急迫,而Donne更關切生命盡頭與神聖交會,彷彿追尋靈魂的終極歸宿。

  • 新竹科學科技業發迅速

    以往讀Donne的〈Meditation XVII〉會感受到「No man is an island」的博愛情懷,這首則是他孤獨面對痛苦時的深沉吶喊。

  • 花蓮海洋公園東觀光去

    這首〈Holy Sonnet 17〉讀來就像一首深沉祈禱,字裡行間滿是對愛與神性的思索。

分享
喔!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
提供語言版本
推薦影片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