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萊西達斯」※ 牧歌與挽歌交融的深情悼念 ※ 經典名詩
《萊西達斯》是約翰・彌爾頓早期具代表性的英國田園牧歌(牧歌體)挽歌,寫於他好友愛德華·金(Edward King)意外溺亡之後。詩中以「萊西達斯」作為此亡友的化身,詩人化身牧羊人,藉⋯ 閲讀全文
《萊西達斯》是約翰・彌爾頓早期具代表性的英國田園牧歌(牧歌體)挽歌,寫於他好友愛德華·金(Edward King)意外溺亡之後。詩中以「萊西達斯」作為此亡友的化身,詩人化身牧羊人,藉⋯ 閲讀全文
《復樂園(第四卷)》將整部詩作的衝突推向最高潮:魔鬼在前幾卷的屢試不爽,如今所有伎倆幾近用盡,也無法動搖耶穌心志。此卷全面呈現「終極試探」的光景,撒旦從各種角度切入(權勢⋯ 閲讀全文
《復樂園(第三卷)》延續前卷的曠野試煉情境,更聚焦於撒旦透過高峰、權勢與榮耀等外在誘惑,試圖動搖耶穌的堅定心志。與第二卷相呼應,耶穌依然處於人性極限的疲累、飢餓與孤獨中,⋯ 閲讀全文
《復樂園(第二卷)》以耶穌在曠野中持續禁食為主軸,展現他進一步面臨餓飢與孤獨的試煉。相較於第一卷的背景鋪陳,此卷更將焦點放在耶穌與撒旦的初次直接交鋒上。耶穌在近乎「人性極⋯ 閲讀全文
《復樂園》是約翰・彌爾頓在完成《失樂園》後的續作,被視為「續寫」救贖歷程的重要史詩。第一卷緊扣《失樂園》的結尾場景,直接聚焦耶穌的出場,以及祂如何以「堅定順服」對抗撒旦的⋯ 閲讀全文
詩作背景與概述這首詩摘自約翰·彌爾頓(John Milton)的史詩《失樂園》(Paradise Lost)第十二卷,描繪亞當和夏娃離開伊甸園的情景。這段詩篇以深刻的情感和豐富的象徵意義,表達了⋯ 閲讀全文
詩作概述《失樂園》是英國詩人約翰·彌爾頓(John Milton)於1667年出版的史詩作品,這首詩探討了人類墮落的故事,並深入描繪了善與惡、自由意志與命運等主題。本段摘自第十一卷,講述⋯ 閲讀全文
在《失樂園》第八卷,天使拉斐爾與亞當之間的對話更進一步延伸到星辰運行、天體構造,以及人類對宏觀秩序的困惑與好奇。先前拉斐爾已向亞當敘述了上帝創造天地萬物的經過,然而亞當對⋯ 閲讀全文
《失樂園》第七卷的核心在「創世」描述,由天使拉斐爾向亞當講述上帝如何在混沌之中創造宇宙與地球,並最終奠定伊甸園的基礎。此處彌爾頓展現其磅礴想像力與神學素養,以詩意闡釋《創⋯ 閲讀全文
《失樂園》第四卷是約翰・彌爾頓將視角引導至伊甸園內部的關鍵篇章。前兩卷的地獄視野與第三卷的天界遙望之後,故事在此聚焦於撒旦第一次闖入人類淨土,展現了伊甸園純潔無瑕的氛圍以⋯ 閲讀全文
《失樂園》第三卷從地獄場景轉移到天界視野,展開對人類與墮天使局勢的高空檢視。詩人約翰・彌爾頓在此運用恢宏的意象:天界充盈著上帝與眾天使的光輝,與前兩卷熾烈、黯黑的地獄場景⋯ 閲讀全文
在《失樂園》第二卷中,約翰・彌爾頓將焦點轉向撒旦與墮天使於地獄中召開的會議。第一卷中,撒旦與追隨者歷經天國之戰的慘敗,被驅逐至地獄;在第二卷,他們不但沒有消沉,反而在黑暗⋯ 閲讀全文
《失樂園(第一卷)》是英國詩人約翰・彌爾頓在西元17世紀所創作的宏大史詩開端,為全詩奠定了壯闊而神聖的基調。詩作以亞當與夏娃犯下原罪為核心,描繪了人類與天堂、天使與墮天使間⋯ 閲讀全文
在《神聖十四行詩第二首》中,約翰・唐恩透過濃縮的十四行結構,強化了人在罪與救贖交界處的掙扎與祈求。開篇即表明人「出於上帝而造」,原本該歸於上帝;但罪惡與墮落卻使人陷入不安⋯ 閲讀全文
《愛之神明》以辛辣與理性的筆觸揭示了唐恩對「愛之神」及不對等情感的思考。詩中,唐恩從質疑「神性」的起源切入,質疑愛神是否真能促成完滿的互愛?又或只是一種自帶暴力的操縱,使⋯ 閲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