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毒樹」※ 從隱忍到毀滅:一則怒火凝結的寓言 ※ 經典名詩
《毒樹》是一首收錄在威廉・布萊克《經驗之歌》中的短詩,透過「種子」隱喻和「果實」的結果,呈現人們如何在憤怒中選擇壓抑,最終壓抑的怨恨竟在心中萌芽、成長,化作致命的毒果。此⋯ 閲讀全文
《毒樹》是一首收錄在威廉・布萊克《經驗之歌》中的短詩,透過「種子」隱喻和「果實」的結果,呈現人們如何在憤怒中選擇壓抑,最終壓抑的怨恨竟在心中萌芽、成長,化作致命的毒果。此⋯ 閲讀全文
《病玫瑰》是威廉・布萊克《經驗之歌》中的短詩,以「玫瑰」與「蛀蟲」兩個對比意象,揭露了愛或美麗之中隱藏的暗害。詩中一句「O Rose thou art sick」立刻傳遞出激烈的反差:原該象⋯ 閲讀全文
威廉・布萊克的〈倫敦〉收錄於《經驗之歌》(Songs of Experience),是一首深具社會批判色彩的短詩。詩人行走於城市街頭,凝望泰晤士河岸,所見卻是「特許化(charter'd)」的街道與⋯ 閲讀全文
《羔羊》選自威廉・布萊克的《純真之歌》(Songs of Innocence),以純潔、溫和的語調刻畫了神與孩子、羔羊三者之間相互呼應的親密關係。整首詩以「誰創造了你?」的追問開端,卻又不⋯ 閲讀全文
《猛虎》(The Tyger)出自英國詩人威廉・布萊克的《經驗之歌》(Songs of Experience)。詩中以「猛虎」為核心形象,充滿張力地探討了造物者與被造物之間的宏大疑問:同一位神,既能⋯ 閲讀全文
《論失明》是約翰・彌爾頓在失去視力後創作的一首十四行詩(sonnet),原題常被標示為“When I Consider How My Light Is Spent”,直接點出詩中關鍵主題:如何在失明的處境下看待自己⋯ 閲讀全文
《憂鬱者(Il Penseroso)》與《歡愉者(L'Allegro)》同為約翰・彌爾頓早期經典的對照詩。倘若〈歡愉者〉著重於白日的熱鬧、歡笑與社交之樂,那麼〈憂鬱者〉則彰顯了夜晚的靜謐、沉⋯ 閲讀全文
《歡愉者(L'Allegro)》是約翰・彌爾頓早期的兩首對照詩之一(另一首為《憂鬱者》(Il Penseroso))。在〈歡愉者〉中,詩人藉由對田園風光、歡樂慶典與繆思女神的呼喚,描繪出一幅⋯ 閲讀全文
《萊西達斯》是約翰・彌爾頓早期具代表性的英國田園牧歌(牧歌體)挽歌,寫於他好友愛德華·金(Edward King)意外溺亡之後。詩中以「萊西達斯」作為此亡友的化身,詩人化身牧羊人,藉⋯ 閲讀全文
《復樂園(第四卷)》將整部詩作的衝突推向最高潮:魔鬼在前幾卷的屢試不爽,如今所有伎倆幾近用盡,也無法動搖耶穌心志。此卷全面呈現「終極試探」的光景,撒旦從各種角度切入(權勢⋯ 閲讀全文
《復樂園(第三卷)》延續前卷的曠野試煉情境,更聚焦於撒旦透過高峰、權勢與榮耀等外在誘惑,試圖動搖耶穌的堅定心志。與第二卷相呼應,耶穌依然處於人性極限的疲累、飢餓與孤獨中,⋯ 閲讀全文
《復樂園(第二卷)》以耶穌在曠野中持續禁食為主軸,展現他進一步面臨餓飢與孤獨的試煉。相較於第一卷的背景鋪陳,此卷更將焦點放在耶穌與撒旦的初次直接交鋒上。耶穌在近乎「人性極⋯ 閲讀全文
《復樂園》是約翰・彌爾頓在完成《失樂園》後的續作,被視為「續寫」救贖歷程的重要史詩。第一卷緊扣《失樂園》的結尾場景,直接聚焦耶穌的出場,以及祂如何以「堅定順服」對抗撒旦的⋯ 閲讀全文
詩作背景與概述這首詩摘自約翰·彌爾頓(John Milton)的史詩《失樂園》(Paradise Lost)第十二卷,描繪亞當和夏娃離開伊甸園的情景。這段詩篇以深刻的情感和豐富的象徵意義,表達了⋯ 閲讀全文
詩作概述《失樂園》是英國詩人約翰·彌爾頓(John Milton)於1667年出版的史詩作品,這首詩探討了人類墮落的故事,並深入描繪了善與惡、自由意志與命運等主題。本段摘自第十一卷,講述⋯ 閲讀全文